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20:13
卷一 本議第一
【原文】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
1.詔書:皇帝發布的文告。
2.丞相:當時丞相是天千秋。
3.御史:此處指御史大夫桑弘羊。御史大夫之職為秦置,位次於丞相,掌管彈劾糾察及圖籍秘書。漢代御史大夫相當於皇帝秘書長,履行副丞相職務,負責監察。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西漢合稱三公。
4.賢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賢良被舉薦到朝廷之後,還只是後備官員,履行『直言極諫』責任,略似後代的拾遺、補闕,待到皇帝策問之後,才授予實職。文學:也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指精通文獻經典的人。
【譯文】
漢昭帝始元六年,皇帝頒布詔書,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與朝廷所察舉的賢良、文學進行討論,詢問民間疾苦。
【原文】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後教化可興,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que四聲,專賣、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que四聲,誠實、謹慎。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盛。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注釋】
1. 郡國:秦朝廢除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漢代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故有各郡縣和諸侯國。
2. 鹽鐵: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實行鹽鐵官營。
3. 酒榷: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漢朝實行酒業官營,禁止私人經營。
4. 均輸: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漢朝實行均輸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均輸官,掌管物資的收購和運輸,調劑有無,平抑物價,防止私商謀取暴利。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都是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困難而採取的經濟政策。
【譯文】
文學說:『我私下聽說治民的方法,在於防堵驕奢淫逸的源頭,拓廣道德的端緒,抑制工商末利,開闢仁義之途,不要以利益示民,這樣道德教化才可以興盛,風俗才可以移易。如今各郡和諸侯國都有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與老百姓爭利益。這樣做會破壞老百姓敦樸忠厚的自然天性,形成貪婪卑鄙的風氣。所以老百姓從事農業根本的人少,追逐工商末利的人多。形式繁華就會導致內在本質衰敗,逐利風氣盛行就會使農業根本受到損害。工商末利得到加強就會帶來民風奢侈,農業得到加強就會使民風變得誠實。民風誠實就會財用豐足,民風奢侈就會產生饑寒。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這是用來推進農業根本、抑退工商末利的方法,對與推廣發展農業,是適當的。』
【原文】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於邊鄙,備之則勞中國之土,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系獲也,故修障塞,飭chi四聲,整頓烽燧sui四聲』,屯戍以備之。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
【注釋】
1.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一下『大夫』均指桑弘羊。
2. 先帝:指漢武帝劉徹。
3.屯戍:屯田戍守。漢代實行屯田制,讓士兵在駐兵地區開墾荒地,士卒無事種田,有事打仗,所獲產品用作軍隊給養。
【譯文】
大夫說:『匈奴背叛漢家,不願臣服,屢次侵犯邊境。如果防備匈奴入侵,就會勞苦中國將士;如果不加防備,匈奴就會侵犯不止。已故武帝同情邊境民眾長期遭受匈奴禍患,苦於邊民被匈奴所俘虜,因此修築邊境屏障要塞,修整烽煙燧火,派將士在邊疆屯田戍守來防備匈奴。邊防用度不足,因而才興辦鹽鐵官營,設立酒類專賣,設置均輸官署,以此增加財貨,增長財富,補助邊防費用。現在文學想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這樣對內會導致國庫空虛,對外造成守備用度缺乏,使那些守衛邊塞,登城防守的將士挨飢受寒,朝廷拿什麼來供給邊防將士呢?廢除鹽田官營,是不妥當的。』
【原文】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着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衝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
1. 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見於【論語·季氏】。國,諸侯國。家,卿大夫采邑。貧,指人民財用缺乏。寡,指人口因逃亡而稀少。
2. 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見於【荀子·大略】。天子不談論財富多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
【譯文】
文學說:『孔子說過:「有國的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不怕民眾財用不足而怕財富不平均,不怕國家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此天子不談論財富多與少,諸侯不談論利與害,大夫不談論得與失。培養仁義來進行教化,推廣德行來進行安撫。所以近處的民眾親近歸附,遠方的民眾心悅誠服。因此善於取勝的人不必戰鬥,善於戰鬥的人不需要軍隊,善於用兵的人不用陣法。在朝廷修明政治,就使敵人返車退兵。聖人推行仁政,天下無敵,哪裡用得着軍費呢?』
【原文】
大夫曰:『匈奴桀黠xia二聲擅恣人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郡,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注釋】
1. 桀黠:凶暴狡猾。
2. 擅恣:任意,肆意。
3. 犯厲:侵犯,侵害。
4. 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治所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北。
5. 悖逆:叛逆。
6. 縱難:既不能。
7. 擾邊用:損害邊防費用。
【譯文】
大夫說:『匈奴凶暴狡猾,恣意入侵中國邊塞,侵犯中國,殺害郡縣、朔方都尉,行為十分叛逆,圖謀不軌,早就應該對匈奴進行誅討了。當今皇上施予大恩大惠,憐憫老百姓不夠富足,不忍心讓士大夫暴屍原野。你們這些讀書人既然不能身披堅甲,手執銳利的武器,沒有北面報復匈奴的壯志,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官署,擾亂邊防費用,損害軍事戰略,沒有擔憂邊防之心,這在道義上是不妥當的。』
【原文】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於道而接於市。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禮義防民欲,實菽shu一聲,豆類的總稱粟貨財。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滯,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
1. 歸厚:歸於純厚。
2. 交於道而接於市:在道路、集市上交接。
3. 貧者若有餘:今本【老子】中沒有此語。若有餘,似乎財富有餘。
4. 崇本退末:即重農抑商。
5. 通郁滯:交流擠壓的貨物。
【譯文】
文學說:『以道德引導民眾,那麼民風就會歸於淳厚;以利益誘導民眾,民俗就會澆薄。民俗澆薄,民眾就會違背道義而追逐利益;如果以追逐利益為目標,那麼老百姓就會在道路、市集上交接。老子說:「貧窮的國家似乎財富有餘。」其實並不是貧窮國家擁有很多財富,而是民眾欲望眾多,民眾浮躁。所以,聖王重農抑商,用禮義來節制民眾欲望,充實糧食與貨物。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商品,工匠不製作無用的器具。因此,商人可以交流積壓的貨物,工匠可以準備器械,但工商不是治國的根本要務。』
【原文】
大夫曰:『管子云:「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隴、蜀之丹漆旄mao二聲,氂牛為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nan二聲同楠,楠樹梓zi三聲,梓樹竹箭,燕、齊之魚鹽旃zhan一聲,通氈裘,兗、豫之漆絲絺chi一聲,細葛布紵zhu四聲,苧麻織的布,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載仰而取給者,罷之,不便也。』
【譯文】
大夫說:『管子說過:「國家有肥沃原野的豐饒,而民眾卻不能吃飽,原因是農具器械不完備。國家有山林河海的貨物,而民眾卻沒有錢財,原因是商業和工匠不完備。」隴西郡、蜀郡的硃砂、油漆、旄牛尾、雞羽,荊州、揚州的皮革、獸骨、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竹子、箭竹,燕、齊的魚、鹽、毛氈、皮襖,兗州、豫州的油漆、絲綢、細葛布、苧麻布,這些都是養育生者、葬送死者的必需品,要依靠商人來搞活動流通,依靠工匠製成器具。因此上古聖人製作了舟船、船槳、通行於大川河谷,駕馭牛馬,到達丘陵平原;到達遠方,窮盡深處,用來交換各種貨物,從而便利百姓。所以,已故武帝設立鹽田官員,以便於滿足農業生產之用,開創均輸來滿足民眾對財物的需求。鹽鐵官營和均輸政策,為萬民所依賴,是民眾取得給養的來源。廢除它們,是不妥當的。』
【原文】
文學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工商盛而本業慌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不務民而淫巧眾也。故川源不能實漏卮zhi一聲,山海不能贍溪壑。是以盤庚萃居,舜藏黃金,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所以遏貪鄙之俗,而醇至誠之風也。排困市井,防塞利門,而民猶為非也,況上之為利乎?【傳】曰:「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是開利孔為民罪梯也。』
【注釋】
1. 本業荒:農業荒廢。
2. 淫巧眾:過於精巧的奢侈品太多。
3. 漏卮:漏酒杯。
4. 贍溪壑:填不滿溪谷溝壑。
5. 盤庚萃居:盤庚聚眾而居。盤庚,第二十代商王,由奄yan遷殷。
6. 防塞利門:堵塞求利的門路。
【譯文】
文學說:『國家有肥沃原野的豐饒而民眾卻吃不飽的原因,是工商業興盛而農業荒廢;國家有山林河海的貨物而民眾卻錢財不足的原因,是不追求民眾實用,過於精巧的奢侈品太多。因此大河裝不滿漏酒杯,山海貨物填不滿溪谷溝壑。因而商王盤庚聚民而居,帝舜深藏黃金,高祖皇帝禁止商人做官,都是用來遏止貪婪卑鄙風俗,培養罪為誠實的民風。排斥市井商賈,堵塞利益之門,而民眾尚且為非作歹,何況在上位的官員親身牟利呢?傳記說:「如果諸侯愛好利益,那麼大夫就會貪鄙;如果大夫貪鄙,那麼士人就會貪婪;如果士人貪婪,那麼庶人就會偷盜。」這是打開求利洞口,為民眾設置犯罪的階梯。』
【原文】
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嘗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於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者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平準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齊勞逸。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利孔而為民罪梯也。』
【注釋】
1. 方物:地方特產。
2. 貢輸:進貢運輸到京師。
3. 苦惡:質量低劣。
4. 置輸官:設置均輸官員。
5. 相給運:相互供給運送。
6. 委府:儲積物資的倉庫
7. 籠:統一由國家掌管。
8. 貿利:牟取暴利。
9. 平準:平衡物價。漢代實施平準政策,朝廷設置平準官,貨物市價低了就買進,市價太高就拋出貨物以降低市價,商人不得牟取暴利。
【譯文】
大夫說:『以前,各郡和諸侯國諸侯都以其地方特產向中央王朝進貢運輸,你往我來,十分麻煩雜亂,貨物大多質量低劣,有些貨物價值甚至不夠支付運輸費用。因此各郡和諸侯國設置運輸官,以便相互供給運送,而有利於遠方的進貢,因此叫「均輸」。在首都開設倉庫,以便於統一掌管天下貨物。物價便宜就買進,物價昂貴就賣出。所以朝廷掌管實物,商賈無法從中牟取暴利,因此叫「平準」。推行平準政策,民眾就不會失職;實施均輸,民眾就會均衡勞逸。因此推行平準、均輸政策,是用來平抑各種貨物價格而便利百姓,並不是打開求利洞口,為民眾設置犯罪的階梯。』
【原文】
文學曰:『古這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jian一聲,細絹,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農民重苦,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wei發,闔he二聲,關閉門擅市,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侔mou利。自市,則吏容奸。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准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
【注釋】
1. 恣留難:任意刁難。
2. 行奸:用欺詐的手段。賣平:低價收購。
3. 重苦:遭受雙重痛苦。賤賣自家的貨物,以滿足官府需求,這是一重苦;官府低價收購,這是二重苦。
4. 猥發:亂發號令。
5. 闔門擅市:關閉城門,壟斷市場。
6. 騰躍:飛漲。
7. 古之均輸:均輸是西漢經濟政策,古代沒有均輸。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向民眾徵稅,是根據他們所擅長生產的產品進行徵收,不強征他們所不擅長生產的產品。農民交納農產品,婦女交納紡織品或手工製品。如今官府不去徵收他們擅長生產的產品,卻強征他們所沒有的產品。為此老百姓只好賤賣自家的貨物,以滿足官府需求。近來,有的郡和諸侯國命令民眾製作布匹棉絮,官吏肆意刁難,與他們做交易。官吏所徵收的產品,不僅有齊、阿的細絹,蜀、漢的麻布,也包括民間所生產的其他產品。官吏用欺詐的手段低價買進民眾產品,農民遭受雙重痛苦,女工再次交稅,我們沒有看到官府運輸帶來什麼平均的好處。官府亂發號令,關閉城門,壟斷市場,各種貨物都要收購。各種貨物都要收購,就導致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就使商人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經營,就會使官吏包容奸商。豪強富商囤積居奇,等待貨物缺乏,不法商人和狡猾官吏低價收購,高價賣出,我們也沒有看到什麼物價平衡的好處。古代的均輸,是用來均衡勞逸,方便進貢運輸,並不是為牟取暴利而倒賣各種貨物。』
本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