2023-2-15 09:03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
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譯秦王政剛剛兼併六國,統一天下,自認為兼備了三皇的德行,功業超過了五帝,於是便改稱號為『皇帝』,皇帝出命稱『制書』,下令稱『詔書』,皇帝的自稱為『朕』。追尊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並頒布制書說:『君王死後依據他生前的行為加定諡號,這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實在沒意思。從今以後,廢除為帝王上諡號的制度。朕為始皇帝,後繼者以序數計算,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無窮盡地傳下去。』
評上古帝王的德行,後世可以作為道德標杆,但自詡超越,這就太厚臉皮了。以前君王自稱『寡人』,意為自己德行寡微,時刻警醒自己要做得更好。秦以暴力強行征服天下,殺人無數,卻偏偏標榜自己有德,真是可笑。周朝時的諡號,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君王的真實作為,對於那些昏庸殘暴者,後世臣子可以用惡諡來批評他們,如周幽王、周厲王,雖然他們活着的時候不可一世,死後卻難逃歷史的評價。這也是對君王的一種警示和監督。秦始皇廢除諡號,是想突出皇帝的無上地位,皇帝做什麼都不可以被下面人評價,這樣,皇帝就超出了禮法的制約,想做啥做啥。秦始皇的這些所作所為,總結起來就是:自高自大,自吹自擂,目空一切,白日做夢。
初,齊威、宣之時,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乃始皇並天下,齊人奏之。始皇採用其說,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始改年,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
譯當初,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鄒衍研究創立了金、木、水、火、土終而復始的『五德相運』學說。到了始皇帝合併天下時,齊國人將此說奏報給他。始皇採納了這套學說,認為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從火不能勝水來推算,秦應是水德。於是開始下令更改歲歷,新年朝見皇帝與莊賀典禮都從十月初一開始,以十月初一為元旦;衣服、旗幟、符節等都崇尚用黑色;計數以六為一個單位。
評五德始終說在當時很流行,後來又演化出『五方感生帝』一說,每個朝代的氣運都是由五行來更替的,不過這樣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感覺,和秦始皇的『傳千世萬世至無窮』矛盾。
丞相綰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譯丞相王綰說:『燕、齊、楚三國的故地距都城咸陽過於遙遠,不在那裡設置侯王,便不能鎮撫。因此請分封諸位皇子為侯王。』始皇帝將這一建議交給大臣評議。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非常多,他們的後代彼此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敵,周天子也無法加以制止。現在四海之內,仰仗陛下的神靈而獲得統一,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對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國家徵收的賦稅重重給予賞賜,這樣即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控制,使天下人對秦朝廷不懷二心,才是安定國家的方略。分封諸侯則不適宜。』始皇說:『天下人都吃盡了無休止的戰爭之苦,全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的緣故。今日依賴祖先的在天之靈,使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國,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戰亂,似此而想求得寧靜、養息,豈不是極困難的事情嗎?!廷尉的主張是對的。』
評國家剛剛一統,而王綰提出重新分封宗室子弟,是錯誤的想法。夏商周時期,華夏民族在中原大地上星星點點地發展,那時候中原地區的華夏方國、蠻夷部落、還有未開發的無人區交錯分布。分封制其實是一種殖民,天子一方面承認前代傳下來的華夏諸侯,一方面分封功臣或宗室到各地建立新的諸侯國,一步步開發那些蠻荒之地,驅逐蠻夷。到了春秋時期,適宜農耕的地區已經基本全部被華夏諸侯國占據。各國之間接壤,那麼接下來就是各諸侯國之間矛盾迭起互相征伐。統一為郡縣制王朝是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這一點,中國比歐洲提早了將近兩千年。法國到15世紀才把權力由地方貴族收歸中央,而德國、意大利,更是到19世紀才完成由諸侯林立到統一帝國的蛻變。中國,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譯始皇帝於是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設置郡守、郡尉、監御史。
評行政、軍事、監察,初步的三權分立。
收天下兵聚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庭中。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傑於咸陽十二萬戶。
譯又下令收繳全國民間所藏的兵器,運送匯集到咸陽,熔毀後鑄成大鐘和鍾架,以及十二個銅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宮庭中。並統一法制和度量衡,將各地富豪以及有影響力的人物十二萬戶遷徙到咸陽置於朝廷的監控下。
評收天下兵器、將豪傑遷到咸陽,這些都是『維穩措施』,看來秦始皇對自己的統治是否得民心,很沒有自信,想通過削弱老百姓來防止造反。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做得一大貢獻。
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譯秦王朝祭祀祖先、神佛的宗廟等處所和章台宮、上林苑都設在渭水南岸。而秦國每征服一個國家,就摹畫、仿照該國的宮室,在咸陽城北的山坡上同樣建造一座。如此南臨渭水,自雍門向東至涇水、渭水相交處,宮殿屋宇、天橋、樓閣相連接,所獲得的各國美女、鐘鼓等樂器都安置在裡邊。
評天下戰亂剛剛結束,正需要休養生息,而秦始皇卻在這個時候建造那麼多用於享樂的宮殿器物,只能讓老百姓更加痛苦。秦朝滅亡的伏筆已經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