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7-12-24 21:16
礼的种类纷繁复杂,样态千差万别,但都包含某些基本要素。学术界对于礼的要素究竟包括哪几项,看法不尽一致,大体来说,有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等差等几项。
礼法
所谓“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也叫“仪”。先圣制礼,希冀为万世表,供后事学习、参考及施行。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问:“十世之后可知否?”孔子答曰:“殷承夏后,延用夏礼,其所损减少、益增加之处亦可知晓。周代殷立,延用殷礼,其损、益亦可知晓。后世若能继周礼而损益,则虽百世之后,亦可知也。”
因此,礼必须有规范的仪程,包括行礼的时间、场所、人选,人物及服饰、站立位置、使用辞令、行进路线、使用礼器,以及行礼的顺序,等等。这就是礼法。《仪礼》一书,就是选取各种礼仪的礼法汇编。其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礼》等十多种礼仪的规范仪程,每一种都有其使用的场合,在相应的场合中使用相应礼仪,就是“合礼”,若使用不当,就是“失礼”。后世朝代中,会根据社会的变迁,在前朝礼仪及周礼的基础上,斟酌损益,制定本朝的礼法。北宋官方的《政和五礼新仪》,南宋朱文公所辑《家礼》,明朝官方的《大明集礼》,都是当朝制订的礼法。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其特点是具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断礼与非礼的标准。例如,礼法规定,天子在堂上见诸侯,是对君臣名分的规定,而周夷王下堂见诸侯,名分已乱,所以君子讥其为“非礼”,认为是乱政的征兆。
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礼记·郊特牲》
类似的记载,《左传》中有许多,读者可以检阅。
礼法的推广与运用,使我国不同方言、不同风俗的人们有了共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不管走到哪里,彼此都会有文化认同感。
礼义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式。礼法的制订,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若徒具仪式,无“礼义”作为依托,则“礼”就成为无釐头的表演。所以孔子反对行礼以器物、仪节为主,强调要以礼义为核心。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礼之所贵,不在崇玉帛之华贵,贵在礼可安上治民;乐之所贵,非在钟鼓铿锵之旋律,贵在乐可移风易俗。
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
《礼记·仲尼燕居》
礼之所贵,不在于几筵、升降、酬酢诸仪程,但在乎出言能履践行之,是谓之礼也。乐之所贵,不在于羽籥、钟鼓诸声音,但在乎身体力行,天下爱乐,是谓之乐也。
《仪礼》以记载礼法为主,少论及礼义。《礼记》则以阐明礼义为主旨,发微索隐,说经解义。《礼记》的最后七篇《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分别说解《仪礼》的《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的礼义。其余各篇也皆讨论礼的内涵、意义,只是议题没有上述几篇鲜明。
礼法的设定皆有礼义做指导,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射义》。许多礼仪流程都较为复杂、繁琐,但绝非无的放矢,每一处都含有尊尊亲亲之义。
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
《礼记·乡饮酒义》
“德”者,“得”也。能知礼,行礼以体恤长幼,行事是谓得宜,故曰“德”,是得善行于己身,谓身之所行者,得于理也。现在,我们在公交车上听到的“请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的提示,其实就是这种礼义的传承。
古代“礼仪”,由巨至微,无不体现“礼义”。如《仪礼·聘礼》记载,诸侯相聘,以玉圭为赞。为何以玉圭为赞?东汉郑康成解释曰:“君子于玉比德焉,以之为聘,重礼也。”可见礼法规定以玉圭为赞,是体现重德、重礼的思想。同时,在聘礼结束时,主人一方要“还贽”,就是要将玉圭奉还对方。为何接受之后又要归还?郑康成解释曰:“还之者,德不可取于人,相切厉之义也。”可见,聘礼中送、还玉圭,皆是表现彼此以德行相切磋、砥砺的思想。
礼器
礼器是指行礼所用器物。礼必须借助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组合,都传达着礼义的信息,古谓“藏礼于器”,正若此言。礼器的范围很广,而且由于历朝历代社会环境的不同,所用的礼器也大有区别。兹以《仪礼》所记礼器举例。
礼器主要有食器、乐器、玉器等。食器,通常有鼎、俎、簠、簋、笾、豆、尊、壶、甒、罍、爵、觯、以及盘、匜等。其中,鼎、俎为加工食物的用器,其余为盛食用器。礼器的分配和使用,周礼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若数量不对,私下增减,是越礼的行为。
图1-3九鼎八簋
酒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大类。盛酒器主要有尊、甒、罍、卣、壶、缶等,它们在礼仪场合中陈设的位置及功用均不同,“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礼记·礼器》”缶与壶是内外相对地陈设的。盛酒器通常陈放在称为“禁”或“棜”、“斯禁”的底座上。饮酒器有爵、觯、觚、觥等。爵为一升,觚为二升,觯为三升。觥在饮酒器中容量最大,所以在君臣宴饮等场合,常用作罚酒之器。由酒器的区别与多样性,可见先辈生活的细致、讲究。
图1-4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
乐器主要有钟、磬、鼓、柷、敔、瑟、笙等。燕礼、乡饮酒礼这类“交际礼仪”中,必有乐。天子、诸侯迎宾和送宾要“金奏”,即奏钟、镈,以鼓磬相应。镈如钟而大,其作用是控制编钟的音乐节奏。金奏一般在堂下进行。在献酬后,有升歌、笙奏、间歌、合乐等节目。升歌是歌者升堂歌《诗》即《诗经》,弹瑟者在堂上伴奏。笙奏,是吹笙者在堂下吹奏《诗》篇。间歌是升歌与笙奏轮番进行;合乐则是升歌与笙奏同时进行。大夫送宾用鼓。柷,状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间有椎,摇动之则自击,奏乐之始,先击柷。敔,状如伏虎,木制,背部有刻,划之则乐止。
古礼中使用的玉器很多,有璧、琮、圭、璋、琥、璜等。每一类之下,又细分为若干种,如璋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瑑璋等名目。玉器的使用很广,个人佩戴的玉器形制,代表着身份:
天子执镇圭,长一尺二寸;公执桓圭,长九寸;侯执信圭,长七寸;伯执躬圭,长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周礼·春官·大宗伯》
另外是用于祭祀: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周礼·春官·大宗伯》
其所用的形状、尺寸、颜色等,均有内在的含义,兹不详述。
此外,祭祀天地、山川等神祇,也多以玉器为奉献之物。诸侯交聘时,以玉为贽;军队中,以玉为瑞信之一;诸侯生活中,以玉圭聘女;丧礼中,以玉器敛尸等等。
古人为何这么喜欢用玉?《礼记》有一段说明: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瑉之多与?”
孔子曰:“非为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
正是因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些引喻之意,所以用以比喻美德,并非因为玉“以稀为贵”。对玉器的推崇,也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特征。
辞令
礼是人际交往,以及人与鬼、神沟通的形式,因此辞令必不可少。古礼中的辞令,一般有规定的格式,《礼记·少仪》记载的许多礼仪场合的辞令皆如此,如首次去见仰慕的君子,到达门口时说“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意谓希望自己的名字能通闻于传命者。这是委婉的说法,表示不敢直接通姓名于君子,有自谦及敬重对方之意。若逢公卿之丧,前往助丧,要说“听役于司徒”,意思是听命于管家的派遣,无论轻重,不敢推辞。国君将出访,若臣下将奉献金玉货贝之类的财物,以充国君路资,应该说“致马资于有司”,意思是所献之物微薄,聊充车马之资而已,所以只能致送于随行的“有司即管事的人”。若馈赠的对象与自己地位相当,也应自谦,说“赠从者”,意思是说,不过是聊补左右从行者之用的薄资而已。以上都是古代通行的礼貌用语,不会用就是失礼的表现。此外,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仪节,以及父母、庶母送女,皆有固定的辞令。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相互拜访,主客双方的问答之语,也有固定格式,因主客双方身份的不同,辞令也有所差异,但皆以“自卑而尊人”的谦卑之心为旨。祭天地山川之神祗及飨祭祖先时,祝者的致辞也有统一的文字,致祭者只需更换其中的主语即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辞令简洁明快,温文尔雅,经过制礼者的反复斟酌,行礼时直接套用即可。
另一种辞令没有规定格式,需要临场发挥。
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
在出使之前,无法一一预料到对方的问话,作为使者的大夫,只能随机应对,有的于此大展才华,也有的因此露拙出丑。
礼容
礼容,即行礼者的体态、容貌等,行礼时所不可缺。礼义所重,在于诚敬。既是出于诚敬,则无论冠、婚、丧、祭、射、飨、觐、聘,行礼者的体态、容色、声音、气息,都必须与之相应,所以《礼记·杂记下》说:“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恰恰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论语·乡党》
这里记载了孔子上朝时的礼容:公门是国君治朝之门,相当高大,而孔子曲身而入,似不能容身。进门时走右侧,不走中门,因那是国君所出入;不踩门限阈,踩则不敬。门、屏之间,国君伫立之地,即使国君不在,亦必定正色,快步而行。将升堂时,两手抠衣使下摆离地摄齐,以免踩着后跌倒而失容。接近国君时,曲身,气容严肃,如同屏住呼吸一般。出去时,走下一级台阶才舒气解颜逞颜色,气色和悦。下台阶后,快步向前,如同鸟翔。回到上堂之前的位置,犹存踧踖恭敬之貌。可见孔子十分看重礼容,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或愉悦,或敬谨,或勃如,或变色,都随仪节、场景的变化而转换。
行礼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若仅有仪节而没有礼容,则礼义无从体现,是有“仪”而无“义”也。典籍中有关礼容的记载很多: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官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拙,如语焉而未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
《礼记·祭义》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怀着毕恭毕敬之心来考虑祭事,以皮准备祭服、祭品,整修宫室,处理各项事务。等到祭祀当天,脸色必须温和,走路谨慎,如同有所恐惧一般,好像害怕赶不上看到亲人的样子。在献上祭品时,必须容貌温和,身体前屈,好像给亲人说话而等待回答的样子。助祭的宾客都陆续退出时,孝子依然谦卑恭敬的正立,好像视若不见的样子。等到祭祀结束,孝子还沉浸在对亲人的思念之中,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进来一样。
又如《礼记》的《少仪》、《玉藻》中有“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等。《礼记·玉藻》还记载了君子见尊者时的礼容:
君子之容舒迟,见年尊者齐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
君子之容,平时神态闲雅。见年纪尊长者示以谦敬之容。举步稳重,手示恭敬,目光端正,口不妄动,不咳嗽,头正直,屏气敛息,站立时若将予人以物一般,神态庄重,不乍变动。坐时若尸神像,必矜持庄重。生活中则温温和善,不严厉。
这里所述,详及于头、手、足、目、口、声、气、色等,几乎遍于全身。贾谊的《新书》说“容有四起”,把礼容分为朝廷之容、祭祀之容、军旅之容、丧纪之容等四类。其中《容经》篇有立容、坐容、行容、趋容、跘旋之容、跪容、拜容、伏容等,科条细密,已成耑门之学。
尽管礼容是内心德行的外化,有德者,容貌必然与之相称。但礼容并不总是被动地从属于德行,它亦可反作用于德行。容貌不庄敬,就会伤于德。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礼记·祭义》
若内心有片刻的不和不乐,鄙卑诈伪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不敬,轻易怠慢的心志就会乘隙而入。
因此,保持合于礼的容貌,有利于保有或养成内心的德行。礼容之美,来自对“仁”的体认与逐步接近,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达到内心之美与容色之美的高度和谐。
等差
等差是古礼重要特性,也是礼与俗主要区别。身份不同,所行之礼不同,受到的礼遇也不同。如郊天、大雩为天子之礼,诸侯、大夫不得僭越。彼此的礼数有严格的等差。等级越高,礼数越高。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礼记·曲礼下》
天子祭天神地祗,祭四方五岳四渎之神,祭山川之神,祭五祀司命、中霤、门、行、厉,每年祭一遍。诸侯祭所在地方之神,祭其境内的山川,祭五祀,每年祭一遍。大夫祭五祀,每年祭一遍。士人只祭其祖先。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礼记·王制》
天子祭天神、地祗,诸侯祭社神、谷神,大夫祭五祀。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即祭祀五岳,用宴享三公的九献之礼;祭祀四渎,用宴享诸侯的七献之礼。诸侯可以祭祀在其境内的名山大川。
人际关系之间,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晚辈要尊重长辈,长辈也要尊重晚辈。上级要尊重下级,下级也要尊重上级。“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记·曲礼上》”认为古代社会权贵可以随意欺压百姓的想法,实在对古代社会太不了解了。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礼记·礼运》
此十义两两相对,概言之,人与人之间相互有差别,同时又相互依存。正如《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般。
无父母,则无子女,无子女,则“父母”亦不能谓之“父母”。父母生养子女,自会爱惜自己的骨肉血脉,子女受生养教化,自生孝敬父母之心,此人之常情,父母教育子女,必导其善,责其不善,子女明其义,自当遵奉父母教悔,礼之等差之义正若此矣。若再扩大到整个社会,等差就有更多的层次。
对人的尊重,根据社会地位、相互关系等,会有所差别,比如我们对祖父母、父母和对兄弟姐妹、对晚辈的尊重,必定是有所区别的。一个企事业单位内,不同层级的领导与员工所对应的礼遇都会有差别。
讲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想:不是“人人平等”吗?人人平等的理念是近代西方产业革命时所提出,后被政治理论吸收,由于它诞生的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传统中国社会,讲究有序,有序则必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是相对有别。比如一个穷秀才,也许有一天会高中状元,在他中状元前后,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前后必有区别。中状元前,人们不可能像对待状元一样尊重他;中状元后,人们也不可能对他仍像穷秀才一样。子女要尊重父母,子女也有为人父母之日。得到下一代子女的尊重。这些差异,皆因相互关系而定,且因个人德行、才学、年龄而调整。传统社会架构,是由个人,到家、国、天下,等等层面,建立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家庭里面,是世代更替的动态,国家、天下层面,是“选贤与能”的动态。
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
《礼记·郊特牲》
天子的长子,身份是士。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让他们继承诸侯的位置,是为了让他们效法祖宗的贤德。以官爵授人,也是因为他有功德功德大的授以大官,功德小的授以小官,不是看他出身是否尊贵。
《礼记》记载,每年春耕伊始,天子要到田内亲耕,王后更要率众嫔妃采桑养蚕。所产物品用于祭祀用的供品,以及祭服等。这样做,一则为天下百姓做劳动的表率;二则表明敬天敬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