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二节 礼的分类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7-12-24 21:45

古代以礼治天下,礼的作用,可谓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大至天下,小至秋毫。《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即有规范流程仪式的礼仪,“三百”为略数,言礼之繁多。如此之多,需要提纲挈领,进行分类。《尚书·尧典》记载尧曾“修五礼”,但未详及哪五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将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后世亦延用此说,如北宋的《政和五礼新仪》,明代的《大明集礼》。

一、吉礼

吉礼指祭祀之礼。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祀国之鬼、神、示,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地示。先秦时代,信仰较朴素,只有天、地、祖先。天之灵曰神,地之灵曰祇,人之灵曰鬼。

礼之三本:天地、先祖、君师,君师可直接面见。先祖即人鬼,要通过“事死如事生”的祭祀来表达恭敬,由此推及礼敬天神、地祇的方式,这些仪式统称为祭祀。《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谓祭祀与战争,是国家存亡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天神天神较多,且有区别,最高的是“昊天上帝”,即民间俗称的“老天爷”。祭天的仪式叫“禋祀”。由于祭天是国家最隆重的礼仪,所以只有天子可以代表万民祭天,诸侯有国,但不得祭天。次之是日月星辰,包括日、月、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及二十八宿。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再次是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司中主宗室,司命主寿,风师指箕星,雨师指毕星,主兴风降雨。祭祀用“槱燎”之祀。

“禋祀”、“实柴”、“槱燎”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都要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不同之处,陈于柴薪上的祭品,依尊卑之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有帛无玉,牲体经过节解;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另外还有“雩祭”,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常雩是定期祭祀,无论有无水旱之灾。因旱而雩是指因发生旱灾而增加的雩祭,一般在夏、秋,冬已农闲,无旱灾之虞。雩祭之礼,天子、诸侯都有。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礼记·月令》”。即地面上的水源。

地祇地祇亦分三类。首先是社稷、五祀、五岳,社即土神,稷为百谷之神,五祀指五行之神,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为天下五方的镇山。此类用“血祭”之祀。是用祭牲的血浇灌于地,使其气下达,及于地神。其次是山林、川泽,用“狸沈”之祭。祭山林为“狸”,祭川泽为“沈”,狸即“埋”,将牺牲、玉帛埋入土中,表示对土地、山林之神的祭奠。沈通“沉”,是将牺牲、玉帛沉入川泽。再次是四方百物,用“疈辜”之祭。疈是剖祭牲之胸,辜是将牲体细分。这类祭祀对象有户、灶、霤、门、行等“五祀”。《礼记·月令》云“春祀户,夏礼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五者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厚于民生,应该报其功,故以祭。

人鬼人鬼之祭,即对祖先及先圣先贤的祭祀。从天子至庶民,皆要祭祖先。但规模不同,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庙数不同,祭祖的远近世代数量也不同。天子要四时祭,即每逢岁时之首,用时令蔬果祭祖。春祭曰“禴”或“礿”,夏祭曰“祠”或“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人鬼之祭,还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医、先卜等,即历代有功于民族、国家者。比如教育机构要祭祀孔子,耕种要祭祀后稷,工匠要祭祀鲁班,茶道要祭祀陆羽

二、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是指救患分灾的礼仪,包括荒礼、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五种。

丧礼某家有丧,则亲戚要依礼为之服丧,以志哀悼,还要派人前往吊唁,赠送助丧用的钱物等,都有特定的礼仪。丧礼是华夏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意义是通过对死者的哀悼,来表达敬爱之情。

荒礼当邻国出现灾荒或瘟疫,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应当表示同忧。《礼记·曲礼》云“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梁,士饮酒不乐”。或者直接接济钱粮。《国语·鲁语》:“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孟子》中,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吊礼邻国遭遇水火等灾患,应遣使吊问。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水灾,鲁君遣使吊问,说:“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

禬礼禬即会合财物。邻国遭灾患,钱粮房屋等重大损失。兄弟之国应凑集财物以救助。《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会于澶渊,宋灾故”。《穀梁传》云:“更宋之所丧财也。”即补充宋国因灾祸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恤礼恤即忧。邻国发生外患内乱,应该遣使前往存问安否。

荒礼有“散礼”、“薄征”、“缓刑”、“劝分”、“移民通财”等一系列原则。汉高祖二年六月,关中大饥,米价每斛万钱,民人相食,政府移民通财,“令民就食蜀汉”。汉文帝颁令,凡遇大灾,百姓可蠲免租税,称为“灾蠲”。成帝又开入粟助赈者赐爵之先例。光武帝建武五年夏四月,旱灾、蝗灾并起,迫于饥饿而触犯法律者甚多。五月丙子下诏:“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宽赦缓刑,以示哀矜,以恤百姓。后汉顺帝永建三年下月,京师地震,乃下诏散利,年七岁以上的受伤害者,每人赐钱二千。经过历代政府不断完善,救荒赈灾成为重要礼制之一。

三、军礼

军礼即军队礼仪。古代虽以德治国,但仍难免有少数作奸犯科及外部侵扰。需要命将选士,“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记·月令》”。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亦必依礼而定。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六军,根据礼之等差原则,诸侯不得超过六军,必须与爵位、职位等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队依礼严格训练、管理,故《礼记·曲礼》云:“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

大师之礼是天子亲征之礼仪。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可以调动百姓为正义而战的热情,所以《周礼》云:“大师之礼,用众也。”郑康成注曰:“用其义勇也”。

大均之礼据《周礼·春官·小司徒》,古代的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四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据此建制“以起军旅征兵”,“以令贡赋分摊军赋”,意在平摊军赋,使百姓负担均衡。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军礼中不再有此项。

大田之礼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故称大田之礼。田猎的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协同配合。

大役之礼是为了营造宫邑、堤防等设施而役使民众。大役之礼要求根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为力不同科”。

大封之礼战争过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之百姓。古之疆界皆需封土植树。故称大封之礼。

此外,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阵、行列、校阅,乃至坐作、进退、击刺等,无不依统一的仪节进行。军队的日常训练,包括校阅、车战、舟师、马政等,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得胜之后,又有凯旋、告庙、献俘、献捷、受降、饮至等仪节。

四、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国”。天子与诸侯之间,大多有亲戚关系。为联络感情,彼此亲附,要定期会见。宾礼即天子、诸侯、大夫、士接待宾客之礼,其名目有六:“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诸侯按季节轮流进京朝见天子;“时见曰会”,即因故临时增加的会见;“殷见曰同”天子久不巡守,四方诸侯齐往京师朝见。

诸侯之间“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郤地两国之间无主之空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朝礼即朝见天子之礼,包括服饰、地点、行进路线、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等细节。

相见礼古代人际交往的礼仪,《仪礼·士相见礼》记载士与士相见,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庶人见于君、燕见于君、言视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食于君等等的礼节。以此为基础,历代相见礼有所损益和发展。现代,在访问、宴请、学术交流等许多方面,都需要用到相见礼,只是没有古代的系统和规范。

蕃王来朝礼据《大明集礼》,洪武初年制定蕃王来朝礼。蕃王来朝,到达龙江驿后,驿令要禀报应天府,再上达中书省和礼部。应天知府奉命前往龙江驿迎劳。蕃王到达下榻宾馆后,省部设宴款待。然后由司仪导引,至奉天殿朝见天子,到东宫拜见皇太子。朝见完毕,天子赐宴。接着,皇太子、省、府、台一一设席宴享。蕃王返回,先后向天子、皇太子辞行,然后由官员慰劳并远送出境。其间的每个程序都有“仪注”加以规范。

五、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的总称。嘉为善、好之意。“嘉礼”指按人心之所善者制定之礼,故称嘉礼。

饮食之礼国君通过宾射、燕享之礼,与宗族兄弟、四方宾客等饮酒聚食,以联络和加深感情,故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如今在大型宴会等方面,皆可用饮食之礼。

婚冠之礼古者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礼,以示成年。成年男女用婚礼使之恩爱相亲,故曰“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宾射之礼古代乡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射礼中,必立宾主,故称宾射之礼。射礼主为亲近旧知新友,故曰“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燕飨之礼四方前来朝聘的诸侯,是天子的宾客。天子要通过燕飨的方式,与之相亲。故曰“以燕乡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脤膰之礼脤膰是宗庙社稷用的祭肉。祭祀完毕,将脤膰分给兄弟,借以增进彼此感情,故曰“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贺庆之礼亲戚好友逢喜庆之事,要致送礼物,以相庆贺。故曰“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巡守礼《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周礼·大行人》则说天子十二年“巡守殷国”。《周易·观卦》云,王者要“省方、观民、设教”,即天子巡省方国,以观民俗而设教。

即位改元礼古人从理论上回溯暦元起点,将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的子夜,且又适逢冬至的这一时间称为初元或者上元。政权的更迭,往往选择元日,据《尚书》记载,唐虞禅让,就选择在“正月上日”。《春秋》新君即位,必称元年,《公羊传》隐公元年释曰:“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意在“体元居正”。

嘉礼的范围很广,除上述诸礼外,还包括正旦朝贺礼、冬至朝贺礼、圣节朝贺礼、学校礼、养老礼、职官礼、会盟礼、乃至观象授时、政区划分等。

五礼为古代当政者所修定,有些与政治、军事等紧密相关,百姓无用。有些则于百姓息息相关,并且秦汉以后以民间推行、使用为主,如婚礼、相见礼等。当今,可依古礼之义,参古礼之仪,损益而用,以彰华夏礼仪之邦。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