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四节 礼与德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7-12-21 19:09

前文已述,礼重要的是内在的义,其“义”,归根结底就是个人内在品德。

道德仁义

要了解德,单从“德”字本身,是不够的。

秦朝末年,一位被后世称为黄石公的老者,授与张子房张良两部书,《素书》及《三略》。子房先生正是凭着这两部书帮汉高帝平定天下,其中《素书》开篇即论道、德、仁、义、礼五者之间的关系。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素书·原始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道,是人们所践行的,万物皆遵循着道,自己却未必知其缘由。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万物各得其“欲”。仁,是人所具有的仁慈、怜悯之心。义,指人对事情的决断力、评判力,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礼,即人们日常履行。夙兴夜寐早起和夜眠,指生活中时时刻刻依礼而行,则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得以确立。这五条是为人之根本,缺一不可。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尽,在华夏的传统观念中,道无所不包,万物皆在道中。今天我们的视野比古人大许多,可以看到,大到天体运行,中到人类社会活动,小到微观世界原子、电子的运行,皆可用“道”来解释:譬如天文学上有“暗物质”,原子里有正负电荷,皆可与阴阳之道相对应;原子可分成六“味”夸克,而易有“六爻”,等等。可以说,道包括了今天人类所知的所有自然规律,但仍有更多我们未知之“道”。古代讲“有道伐无道”,即使造反,也要举出“替天行道”的大旗,有脩为者被称为“得道高人”,他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即个人之“德”与“天道”相合。今天,我们表达对一件事物弄明白了,称为“知道”;做事要“讲道理”。

德,是人或物的性情、欲望。德有好坏之分。社会的教化,是将人们的德都引向善良、美好的方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的德,是以道为标准的。

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大戴礼记·主言》

无数仁人义士为信仰可以献出生命,若问个人基本的欲望,当然皆希望自己能好好活着。但对大道、真理、正义的向往,使人可以放弃个人的生命去追求,这便是道的价值所在,这样的人,便是有“美德”之人。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谓此。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亦谓德与道密不可分。而小人指没有经过系统、全面道德教育的普通人,并无贬义,则仅凭最基本的欲望来作事。形容一个人做了坏事,称为“缺德”,足见良好的美德,是被社会所赞赏的,而品德不足,将受到谴责。

仁,指仁爱、仁慈、恻隐之心,有仁心者,会同情、帮助他人,自然是一位有“美德”之人。仁者爱人,孔子提倡“仁政”,当政者若有一颗仁爱之心,自然能为百姓谋福祉。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礼记·经解》

当政者,他的心胸要包含着天地,其道德行要可以和天地之德相配,他的恩惠施及万物,如同太阳和月亮般,照顾到四海之内的一切,不遗漏任何微小之物。这样的当政者,自然是有大仁大爱,有良好道德之人。

义,若听闻某人“讲义气”,有“正义感”,即使素未相识,亦能想像此君之性情。义主决断,有“义”之人,会有较强的是非观、责任感,敢于担当,有“羞恶之心”。若有人做了“不义”之事,必然会受到众人谴责、讨伐。“伸张正义”、“义薄云天”,这些美德历来为人称颂。

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无由得成,故云“非礼不成”也。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故举此四者为用礼之主,则余行须礼可知也。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

道、德、仁、义,皆是内在脩为,无做为则无所表现。若从个人为人处事中,查其是否具备道、德、仁、义,则必以礼为标准。不失道德仁义者,必待人有“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内脩仁德,则外显礼仪;内文明,则外彬彬有礼。“礼也者,理也”,“薄于德,于礼虚”懂“礼”之人,必然达“理”,“德”薄之人,即使行“礼”,亦是虚假,甚至是装腔作势、阿谀奉承。

所以,道、德、仁、义、礼五者,统于道,成于德,发于仁、义,显于礼,五者一体,不可分离。

既然礼必合于道、德、仁、义,则就不仅是表面作揖、鞠躬而已。这些动作,叫做“仪”,内心恭敬,与肢体动作相应,才叫“礼仪”。春秋时期,有这样一则故事: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

《左传·昭公五年》

鲁昭公(鲁国君主)到晋国访问,从郊劳主人迎接之礼到赠贿送行之礼,没有一点失礼之处。晋侯晋国君主对大夫女叔齐说:“鲁侯不也是非常懂得礼吗?”女叔齐回答说:“鲁侯怎么算知道礼?”晋侯说:“为什么这样说?从郊劳到赠贿。没有一点违反礼的,为何说他不知礼呢?”女叔齐说:“那是仪,不可以说是礼。懂礼的人管理国家,发布政令,他的人民没有不响应的。现在,鲁国的政令把持在三家三桓那里,有公族的人才,名字叫羁,不能任用。鲁昭公与大国会盟时,怀着阴险奸诈之心。还去欺凌小国,乘人之危,谋取利益。却不知道自己将大难临头了。公室被分成四份指三桓分担了鲁国君的权利和赋税,人民的税税为粮食都交于他人三桓。”

这里,晋国大夫女叔齐指出,一个将自己的国家治理的一团糟,与大国交往时耍奸诈诡计,对小国直接欺凌,强占土地。国家的权利又被“三桓”分去,使国家权利四分。如此无德之人,他所表现的,只能叫做仪,而不能叫做礼。因为真正懂“礼”者,必然将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

大道之行

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提出《大同书》,表示要建立一个“大同社会”,“大同”的理念,古已有之: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礼记·礼运》

孔子说:“大道得到施行时,天下是公有的。人才选拔以品德贤良和能力高低为准,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与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使得老人们能安享晚年,青壮年可以发挥才能,成为有用之人,幼儿可以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有疾病者,皆有人养护。男子皆有职业,女子皆有好归宿。货物,人们厌恶的是被遗弃和浪费,而不必私藏于己。能力,人们担心的是发挥不出来,不必一定为自己而施展。所以自私自利的想法和行为不会兴起,强盗偷窃作乱的现象不会发生。所以,家里门户不需关闭和上锁,这样的天下叫作大同。

现在,大道已经隐去不见。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养育自己的子女,财货和能力的付出都只为自己。大人们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有分封土地或俸禄的人世袭相传、继承,形成礼制。用城墙和护城河来巩固统治。用礼规范言行,使君臣关系规范,使父子相互尊敬,使兄弟和睦,使夫妇和谐,设立制度,确立田地和住宅,表彰有勇有智者,功劳都记为己之私有。因此,会有人计算谋略,兵戎之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是在这类人中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慎于礼的。以此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皆有规可循。如有不这样做事者,即使掌权,亦要被撤职,因为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样的社会叫作‘小康’。”

孔子崇尚上古“大同”时代,但由于时过境迁,大道已不通行于天下,这时,用礼来规范世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各尽其职,各出其力。从而,百姓依然可以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小康。这实际上正是老子所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变迁过程。礼,是“大道”之遗存。

从历史来看,上古时代,由于人少而禽兽多,工具较原始,人类面对自然时,必须团结合作,才能有更大的力量狩猎、耕作。此时,人均自然资源又相对充足,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较少,人际关系因团结合作而和睦。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分工,财物充足,商业兴起。人的生活主体由面对自然转向面对社会,合作变的不那么重要,货物的多样引起私欲膨胀。从古至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多因争夺资源而起。《礼记》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私欲兴起后,若要抑制物质发展,显然是不可能,那样就是让社会退化,所以只有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合理控制私欲,礼即由此而兴起。这是在华夏人文价值观下,发展的必然结果。《礼记》云:“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可以节制民心,使私欲不至无度;乐可以教化和睦百姓。这些,正是古代“德治”的重要措施。

《礼记·礼运》详细论述社会由“大同”到“小康”的变迁过程,读者有兴趣,可进一步参阅。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