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卷一 通有第四

【鹽鐵論】白話文版作者:西漢桓寬發佈:靈台宸行者

2024-10-18 20:20

錯幣第四

【本篇導讀】

本篇討論錢幣鑄造權問題。漢文帝曾經放任民間鑄錢,這為藩國諸侯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同時也為奸詐不法之徒提供了聚集財富的條件。漢武帝將鑄錢權收歸國家,但在新幣發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病。大夫站在朝廷的立場上,堅持由國家統一鑄造錢幣,認為這是強幹弱枝、平息奸偽、均衡貧富的必要手段。文學則認為應該允許民間鑄錢,保持貨幣多樣化,反對朝廷與民爭利。

【原文】

大夫曰:『交幣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並也。計本量委,民有飢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調,民有相妨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儲百年之餘,或不厭糟糠也。民大富,則不可以祿使也;大強,則不可以罰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齊。故人主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禁溢羨,厄e四聲利塗,然後百姓可家給人足也。』

【譯文】

大夫說:『流通錢幣,交換有無,民眾衣食生活費用供給不夠,這是因為貨物被壟斷了。計算農業收入,再量入為出,而民眾還有忍飢挨餓的,這是因為糧食被人囤積了。一個智慧的人收入可以抵一百個人的勞動收入,愚蠢的人卻連本錢都賺不回。君主如果不加以調整,民間就會產生侵犯他人利益的富戶。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惡人儲存的糧食一百年也吃不完,有的人連糟糠都吃不飽。民眾太富有,就不可以用俸祿支使他;民眾太強勢,就不可以用刑罰來威懾他。如果不去分散聚積的財富,均衡獨佔的利益,就會貧富懸殊。因此君主儲備糧食,掌管財用,限制有餘,調劑不足,禁止擁有過多的財富,堵塞謀取暴利的途徑,這樣老百姓可以做到家給人足。』

【原文】

文學曰:『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三王之時,迭盛迭衰。衰則扶之,傾則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xiang二聲,古代的鄉學序之教,恭讓之禮,粲然可得而觀也。及其後,禮義弛崩,風俗滅息,故自食祿之君子,違於義而競於財,大小相吞,激轉相傾。此所以或儲百年之餘,或無以充虛蔽形也。古之仕者不穡,田者不漁,抱關擊柝tuo四聲,打更用的梆子,皆有常秩,不得兼利盡物。如此,則愚智同功,不相傾也。【詩】云:「彼有遺秉bing,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言不盡物業。』

【注釋】

1. 迭盛迭衰:指德義交替盛衰。

2. 夏忠、殷敬、周文:這是董仲舒對夏商周三代行政風格的概括。忠,忠厚。敬,敬鬼神。文,禮樂典章。

3. xiang二聲序:古代學校的名稱,殷曰序,周曰庠

4. 常秩:固定的俸祿

5. 兼利:兼有職務以外的收入。

6. 彼有遺秉,次有滯穗,伊寡婦之利:見於【詩經·小雅·大田】。遺秉,漏掉的一把莊稼。滯穗,丟下的谷穗。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重道德而賤利益,重大義而輕財富。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的時代,道德大義交替盛衰。衰落了就扶一把,傾覆了就安定它。所以夏朝行政風格是忠厚,殷朝行政風格是敬鬼神,周朝行政風格是禮文繁縟,學校的教化,恭讓的禮節,鮮明燦爛,現在還能從文獻中看到。到了後來,禮儀鬆弛崩壞,良風善俗熄滅,因而那些領取國家俸祿的君子,違背禮儀,爭奪財富,以大吞小,激烈地相互傾軋。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儲備了百年糧食,而有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古代當官的人不種植收割,打獵的人不會捕魚,守關的人,打更的人,都有固定的俸祿,不得兼有職務以外的收入,不得將利益一網打盡。這樣,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都會同樣有收穫,不會互相傾軋。【詩經·小雅·大田】說:「那裏有漏掉的一把莊稼,這裏有丟下的谷穗,它們屬於寡婦的利益。」這幾句詩說的就是不將利益一網打盡啊。』

【原文】

大夫曰:『湯、文繼衰,漢興乘弊。一質一文,非苟易常也。俗弊更法,非務變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化與俗改,弊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物極而衰,始終之運也。故山澤無征,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奸貞並行。夫臣富則相侈,下專則相傾也。』

【注釋】

1. 俗弊更法:風俗變壞就要改變法度。

2. 非務變古:不是一定要改變古代傳統。

3. 玄貝:黑色貝,為夏朝貨幣。

4. 刀布:古代兩種錢幣。刀,錢幣形狀像刀。布,錢幣形狀像鏟子。

5. 山澤無征:山林川澤不徵收賦稅。

6. 刀幣無禁:刀幣不禁止私人鑄造。

7. 奸貞:真假貨幣。

8. 專利:操縱財利。

【譯文】

大夫說:『商湯、周文王繼承夏桀、殷紂王衰世,漢朝乘秦朝弊政之機而發跡興盛。行政風格有的質樸,有的富於文采,並不是隨意改變傳統法度。風俗變壞就要改變法度,並不是一定要改變古代傳統,而是要拯救失誤扶持衰世。因此教化與風俗一起改變,貨幣與時世一起變易。夏朝的錢幣是黑色貝殼,周人的錢幣是紫色的貝殼,後代則用金錢刀布做貨幣。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變衰,這是事物由始到終的運動。因此山林川澤不征賦稅,就會導致君主與臣民同等利益;刀幣不禁止私人鑄造,就會使真假貨幣並行於市。臣民富裕就會競相奢侈,私人操縱財利就會相互傾軋。』

【原文】

文學曰:『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所無,抱布貿絲而已。後世即有龜貝金錢,交施之也。幣數變而民滋偽。夫救偽以質,防失以禮。湯、文繼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興。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fan一聲,以火止沸也。上好禮則民暗an一聲,通諳飾,上好貨則下死利也。』

【注釋】

1. 龜:龜甲。貝:貝殼。金錢:銅錢。按,商周以龜殼、貝殼做貨幣,秦朝改用黃金河銅做貨幣。

2. 交施:交錯使用。

3. 幣數變而民滋偽:錢幣屢次改變,民眾越來越虛偽。

4. 救偽以質:以質樸補救作偽。

5. 防失以禮:以禮儀防止過失。

6. 以煎止燔:用煎熬去防止燒烤。

7. 暗飾:懂得用禮修飾自己的行為。暗,通『諳』,明白。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有集市而不用錢幣,各人以其所有去交換所無,拿布帛去交換蠶絲而已。後世即有龜甲、貝殼和銅錢,幾種貨幣交替使用。錢幣屢次變化,民眾因此越來越虛偽。要以質樸去補救虛偽,用禮儀防止過失。商湯、周文王繼承夏桀、殷紂王衰世,改革法度,改變教化,使殷、周王道興盛。漢初乘秦朝弊政機會,而不去改變法度和教化,反而積蓄財利,改變貨幣,卻想着要返回農業根本,這如同用煎熬去防止燒烤,用燒火去防止水的沸騰一樣。在上位的人愛好禮儀,那麼民眾就知道用禮儀節制自己的行為;在上位的人愛好財貨,那麼下民就會冒死去追求財利。』

【正文】

大夫曰:『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而奸偽息,奸偽息則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務其職,不反本何為?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

【注釋】

1. 文帝:漢文帝劉恆,西漢地三位皇帝。

2. 縱民得鑄錢:漢文帝乾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除盜鑄錢令,允許私人鑄錢。

3. 鑄錢之禁:漢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年,朝廷頒佈『定鑄錢偽黃金世律』,但沒有完全禁止私人鑄錢。漢武帝元狩四年,朝廷下令『盜鑄諸金錢罪皆死』,嚴禁私人鑄錢,但郡國還能鑄錢。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禁止郡國鑄錢。至此,鑄幣權才完全收歸中央。

【譯文】

大夫說:『漢文帝時期,放任民眾鑄造錢幣、冶煉鐵器、煮製食鹽。吳王劉濞擅自壟斷沿海湖澤,文帝寵臣鄧通壟斷西山銅器。崤山以東奸詐春秋狡猾的人,都聚集到吳國,秦地、雍地、漢中、蜀郡的奸民都依附鄧通。吳王、鄧通錢幣遍行天下,因此朝廷才有鑄錢的禁令。管制法規一旦確立,奸詐作偽之風就平息下來;奸詐作偽之風平息,民眾就不期望非法所得,而去各自從事他們的本行,這樣,他們不返回農業根本又做什麼?因此國家統一鑄錢,民眾就不會產生二心;貨幣由國家發行,下民就不會產生疑問。』

【原文】

文學曰:『往古,幣眾財通而民樂。其後,稍去舊幣,更行白金龜龍,民多巧新幣。幣數易而民益疑。於是廢天下諸錢,而專命水衡三官作。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農人不習,物類比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貞。商賈以美貿惡,以半易倍。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鑄偽金錢以有法,而錢之善惡無增損於故。擇錢則物稽滯,而用人尤被其苦。【春秋】曰:「算不及蠻、夷則不行。」故王者外不鄣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

【譯文】

文學說:『往古時候,貨幣多樣,財務流通,民生安樂。到了後來,漸漸去掉舊錢幣,另外發行銀錫龜龍錢幣,不少民眾巧妙使用新幣。錢幣屢次改變,民眾越發懷疑。朝廷於是下令廢除此前天下各種錢幣,命令水衡都尉屬下均輸官、鍾官、辨銅令三官統一鑄錢。主管鑄錢官吏和鑄錢工匠從中牟利,有些錢幣不合規格,因此鑄出來的錢有薄厚輕重之分。農夫不習慣新幣,拿熟悉的舊錢幣來與新幣比較,相信舊幣,懷疑新幣,不知真假。商賈用質量好的錢幣換取質量差的錢幣,用半數真錢換取成倍的假錢。要買進就要損失實利,要賣出就怕失去常理,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對鑄造偽幣雖然已經有了國法,但貨幣有好有壞的現象和過去一樣。選擇真錢會導致貨物積壓,用錢的人尤其痛苦,【春秋】說:「謀劃趕不上蠻夷就不要實行。」因此君王者對外不壟斷河海川澤以有利於老百姓的使用,對內不禁止鑄錢以便溝通民間交易。』

本節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