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卷一 通有第四

《盐铁论》白话文版作者:西汉桓宽发布:灵台宸行者

2024-10-18 20:20

错币第四

《本篇导读》

本篇讨论钱币铸造权问题。汉文帝曾经放任民间铸钱,这为藩国诸侯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为奸诈不法之徒提供了聚集财富的条件。汉武帝将铸钱权收归国家,但在新币发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病。大夫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坚持由国家统一铸造钱币,认为这是强干弱枝、平息奸伪、均衡贫富的必要手段。文学则认为应该允许民间铸钱,保持货币多样化,反对朝廷与民争利。

《原文》

大夫曰:“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民有饥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调,民有相妨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齐。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e四声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

【译文】

大夫说:“流通钱币,交换有无,民众衣食生活费用供给不够,这是因为货物被垄断了。计算农业收入,再量入为出,而民众还有忍饥挨饿的,这是因为粮食被人囤积了。一个智慧的人收入可以抵一百个人的劳动收入,愚蠢的人却连本钱都赚不回。君主如果不加以调整,民间就会产生侵犯他人利益的富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恶人储存的粮食一百年也吃不完,有的人连糟糠都吃不饱。民众太富有,就不可以用俸禄支使他;民众太强势,就不可以用刑罚来威慑他。如果不去分散聚积的财富,均衡独占的利益,就会贫富悬殊。因此君主储备粮食,掌管财用,限制有余,调剂不足,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谋取暴利的途径,这样老百姓可以做到家给人足。”

《原文》

文学曰:“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xiang二声,古代的乡学序之教,恭让之礼,粲然可得而观也。及其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古之仕者不穑,田者不渔,抱关击柝tuo四声,打更用的梆子,皆有常秩,不得兼利尽物。如此,则愚智同功,不相倾也。《诗》云:‘彼有遗秉bing,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言不尽物业。”

【注释】

1. 迭盛迭衰:指德义交替盛衰。

2. 夏忠、殷敬、周文:这是董仲舒对夏商周三代行政风格的概括。忠,忠厚。敬,敬鬼神。文,礼乐典章。

3. xiang二声序:古代学校的名称,殷曰序,周曰庠

4. 常秩:固定的俸禄

5. 兼利:兼有职务以外的收入。

6. 彼有遗秉,次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见于《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漏掉的一把庄稼。滞穗,丢下的谷穗。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重道德而贱利益,重大义而轻财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的时代,道德大义交替盛衰。衰落了就扶一把,倾覆了就安定它。所以夏朝行政风格是忠厚,殷朝行政风格是敬鬼神,周朝行政风格是礼文繁缛,学校的教化,恭让的礼节,鲜明灿烂,现在还能从文献中看到。到了后来,礼仪松弛崩坏,良风善俗熄灭,因而那些领取国家俸禄的君子,违背礼仪,争夺财富,以大吞小,激烈地相互倾轧。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储备了百年粮食,而有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古代当官的人不种植收割,打猎的人不会捕鱼,守关的人,打更的人,都有固定的俸禄,不得兼有职务以外的收入,不得将利益一网打尽。这样,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都会同样有收获,不会互相倾轧。《诗经·小雅·大田》说:‘那里有漏掉的一把庄稼,这里有丢下的谷穗,它们属于寡妇的利益。’这几句诗说的就是不将利益一网打尽啊。”

《原文》

大夫曰:“汤、文继衰,汉兴乘弊。一质一文,非苟易常也。俗弊更法,非务变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化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物极而衰,始终之运也。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夫臣富则相侈,下专则相倾也。”

【注释】

1. 俗弊更法:风俗变坏就要改变法度。

2. 非务变古:不是一定要改变古代传统。

3. 玄贝:黑色贝,为夏朝货币。

4. 刀布:古代两种钱币。刀,钱币形状像刀。布,钱币形状像铲子。

5. 山泽无征:山林川泽不征收赋税。

6. 刀币无禁:刀币不禁止私人铸造。

7. 奸贞:真假货币。

8. 专利:操纵财利。

【译文】

大夫说:“商汤、周文王继承夏桀、殷纣王衰世,汉朝乘秦朝弊政之机而发迹兴盛。行政风格有的质朴,有的富于文采,并不是随意改变传统法度。风俗变坏就要改变法度,并不是一定要改变古代传统,而是要拯救失误扶持衰世。因此教化与风俗一起改变,货币与时世一起变易。夏朝的钱币是黑色贝壳,周人的钱币是紫色的贝壳,后代则用金钱刀布做货币。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变衰,这是事物由始到终的运动。因此山林川泽不征赋税,就会导致君主与臣民同等利益;刀币不禁止私人铸造,就会使真假货币并行于市。臣民富裕就会竞相奢侈,私人操纵财利就会相互倾轧。”

《原文》

文学曰:“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后世即有龟贝金钱,交施之也。币数变而民滋伪。夫救伪以质,防失以礼。汤、文继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兴。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fan一声,以火止沸也。上好礼则民暗an一声,通谙饰,上好货则下死利也。”

【注释】

1. 龟:龟甲。贝:贝壳。金钱:铜钱。按,商周以龟壳、贝壳做货币,秦朝改用黄金河铜做货币。

2. 交施:交错使用。

3. 币数变而民滋伪:钱币屡次改变,民众越来越虚伪。

4. 救伪以质:以质朴补救作伪。

5. 防失以礼:以礼仪防止过失。

6. 以煎止燔:用煎熬去防止烧烤。

7. 暗饰:懂得用礼修饰自己的行为。暗,通“谙”,明白。

【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有集市而不用钱币,各人以其所有去交换所无,拿布帛去交换蚕丝而已。后世即有龟甲、贝壳和铜钱,几种货币交替使用。钱币屡次变化,民众因此越来越虚伪。要以质朴去补救虚伪,用礼仪防止过失。商汤、周文王继承夏桀、殷纣王衰世,改革法度,改变教化,使殷、周王道兴盛。汉初乘秦朝弊政机会,而不去改变法度和教化,反而积蓄财利,改变货币,却想着要返回农业根本,这如同用煎熬去防止烧烤,用烧火去防止水的沸腾一样。在上位的人爱好礼仪,那么民众就知道用礼仪节制自己的行为;在上位的人爱好财货,那么下民就会冒死去追求财利。”

《正文》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注释】

1. 文帝:汉文帝刘恒,西汉地三位皇帝。

2. 纵民得铸钱:汉文帝乾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除盗铸钱令,允许私人铸钱。

3. 铸钱之禁:汉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年,朝廷颁布“定铸钱伪黄金世律”,但没有完全禁止私人铸钱。汉武帝元狩四年,朝廷下令“盗铸诸金钱罪皆死”,严禁私人铸钱,但郡国还能铸钱。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禁止郡国铸钱。至此,铸币权才完全收归中央。

【译文】

大夫说:“汉文帝时期,放任民众铸造钱币、冶炼铁器、煮制食盐。吴王刘濞擅自垄断沿海湖泽,文帝宠臣邓通垄断西山铜器。崤山以东奸诈春秋狡猾的人,都聚集到吴国,秦地、雍地、汉中、蜀郡的奸民都依附邓通。吴王、邓通钱币遍行天下,因此朝廷才有铸钱的禁令。管制法规一旦确立,奸诈作伪之风就平息下来;奸诈作伪之风平息,民众就不期望非法所得,而去各自从事他们的本行,这样,他们不返回农业根本又做什么?因此国家统一铸钱,民众就不会产生二心;货币由国家发行,下民就不会产生疑问。”

《原文》

文学曰:“往古,币众财通而民乐。其后,稍去旧币,更行白金龟龙,民多巧新币。币数易而民益疑。于是废天下诸钱,而专命水衡三官作。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择钱则物稽滞,而用人尤被其苦。《春秋》曰:‘算不及蛮、夷则不行。’故王者外不鄣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

【译文】

文学说:“往古时候,货币多样,财务流通,民生安乐。到了后来,渐渐去掉旧钱币,另外发行银锡龟龙钱币,不少民众巧妙使用新币。钱币屡次改变,民众越发怀疑。朝廷于是下令废除此前天下各种钱币,命令水衡都尉属下均输官、钟官、辨铜令三官统一铸钱。主管铸钱官吏和铸钱工匠从中牟利,有些钱币不合规格,因此铸出来的钱有薄厚轻重之分。农夫不习惯新币,拿熟悉的旧钱币来与新币比较,相信旧币,怀疑新币,不知真假。商贾用质量好的钱币换取质量差的钱币,用半数真钱换取成倍的假钱。要买进就要损失实利,要卖出就怕失去常理,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对铸造伪币虽然已经有了国法,但货币有好有坏的现象和过去一样。选择真钱会导致货物积压,用钱的人尤其痛苦,《春秋》说:‘谋划赶不上蛮夷就不要实行。’因此君王者对外不垄断河海川泽以有利于老百姓的使用,对内不禁止铸钱以便沟通民间交易。”

本节完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