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6 03:02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楚地悉定,獨魯不下;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猶聞弦誦之聲;為其守禮義之國,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以示魯父兄,魯乃降。漢王以魯公禮葬項王於城,親為發哀,哭之而去。諸項氏枝屬皆不誅。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賜姓劉氏;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
譯楚地全部平定了,唯獨魯縣今山東曲阜市仍不投降。漢王劉邦率領天下的兵馬,打算一舉掃平它。大軍抵達城下,仍然能聽到城中禮樂弦誦的聲音,由於魯縣是信守禮義的故國,為自己的君主盡忠守節,漢軍便拿出項羽的頭顱給魯縣的父老看,魯縣這才投降。漢王用葬魯公的禮儀把項羽葬在城,並親自為項羽發喪舉哀,哭了一陣後離去。對項羽的家族親屬都不加殺害,還把項伯等四人都封為列侯,賜他們姓劉,將過去被擄掠到楚國來的百姓們仍歸他們統治。
評項羽曾經被義帝封為魯公,魯縣是他的封地。項羽的暴虐並沒有波及到魯縣,魯縣又深受儒學思想教育,守忠義之心。因此即使項羽已亡,天下歸漢。當地人仍然對項羽盡忠。可歌可敬。
太史公曰: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譯太史公司馬遷曰:項羽起于田野民間,才三年就率領着齊、趙、韓、魏、燕五諸侯國的軍隊滅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全由項羽發布,他的王位雖然未獲終結,卻也是近古以來所不曾有過的了!待到項羽背棄關中而懷戀楚國故土,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這時怨恨諸侯王們背叛自己,可就很難說得通了!還自我誇耀戰功,一味逞個人小聰明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就是要用武力征伐來經營治理天下。結果只五年的時間,終於失掉了自己的國家,自身死在東城,卻還不覺悟、不責備自己,反倒藉口『上天要滅亡我,而並非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荒謬之極嗎!
評【漢書】刑法志云:『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聖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說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漢王劉邦就是標準的『人君』或者『王』,王道從來都重視這種人心取向。項羽其人恰是劉邦的對立面。項羽以及各個時代的『法家』,都是無人『從之』、無人『歸之』,則用名法鉗制天下,用屠戮震懾世人,以小人之心、卑劣之才,邀旦夕之富貴。西學意義上的『專制主義』,也是這種靠刑法、欺騙統治人民的制度。以維護統治為目的專制中,有『主奴』而無『君臣』,有『利慾』而無『大義』,和古代華夏民族的『王道』完全不是一回事。換句話說,儒家意義上之王者,希望臣子跟從之、歸之,劉邦就是有那種能讓人歸附的品質。因此楚漢之爭的最終勝利者是漢王劉邦。
揚子【法言】: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
譯揚雄【法言】曰:有人問:『楚王兵敗垓下,將要死的時候說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這種說法嗎?』回答說:『漢王劉邦儘量發揮、利用眾人的計謀,這些計謀調動了眾人的力量。楚王項羽憎惡採用眾人的計謀,只發揮個人的作用。而善於發揮、利用眾人智謀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勝利,只憑一己的智謀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敗,這與上天有什麼關係啊!』
延章按
王者取義而分位,以任賢能,然後利百姓。漢王能任賢能,又能利諸侯,安人民,故天予之。而以兵謀權,則不能衡人民百姓之義利矣,故漢祚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