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14:52
一
疏重結前義,以發後文也。
二
疏假設疑問,以暢其旨也。
三
注言暴亂之君,亦得據君人之威以戮賢人而莫之敢亢者,皆聖法之由也。向無聖法,則桀紂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側目哉!
疏龍逢,姓關,夏桀之賢臣,為桀所殺。比干,王子也,諫紂,紂剖其心而視之。萇弘,周靈王賢臣。說苑云:晉叔向之殺萇弘也,萇弘數見於周,因群〔佯〕遺書,萇弘謂叔向曰:『子起晉國之兵以攻周,以廢劉氏以〔而〕一立單氏。』劉子謂君曰:『此萇弘也。』乃殺之。肔,裂也。亦言:肔,刳腸;靡,爛也,碎也。言子胥遭戮,浮屍於江,令靡爛也。言此四子共有忠賢之行,而不免於戮刑者,為無道之人,恃君人之勢,賴聖跡之威,故得躓頓忠良,肆其毒害。
釋『比干剖』普口反,謂割心也。崔本作節,云:支解也。『萇』直良反。『弘胣』本又作肔。徐敕紙反,郭詩氏反。崔云:讀若拖,或作施字。胣,裂也。淮南子曰:萇弘鈹裂而死。司馬云:胣,剔也。萇弘,周靈王賢臣也。案左傳,是周景王敬王之大夫,魯哀公三年六月,周人殺萇弘。一云:刳腸曰胣。『子胥靡』密池反,司馬如字,云:縻也。崔云:爛之於江中也。案子胥,伍員也,諫夫差,夫差不從,賜之屬鏤以死,投之江也。『焉得』於虔反。
四
疏假設跖之徒類以發問之端。
釋『故跖』之石反。
五
疏此即答前問意。道無不在,何往非道!道之所在,具列下文。◎慶藩案:何適而無有道邪,當作何適其有道邪。適與啻同。秦策疑臣者不適三人,適與啻通。史記甘茂傳作疑臣者非特三人。後人不知,誤以為適齊適楚適秦之適,故改而無二字。呂氏春秋當務篇正作奚啻其有道也。淮南道應篇奚適其有道也,今本作無道,亦後人所妄改。
六
注五者所以禁盜,而反為盜資也。
疏室中庫藏,以貯財寶,賊起妄心,斟量商度,有無必中,其驗若神,故言聖也。戮力同心,不避強御,並爭先入,豈非勇也!矢石相交,不顧性命,出競居後,豈非義也!知可則為,不可則止,識其安危,審其吉凶,往必克捷,是其智也。輕財重義,取少讓多,分物均平,是其仁也。五者則向之聖勇義智仁也。夫為一盜,必資五德,五德不備,盜則不成。是知無聖智而成巨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釋『之藏』才浪反,又如字。◎慶藩案:意,度也,與億同。禮運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管子小問篇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以〔臣〕二意之也。皆訓度之義。韓子解老篇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案忘即妄字之隸變。王褒四子講德論君子執分寸而罔意度。案罔即妄字之義。少儀鄭注曰:測,意度也,意,本〔又〕作億,論語先進篇億則屢中,漢書貨殖傳作意。『知可』如字,本或作知可否。◎盧文弨曰:今本有否字。『分均』符問反,又如字。
七
疏聖人之道,謂五德也。以向如是以〔之〕理觀之,為善之徒不履五德,則無由立身行道,盜跖之類不資聖智,豈得行其盜竊乎!
八
注信哉斯言!斯言雖信,而猶不可亡聖者,猶天下之知未能都亡,故須聖道以鎮之也。群知不亡而獨亡於聖知,則天下之害又多於有聖矣。然則有聖之害雖多,猶愈於亡聖之無治也。雖愈於亡聖,故未若都亡之無害也。甚矣,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亡其知,何其迷而失致哉!
疏夫善惡二途,皆由聖智者也。伯夷守廉絜著名,盜跖恣貪殘取利。然盜跖之徒甚眾,伯夷之類蓋寡,故知聖跡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
釋『無治』直吏反。下文始治同。
九
注夫竭唇非以寒齒而齒寒,魯酒薄非以圍邯鄲而邯鄲圍,聖人生非以起大盜而大盜起。此自然相生,必至之勢也。夫聖人雖不立尚於物,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故人無貴賤,事無真偽,苟效聖法,則天下吞聲而暗服之,斯乃盜跖之所至賴而以成其大盜者也。
疏春秋左傳雲,唇亡齒寒,虞虢之謂也。邯鄲,趙城也。昔楚宣王朝會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將辱之。恭公曰:『我周公之胤,行天子禮樂,勛在周室。今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乎!』遂不辭而還。宣王怒,興兵伐魯。梁惠王恆欲伐趙,畏魯救之。今楚魯有事,梁遂伐趙而邯鄲圍。亦由〔猶〕聖人生,非欲起大盜而大盜起,勢使之然也。
釋『魯酒薄而邯』音寒。『鄲』音丹。邯鄲,趙國都也。『圍』,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長於諸侯,行天子禮樂,勛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怒,乃發兵與齊攻魯。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楚以魯為事,故梁得圍邯鄲。言事相由也,亦是感應。宣王,名熊良夫,悼王之子。恭公,名奮,穆公之子。許慎注淮南云: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俞樾曰:此竭字當讀為竭其尾之竭。說文豕篆說解曰:竭其尾,故謂之豕,是也。蓋竭之本義為負舉,竭其尾即舉其尾也。此雲唇竭者,謂反舉其唇以向上。三
一〇
注夫聖人者,天下之所尚也。若乃絕其所尚而守其素樸,棄其禁令而代以寡慾,此所以掊擊聖人而我素樸自全,縱舍盜賊而彼奸自息也。故古人有言曰,閑邪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去華,不在嚴刑;此之謂也。
疏掊,打也。聖人,猶聖跡也。夫聖人者,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今言掊擊者,亦示貶斥仁義絕聖棄智之意也。不貴難得之貨,故縱舍盜賊,不假嚴刑,而天下太平也。
釋『掊』普口反。『擊』徐古曆反。『縱舍』音舍,注同。『閑邪』似嗟反。『去華』起呂反。下注去欲、去其皆同。
一一
注竭川非以虛谷而谷虛,夷丘非以實淵而淵實,絕聖非以止盜而盜止。故止盜在去欲,不在彰聖知。
疏夫智惠出則奸偽生,聖跡亡則大盜息。猶如川竭谷虛,丘夷淵實,豈得措意,必至之宜。死,息也。
釋『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向云:事業日新,新者為生,故者為死,故曰聖人已死也。乘天地之正,御日新之變,得實而損其名,歸真而忘其塗,則大盜息矣。
一二
注非唯息盜,爭尚之跡故都去矣。
疏故,事也。絕聖棄智,天下太平,人歌擊壤,故無有為之事。
釋『爭尚』,爭鬥之爭。後皆同。
校
一、佯字而字依說苑原文改。
二、臣字依管子原文改。
三、俞注原誤置疏文下,今依例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