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16 15:29
昔者荣方问于陈子,曰:“今者窃闻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远近之数,人所望见,四极之穷,列星之宿,天地之广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陈子曰:“然。”
荣方曰:“方虽不省,愿夫子幸而说之。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
陈子曰:“然。此皆算术之所及。子之于算,足以知此矣。若诚累思之。”
白话翻译
古代的荣方问陈子说:“我听说先生您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能知太阳的远近大小,还有日光普照所及的范围,太阳一日运行的远近度数,人眼睛所能望见的天地极限,以及天上的星宿,天地的广袤,先生的道术科学知识和方法都能知晓,真是如此吗?
陈子说:“是的。”
荣方说“荣方虽然愚钝,却也希望有幸能够了解这些科学原理和方法,您看象我这样的人能够授予我这些科学知识和方法吗?”
陈子说:“可以的。这只需要基本的数学知识,我看您的数学基础足以理解这些科学原理和方法了。您先自己去反复思考,或许就可以领悟。”
于是荣方归而思之,数日不能得。
复见陈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请问之。”
陈子曰:“思之未熟。此亦望远起高之术,而子不能得,则子之于数,未能通类。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穷。夫道术,言约而用博者,智类之明。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今子所学,算数之术,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难,是子之智类单。夫道术所以难通者,既学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能知。故同术相学,同事相观。此列士之愚智,贤不肖之所分。是故能类以合类,此贤者业精习智之质也。夫学同业而不能入神者,此不肖无智而业不能精习。是故算不能精习,吾岂以道隐子哉?固复熟思之。”
白话翻译
于是荣方回去反复思索,数日不能得要领。
又去见陈子说:“荣方思索未能领悟,敢请夫子开导讲授。”
陈子说:“思考得不够成熟。其实基础也就是望远测高之术,而您不能领悟,而您对数学还不能触类旁通,或者是智有所不及,还是想的太多太远了。您所问的那些原理和方法,原则简约而用途广泛,特别要求触类旁通的智慧。了解了一类而能通晓万事,就是参悟了原理和方法。您所学过的数学基础和方法,本来就需要智慧,而参悟起来尚有困难,说明您的智慧还太单纯有限,须知原理和方法之所以难通,就在于学了却不能广博,广博了却不能熟练,熟练了却不能参悟精义。因此能否在相似的方法中悟出共同原则,在同类事物中推得普遍规律,这是区别人的智慧和愚钝,有才能的人和普通人的分水岭。所以能够类推演绎,是圣贤者能够探寻到事物的规律的基本素质,同样的事情,圣贤者能达到理想境界,普通人就不能如此。我岂会向您隐瞒科学原理和方法呢?您且回去再反复思索吧!”
荣方复归,思之,数日不能得。
复见陈子曰:“方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穷,知不能得。愿终请说之。”
陈子曰:“复坐,吾语汝。”于是荣方复坐而请。
陈子说之曰从形式上说,自此以下的所有论述皆为陈子所作。为便于据文义进行分段以清眉目,不再标点作直接引语形式:“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周髀,为垂直立于地上的竿状物,亦称为表。其得名之故以及各种用途可见下文长八尺,夏至之日晷晷,指八尺之表在日光下投于地面的影长。赵爽注:“晷,影也。”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长在天地为平行平面的假设下,并取天高H=80000里、表高h=8尺这组参数时,“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结论确实可以得到证明。“正南千里……”两句,是指同一天(故日位置固定不动)在不同地点(自周地向南千里和向北千里)测日影的情形。“日益南,晷益长”则是指同在周地而不同季节(故日南北远近不同)测日影的情形。候句六尺若已掌握普适的毕氏定理,则日影(勾)为任何长度时皆可施行下文的计算;而此处非要“候勾六尺”不可,足见仍只掌握了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故需凑成其倍数以便套用,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日,而日应空之孔。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由相似三角形可知,太阳至观测者距离与太阳直径之比等于竹筒长度与竹筒孔径之比。故以句为首,以髀为股。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若求邪邪,此处音、义俱同“斜”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从髀所旁旁,赵爽注:“旁,此古邪字。”据前一“邪”字的用法,完全可通。钱宝琮据顾观光之说,谓“旁”及“邪”俱当作“袤”,似乎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了至日所十万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
白话翻译
于是荣方回去又思索数日,仍是不能领悟。于是再去见陈子说道:“荣方确实尽力深思了,实在是智有所不及,思维受到限制,实在是无法自行参悟了,还是请先生开导讲授吧!”
陈子说:“请坐,我来告诉您。”于是荣方坐下再次请教,陈子开始讲授他的原理。
陈子告诉他说:“我们是在周地建立观测站,周地在什么地方呢?是在北半球冬至日正中午太阳到达的极限位置。从周地算起,夏至之日假定水准向南16000里,冬至之日假定水准向南135000里,日中正中午时立竿测影,由于太阳在正上方,立竿的影子垂直于假定的水平面,与立竿重合。这就是太阳运行轨道的规律。那么怎么知道这个规律的呢?使用的是一种测量方法,称为周髀,具体做法是精制一根8尺长的测杆,在周地观测站垂直于水准地面直立,夏至之日的正中午,可以观测到立竿在水准地面的影子长度是1.6尺,立竿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立边,称为股。立竿的影子的长度构成了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边,为勾。假设我们在水平面把这根立竿向正南方向移动1000里,这时立竿水平面的影子应该是1尺5寸。假设我们在水平面把这根立竿向正北方向移动1000里,这时立竿在假定水平面的影子应该是1尺7寸。这就是说太阳越往南,我们在周地测得的立竿的影子越长。按照这个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立竿影子的1寸,相当于实际尺寸的1000里,1尺相当于10000里。这是一个测量的原理,这样告诉您,您能理解吗?实际操作不可能是这样的,您想一想地球是一个球体,1000里的距离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而是一个曲面了,因此实际求解这个比例关系是在地面上在短距离的范围内,把地面假定成一个平面,采用下图所示方法求得。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L2在地面作为基线边可以精确丈量,G1、G2为晷影长度,H1=H-H2,L=L1+L2。两式求解可以求出:
此式表明从测杆顶至太阳的距离H1与H2的比值等于两个测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点测杆晷影之差的比值。这个公式证明太阳影像所处的高度就是距离地面80000里,这个资料就是根据太阳晷影长度在平面的变化规律测算出来的。同样采用8尺测杆观看太阳晷影长度正好是6尺的时候测点至太阳的斜距,太阳至测点平面的垂直距离,测点至太阳的垂线与平面交点的距离就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他们的尺寸关系就是斜距长100000里,高差为80000里,平面距离为60000里。这个就是太阳影像焦点与地平面的关系。这是客观存在。
有了上述的原理,那么在周地就可以等候一个时间,那就是当太阳在地面影子长度刚好是6尺时,我们用一根空心的管子,这个管子的内经为1寸,长度为8尺,对着太阳从管子的一端观看太阳,这时太阳和管子的内径刚好重合。通过这样的观测,太阳与管子的直径的比例关系是80:1。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直径。什么原理呢?这跟我们选择的这个时间有关系,我们选择的这个时间,立竿8尺,影子长6尺,那么立竿顶点至地面影子的斜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长就是10尺(1丈,根据前面介绍的原理,立竿高8尺,说明太阳的高度距我们决定的水准地面为80000里,立竿的影子长6尺,说明太阳距测站的水准距离为60000里,我们就知道此时观测点至太阳的距离为100000里,根据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求得太阳的直径为100000除以80等于1250里这是太阳在大气层内影像的直径,与太阳的实际距离和直径之比值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其方法计算太阳的视直径是正确的数值。当然这是为了便于您理解而选择的时间,其实任何时间在观测站我们都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测出太阳的直径,只是资料计算比较复杂,因此我们的观测站往往就是利用这么一些比较极限的时间点来观测,因此对星球的规律容易找到。
日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