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駢拇第八(二)

莊子集釋作者:郭慶藩發布:懋基

2017-12-24 14:52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爲駢,而枝者不爲跂;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物各任性,乃正正也。自此已下觀之,至正可見矣。

以自然之正理,正蒼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豈遠哉!故言正正者,以不正而正,正而不正之無言〔之〕也。自此以上,明矯性之失;自此以下,顯率性之得也。◎俞樾曰:上正字乃至字之誤。上文雲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雲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兩文相承。今誤作正正,義不可通。郭曲爲之說,非是。

以枝正合,乃謂合爲駢。

以合正枝,乃謂枝爲跂。

以枝望合,乃謂合爲駢,而合實非駢;以合望枝,乃謂枝爲跂,而枝實非跂也。

『不爲跂』其知反。崔本作枝,音同。或渠支反。

以短正長,乃謂長有餘。

以長正短,乃謂短不足。

長者,謂曾史離曠楊墨,並稟之天性,蘊蓄仁義,聰明俊辯,比之群小,故謂之長,率性而動,故非有餘。短者,眾人比曾史等不及,故謂之短,然亦天機自張,故非爲不足。

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損益之。

鳧,小鴨也。鶴,鶬之類也。脛,腳也。自然之理,亭毒眾形,雖復脩短不同,而形體各足稱事,鹹得逍遙。而惑者方欲截鶴之長續鳧之短以爲齊,深乖造化,違失本性,所以憂悲。

『鳧』音符。『脛』形定反。釋名云:莖也,直而長,如物莖也。本又作脛。『鶴』戶各反。『斷之』丁管反。下及注同。

知其性分非所斷續而任之,則無所去憂而憂自去也。

夫稟性受形,僉有崖量,脩短明暗,素分不同。此如鳧鶴,非所斷續。如此,即各守分內,雖爲無勞去憂,憂自去也。

『去憂』起呂反。注去憂、去也同。

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但當任之耳。

『意』,如字。下同。亦作醫。

恐仁義非人情而憂之者,真可謂多憂也。

噫,嗟嘆之聲也。夫仁義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則是曾史之徒,不體真趣,橫生勸獎,謂仁義之道可學而成。莊生深嗟此迷,故發噫嘆。分外引物,故謂多憂也。其〔非〕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

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雲岐作跂。今本作跂,疑釋文雲崔本作枝之枝系岐字之誤,故云或渠支反。

二、之無二字依劉文典補正本刪,並以之字屬言字下。

三、其非依正文改。

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謂之不足,故泣而決之;以爲有餘,故啼而齕之。夫如此,雖群品萬殊,無釋憂之地矣。唯各安其天性,不決駢而齕枝,則曲成而無傷,又何憂哉!

齕者,齧斷也。決者,離析也。有餘於數,謂枝生六指也。不足於數,謂駢爲四指也。夫駢枝二物,自出天然,但當任置,未爲多少。而惑者不能忘淡,固執是非,謂枝爲有餘,駢爲不足,橫欲決駢齕枝,成於五數。既傷造化,所以泣啼,故決齕雖殊,其憂一也。

『齕』李音紇,恨發反,齒斷也。徐胡勿反。郭又胡突反。『啼』音提。崔本作諦。

兼愛之跡可尚,則天下之目亂矣。以可尚之跡,蒿令有患而遂憂之,此爲陷人於難而後拯之也。然今世正謂此爲仁也。

蒿,目亂也。仁,兼愛之跡也。今世,猶末代。言曾史之徒,行此兼愛,遂令惑者舍己效人,希幸之路既開,耳目之用亂矣。耳目亂則患難生,於是憂其紛擾,還救以仁義。不知患難之所興,興乎聖跡也。

『蒿目』好羔反。司馬云:亂也。李云:蒿目,快性之貌。◎盧文弨曰:今本快作決。◎俞樾曰:司馬與郭注共以蒿目二字爲句,解爲亂天下之目,義殊未安。蒿乃𥉑之假字。玉篇目部:𥉑,庾鞠切,目明又望也。是𥉑爲望視之貌。仁人之憂天下,必爲之𥉑然遠望,故曰𥉑目而憂世之患。𥉑與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詩靈台篇白鳥翯翯,孟子梁惠王篇作鶴鶴,文選景福殿賦作㿥㿥。然則蒿之通作𥉑,猶翯之通作鶴與㿥矣。周易文言傳:確乎其不可拔。說文土部曰:塙,堅不可拔也。即本易義。是確與塙通,亦其例也。『蒿令』力呈反,下同。『於難』乃旦反。『後拯』,拯救之拯。

夫貴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若乃無可尚之跡,則人安其分,將量力受任,豈有決己效彼以饕竊非望哉?

饕,貪財也。素分不懷仁義者,謂之不仁之人也。意在貪求利祿,偷竊貴富,故絕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矯性偽情,舍我逐物,良由聖跡可尚,故有斯弊者也。是知抱朴還淳,必須絕仁棄義。

『饕』吐刀反。杜預注左傳云:貪財曰饕。

此重結前旨也。◎慶藩案:意讀爲抑。抑或作意,語詞也。論語學而篇抑與之與,漢石經作意。墨子非命篇意將以爲利天下乎,晏子春秋雜篇意者非臣之罪乎,漢書敘傳曰,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抑者與意者同,並與此句法一例。或言意者,或單言意,義亦同也。

夫仁義自是人情也。而三代以下,橫共囂囂,棄情逐跡,如將不及,不亦多憂乎!

自,從也。三代,夏殷周也。囂囂,猶讙聒也。夫仁義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棄情徇跡,囂囂競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義,周行禮,即此囂囂之狀也。

『囂囂』許橋反,又五羔反。字林云:聲也。崔云:憂世之貌。

一、世德堂本雖作舉。

二、釋文原刻作快,世德堂本作決。

三、世德堂本棄作乘。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