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卷一 力耕第二

【鹽鐵論】白話文版作者:西漢桓寬發布:靈台宸行者

2024-10-18 20:17

力耕第二

【題解】

本篇討論農耕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大夫和文學對農業地位的認識可謂涇渭分明。

【原文】

大夫曰:『王者塞天財,禁關市,執准守時,以輕重御民。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凶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餘而調不足也。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歷山之金,湯以莊山之銅,鑄幣以贖其民,而天下稱仁。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畜,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故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睏乏而備水旱之災也。』

【注釋】

1. 塞:掌控。

2. 天財:自然資源。

3. 執准守時:掌握物價標準,把握貿易時機。

4. 輕重:輕,指物價低落。重,指物價上漲。以行政力量和經濟手段調控物資的供求和價格水平。

5. 行幣物:發現貨幣和財物。

6. 賈萬民:與老百姓做買賣賺錢。

【譯文】

大夫說:『君王掌控自然資源,嚴格管理關卡市場,掌握物價標準,把握貿易時機,調控物資的供求和價格水平來管理民眾。在豐收的年歲,朝廷儲備積聚物資來防備饑荒;在災荒的年歲就發行貨幣和財物;這樣做是爲了調配有餘、補給不足。從前夏禹遭受水災,商湯遭受旱災,老百姓陷入貧困,有的人依靠借貸來接濟衣食。於是夏禹用歷山的金,商湯用莊山的銅,鑄成錢幣來贖回民眾因饑荒而賣掉的兒女,天下稱頌夏禹、商湯爲仁君。早先國家財用不足,有些戰士得不到糧餉,崤山以東又遭受水災,齊、趙一帶發生大饑荒,朝廷就是依賴均輸收集的物資,倉庫的蓄積,才使戰士得到給養,饑民得到賑濟。因此均輸的物資,官府倉庫中的錢財,並不只是單純與老百姓做交易賺錢來提供軍隊的費用,也是用來賑濟貧困,防備水旱災害的手段。』

【原文】

文學曰:『古者,十一而稅,澤梁以時入而無禁,黎民咸被南畝而不失其務。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湯所以備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萊不辟,田疇不治,雖擅shan四聲,占有,壟斷山海之財,通百末之利,猶不能贍也。是以古者尚力務本而種樹繁,躬耕趣時而衣食足,雖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穡者民之務也。二者修,則國富而民安也。【詩】云「百室盈止,婦子寧止」也。』

【注釋】

1. 十一而稅:徵收民眾收穫的十分之一作爲賦稅。

2. 草萊:雜草,此處指雜草叢生的荒地。

3. 贍:豐足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國家徵收十分之一的賦稅,民眾可以按照季節進入湖泊水壩捕撈而官府不會禁止,老百姓都到田地勞動而不誤農時。因此民眾三年耕作可以積蓄一年的糧食,九年耕作可以有三年的積蓄。這就是夏禹、商湯用來防備水旱而安定老百姓的方法。如果荒地得不到開墾,田地得不到整治,即使壟斷了山林河海的資財,交流各種工商利益,民眾仍然不能富足。所以古代鼓勵努力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繁多,親身耕作,抓緊農時,豐衣足食,即使遇上連年災荒,民眾也不至於陷入貧困。因此衣食是民眾生存的根本,種植和收割是民眾的主要事務。這兩方面做好了,就會國富民安。【詩經·周頌·良耜si四聲】說:「家家糧食滿倉,妻子兒女安寧。」』

【原文】

大夫曰:『賢聖治家非一寶,富國非一道。昔管仲以權譎jue霸,而紀氏以強本亡。使治家養生必於農,則舜不甄陶而伊尹不爲疱。故善爲國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輕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虛易其實。今山澤之財,均輸之藏,所以御輕重而役諸侯也。汝、漢之金,纖xian微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胡、羌之寶也。夫中國一端之縵man四聲,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是以騾驢駝駱,銜尾入塞,驒tuo二聲xi二聲𫘪yuan二聲馬,盡爲我畜,鼲hun二聲,黃鼠diao二聲,同貂狐貉he二聲,采旃zhan一聲,通氈文罽ji四聲,有花紋的毯子。充於內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爲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異物內流則國用饒,利不外泄則民用給矣。【詩】曰:「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注釋】

1. 寶:法寶。原作『室』,據王利器說校改。

2. 權譎jue二聲:權術欺詐。孔子說,齊桓公正而不譎,此處大夫說管仲以權術欺詐幫助齊桓公稱霸,觀點與孔子不同。

3. 紀氏以強本亡:此句原作『范氏以強大亡』,據張敦仁說校改。紀,西周諸侯國,在今山東壽光東南,春秋時被齊國滅亡。強本,加強農業生產。【管子·輕重乙】:『昔者,紀氏之國強本節用者,其五穀豐滿而不能理也,四流而歸於天下。若是,則紀氏其強本節用,適足以使其民谷盡而不能理,爲天下虜。是以其國亡而無所處。』此說爲大夫所本。

4. 甄陶:用土燒制陶器。甄,製作陶器的轉輪。【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相傳舜發跡以前,曾經燒過陶器。

5. 伊尹:商湯的大臣。【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爲有莘shen一聲,1眾多;2莘縣,在山東氏媵ying四聲,1陪送出嫁;2陪嫁的人;3妾臣,負鼎俎zu三聲,以滋味說湯。』

6. 爲庖:當廚師

7. tuo二聲xi二聲:野馬。

8. 𫘪yuan二聲馬:赤毛白腹的馬。

9. hun二聲:黃鼠

10. 采旃zhan一聲:彩色的氈子。

11. 文罽ji四聲:有花紋的毯子。

12. 內府:皇宮倉庫。

【譯文】

大夫說:『賢君聖主治理國家並非只有一種法寶,使國家富裕也並非只有一條道路。從前管仲以權術欺詐輔佐齊桓公稱霸,而紀國因爲加強農業而導致亡國。假使治理國家養活民眾一定要務農才行,那麼舜就不會從事制陶,伊尹也不會去做廚師。因此,善於治國的人,天下人視之爲下,我卻視之爲高;天下視之爲輕,我卻視之爲重。以工商業替代農業,用虛來代替實。如今山林河澤的資財,均輸所儲存的貨物,都是通過調控物資供求和價格來役使諸侯的。汝水和漢水的黃金,精細的絲織貢品,是用來賺取外國和匈奴、西羌錢財的寶物。中國一段沒有花紋的絲織品,可以換取匈奴價值很多黃金的物資,且能夠損耗敵國的財用。所以外國的騾、驢、駱駝,一頭接著一頭進入中國邊塞,野馬和赤毛白腹的馬,都成爲我國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he二聲,彩色的氈子,有花紋的毛毯充滿皇宮的倉庫,璧玉、珊瑚、琉璃,都成爲我國的寶物。這樣,外國貨物不斷內流進入中國,而中國財利不會向國外流泄。外國異物內流就會使國家財用豐饒,財利不外泄就會使民用充足。【詩經·周頌·良耜si四聲】說:「家家糧食滿倉,妻子兒女安寧。」』

【原文】

文學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故君子耕稼田魚,其實一也。商則長詐,工則飾罵,內懷窺窬yu二聲,門旁小洞而心不怍zuo四聲,慚愧,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樂充宮室,文繡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樂終廢其國。今騾驢之用,不中牛馬之功,鼲hun二聲,黃鼠diao二聲,同貂zhan一聲,通氈ji四聲,有花紋的毯子,不益錦綈ti二聲,華麗絲綢之實。美玉珊瑚出於崑山,珠璣犀象出於桂林,此距漢萬有餘里。計耕桑之功,資財之費,是一物而售百倍其價也,一揖而中萬鍾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則淫服下流,貴遠方之物,則貨財外充。是以王者不珍無用以節其民,不愛奇貨以富其國。故理民之道,在於節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

【注釋】

1. 豫:欺詐。

2. 長詐:長於欺詐

3. 飾罵:飾巧。

4. 內懷窺窬yu二聲:內心窺測時機牟利。

5. zuo四聲:慚愧

6. 錦綈ti二聲:華麗絲綢。

7. 一揖:一捧東西。

8. 淫服:奇裝異服。

9. 下流:下層社會。

10.井田:西周土地制度,將土地劃分爲許多方塊,形似『井』字形,故稱井田。中央爲公田,旁邊八塊爲私田。老百姓耕完中央的公田,才能耕種自己的私田。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商人流通貨物而不欺詐,工匠致力於器物結實而不造假。因此君子無論是耕稼還是打獵捕魚,都是一樣誠實。商人長於欺詐,工匠弄虛作假,內心窺伺時機牟利而不慚愧,所以刻薄的人更爲欺詐,而敦厚的人變爲刻薄。從前夏桀宮室中充滿歌女,她們穿著繡花衣裙,因此伊尹遠走高飛,投奔亳bo二聲地的商湯,夏朝終於斷送在歌女手中。如今騾驢的用處,比不上牛馬的功效,鼠皮、貂皮、氈子、毛毯,比不上華麗絲綢實用。美玉、珊瑚出於崑崙山,珠璣、犀牛角、象牙出於桂林郡,從桂林到長安有一萬多里。計算耕種採桑的功效,再算一下採集遠方珍奇異物的費用,就可以知道一件珍奇異物的價格高出原來的百倍,一捧珍奇之物相當於萬鍾糧食。在上位的人喜好珍奇怪物,下層社會就會追求奇裝異服,重視遠方珍奇之物,就會使國家錢財充實外國的國庫。所以君王不應該珍視無用之物,以此引導民眾節儉;不應該喜愛珍奇貨物,以此使國家富裕。因此統治民眾的方法,在於節約財用,重視農業根本,分封土地,實施古代的井田制而已。』

【原文】

大夫曰:『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qu二聲五通,商賈之所湊,萬物之所殖者。故聖人因天時,智者因地財,上士取諸人,中士勞其形。長沮、桀溺,無百金之積,跖zhi二聲qiao二聲之徒,無猗yi一聲頓之富,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故乃商賈之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致也。富國何必用本民,足民何必井田也?』

【注釋】

1. 京師:長安,在今陝西西安。

2. 殷富:殷實富裕

3. 街衢qu二聲五通:街道四通八達。

4. 湊:會集

5. 地財:各地物產。

6. 上士:上等智力的人,指聰明人。

7. 長沮、桀溺:孔子在周遊列國過程中遇到的兩個躬耕隱士。

8. zhi二聲qiao二聲:指普通勞動者。跖:柳下跖。蹻,莊蹻。

9. 猗頓:春秋魯國人,在猗氏縣今山西安澤東南經驗煮鹽及畜牧致富。

10. 宛:西漢縣名,在今河南南陽。

11. 乘羨:謀取盈餘。羨,盈餘。

【譯文】

大夫說:『從首都長安到東西南北,經過高山大川,通過各個郡和諸侯國,各個殷實富裕的大都市,沒有不是街道四通八達,商賈雲集,萬物增殖的地方。因此聖人順應天時變化,智者善於利用當地特產,聰明人依靠別人勞動發財致富,中等智力的人依靠自己勞動取得財富。長沮、桀溺當隱士,沒有百金積蓄;盜跖莊蹻之徒,也不像猗頓那樣富有;宛、周、齊、魯,四大商都的商人遍布天下。因此商賈如此富有,有的人甚至積累萬金,這是追求利潤、積累盈餘所帶來的。使國家富有,何必一定要用農業?使民眾豐衣足食,何必一定要實施井田制?』

【原文】

文學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績;河水泛濫,而有宣房之功。商紂暴虐,而有孟津之謀;天下煩擾,而有乘羨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貴本,安愉而寡求當此之時,道路罕行,市朝生草。故耕不強者無以充虛,織不強者無以掩形。雖有湊會之要,陶、宛之術,無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報,不勞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注釋】

1. 宣房之功:漢武帝時期,黃河在瓠hu四聲子口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指揮軍民堵塞決口。事後在壩上築宣房宮。

2. 孟津之謀:周武王九年,武王與天下八百諸侯在孟津會盟,誓師伐紂。孟津,渡口名,在今河南孟縣西南河陽度。

3. 市朝:古代官吏辦公處。

4. 湊會之要:人群聚集的要地。

【譯文】

文學說:『洪水滔天,才有大禹治水的功績;黃河泛濫,才有武帝宣房的功勳。商紂王殘暴酷虐,才有周武王與諸侯誓師孟津的謀略;天下煩混擾亂,才有積累盈餘的富裕。上古時期是治國的最高境界,民風淳樸,重視農業根本,民眾安樂愉快,寡慾少求。那個時候,道路上少有行人,市朝生出雜草。因此耕種不努力的人吃不飽肚子,紡織不努力的人沒有辦法遮蔽形體。即使有人群聚集的商業要地,有陶朱公、宛孔氏的經營策略,也沒有地方施展技巧。從古到今,不施恩而得到報答,不勞動而有功勞,不曾有過。』


本節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