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14:52
一
注將重聖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資其法。所資者重,故所利不得輕也。
疏若夫淳樸之世,恬淡無爲,物各歸根,人皆復命,豈待教跡而後冥乎!及至聖智不忘,大盜斯起,雖復貴聖法,治天下,無異重利盜跖。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盜跖肆其貪殘者,由資乎聖跡故也。向無聖跡,夏桀豈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盜跖何能擁卒數千,橫行天下!所資既重,所利不輕,以此而推,過由聖智也。
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向云:聖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牽名而不造實也。大盜不止,不亦宜乎!
二
注小盜之所困,乃大盜之所資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權,稱錘也,衡,稱梁也,所以平物之輕重也。符者,分爲兩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銅魚木契也。璽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仁,恩也;義,宜也;王者恩被蒼生,循宜作則,所以育養黔黎也。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無也。夫聖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竊齊國,豈非害於小賊而利大盜者乎!
釋『爲之斗斛以量之』,向云: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雖法無益。『權衡』,李云:權,稱錘;衡,稱衡也。錘,音直偽反。『符璽』音徙。『矯之』居表反。
三
疏鉤者,腰帶鉤也。夫聖跡之興,本懲惡勸善。今私竊鉤帶,必遭刑戮;公劫齊國,翻獲諸侯;仁義不存,無由率眾。以此而言,豈非竊聖跡而盜國邪?何以知其然者,假問也;彼竊以下,假答也。
釋『竊鉤』,鉤,謂帶也。◎王引之曰:存焉當爲焉存。焉,於是也。言仁義於是乎存也。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言發氣於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偕具於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言天子於是始乘舟也。晉語曰,焉始爲令,言於是始爲令也。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言先王於是爲之立中制節也。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群帝焉取藥,言群帝於是取藥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言賦斂於是不窮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眾以鄉有夏之境,言湯於是敢伐夏也。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爲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於是洋洋而爲客,於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是焉與於是同義。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是於是與焉同義。此四句以誅侯爲韻,門存爲韻,其韻皆在句末。史記遊俠傳作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是其明證也。
四
注夫軒冕斧鉞,賞罰之重者也。重賞罰以禁盜,然大盜者又逐而竊之,則反爲盜用矣。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盜也。大盜也者,必行以仁義,平以權衡,信以符璽,勸以軒冕,威以斧鉞,盜此公器,然後諸侯可得而揭也。是故仁義賞罰者,適足以誅竊鉤者也。
疏逐,隨也。勸,勉也。禁,止也。軒,車也。冕,冠也。夫聖跡之設,本息奸邪,而田恆遂用其道而竊齊國,權衡符璽,悉共有之,誓揭諸侯,安然南面,胡可勸之以軒冕,威之以斧鉞者哉!小曰斧,大曰鉞。又曰黃金飾斧鉞。
釋『揭』其謁其列二反。『斧鉞』音越。◎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五正誣論三引司馬云:夏執黃戉,殷執白戚,周左仗黃戉,右秉白旄。釋文闕。『能禁』音今,又居鴆反。下不可禁同。
五
注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盜之利重也。利之所以重,由聖人之不輕也。故絕盜在賤貨,不在重聖也。
疏盜跖所以擁卒九千橫行天下者,亦賴於五德故也。向無聖智,豈得爾乎!是知驅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聖人作法之過也。
一
注魚失淵則爲人禽,利器明則爲盜資,故不可示人。
疏脫,失也。利器,聖跡也。示,明也。魚失水則爲物所禽,利器明則爲人所執,故不可也。
二
注夫聖人者,誠能絕聖棄知而反冥物極,物極各冥,則其跡利物之跡也。器猶跡耳,可執而用曰器也。
疏聖人則堯舜文武等是也。◎家世父曰:假聖人之知而收其利,天下皆假而用之,則固天下之利器矣。天下假聖人以爲利器,而惟懼人之發其覆也,能〔則〕無有能明之者也。
三
注示利器於天下,所以資其盜賊。
疏夫聖人馭世,應物隨時,揖讓干戈,行藏匪一,不可執固,明示天下。若執而行者,必致其弊,即燕噲白公之類是也。
四
注去其所資,則未施禁而自止也。
疏棄絕聖知,天下之物各守其分,則盜自息。
五
注賤其所寶,則不加刑而自息也。
疏藏玉於山,藏珠於川,不貴珠寶,豈有盜濫!
釋『擿玉』持赤反,義與擲字同。崔云:猶投棄之也。郭都革反。李云:刻也。
六
注除矯詐之所賴者,則無以行其奸巧。
疏符璽者,表誠信也。矯詐之徒,賴而用之,故焚燒毀破,可以反朴還淳而歸鄙野矣。
七
注夫小平乃大不平之所用也。
疏斗衡者,所以量多少,稱輕重也。既遭斗〔盜〕竊,翻爲盜資。掊擊破壞,合於古人之智守,故無忿爭。
八
注外無所矯,則內全我朴,而無自失之言也。
疏殫,盡也。殘,毀也。聖法,謂五德也。既殘三王,又毀五帝,蘧廬咸盡,芻狗不陳,忘筌忘蹄,物我冥極,然後始可與論重妙之境,議道德之遐也。
釋『殫』音丹,盡也。
九
注夫聲色離曠,有耳目者之所貴也。受生有分,而以所貴引之,則性命喪矣。若乃毀其所貴,棄彼任我,則聰明各全,人含其真也。
疏擢,拔也。鑠,消也。竽形與笙相似,並布管於匏內,施簧於管端。瑟長八尺一寸,闊一尺八寸,二十七弦,伏犧造也。夫耳淫宮征,慕師曠之聰;目滯玄黃,希離朱之視;所以心神奔馳,耳目竭喪。既而拔管絕弦,銷經絕緯;毀黃華之曲,棄白雪之歌;滅黼黻之文,散紅紫之采。故膠離朱之目,除矯效之端;塞瞽曠之耳,去亂群之帥。然後人皆自得,物無喪我,極耳之所聽而反聽無聲,恣目之能視而內視無色,天機自張,無爲之至也,豈有明暗優劣於其間哉!是以天下和平,萬物同德。率己聞見,故人含其聰明。含,懷養也。
釋『鑠絕』郭李詩灼反,向徐音藥。崔云:燒斷之也。『竽』徐音於。『瑟』本亦作笙。『塞瞽曠』崔本塞作杜,云:塞也。◎盧文弨曰:今本無瞽一字。『膠』音交,徐古孝反。『喪矣』息浪反。
一〇
注夫以蜘蛛蛣蜣之陋,而布網轉丸,不求之於工匠,則萬物各有能也。所能雖不同,而所習不敢異,則若巧而拙矣。故善用人者,使能方者爲方,能圓者爲圓,各任其所能,人安其性,不責萬民以工倕之巧。故眾技以不相能似拙,而天下皆自能則大巧矣。夫用其自能,則規矩可棄而妙匠之指可攦也。
疏鉤,曲;繩,直;規,圓;矩,方。工倕是堯工人,作規矩之法;亦云舜臣也。攦,折也,割也。工倕稟性機巧,運用鉤繩,割刻異端,述作規矩,遂令天下黔黎,誘然放效,舍己逐物,實此之由。若使棄規矩,絕鉤繩,攦割倕指,則人師分內,咸有其巧。譬猶蜘網蜣丸,豈關工匠人事,若天機巧也!事〔語〕出老經。
釋『攦』郭呂系反,又力結反,徐所綺反。李云:折也。崔云:撕之也。『工倕』音垂,堯時巧者也。一音睡。◎盧文弨曰:舊本音訛名,據達生篇改正。『蜘』音知。『蛛』音誅。『蛣』起一反。『蜣』音羌。
一一
注去其亂群之率,則天下各復其所而同於玄德也二。
疏削,除也。鉗,閉也。攘,卻也。玄,原也,道也。曾參至孝,史魚忠直,楊朱墨翟,稟性弘辯。彼四子者,素分天然,遂使天下學人,舍己效物,由此亂群,失其本性。則削除忠信之行,鉗閉浮辯之口,攘去蹩躠之仁,棄擲踶跂之義。於是物不喪真,人皆自得,率性全理,故與玄道混同也。
釋『之行』下孟反。『鉗』李巨炎反,又其嚴反。『攘』如羊反。『之帥』本又作率,同。所類反。◎盧文弨曰:今本作率。
一二
疏鑠,消散也。累,憂患也。只爲自衒聰明,故憂患斯集,彼蒼生顛仆而銷散也。若能含抱聰明於內府而不衒於外者,則物皆適樂而無憂患也。
釋『不鑠』朱〔失〕三灼反。崔云:不消壞也。向音燿。
一三
疏若能知於分內,養德而不盪者,固當履環中之正道,游宇內而不惑,豈有倒置邪僻於其間哉!
釋『不僻』匹亦反。
一四
注此數人者,所稟多方,故使天下躍而效之。效之則失我,我失由彼,則彼爲亂主矣。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數子,皆稟分過人,不能韜光匿燿,而揚波激俗,標名於外,引物從己,炫燿群生。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釋『爚』徐音藥。三蒼云:火光銷也。司馬崔云:散也。『此數』所主反。
一五
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視不過於所見,故眾目無不明;聽不過於所聞,故眾耳無不聰;事不過於所能,故眾技無不巧;知不過於所知,故群性無不適;德不過於所得,故群德無不當。安用立所不逮於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馳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動,動必由性,此法之妙也。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無益於當世,翻有損於將來,雖設此法,終無所用也。
校
一、世德堂本無瞽字,本書依釋文補。
二、趙諫議本無也字。
三、失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