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云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作者:易中天发布:福哥

2018-4-15 23:17

经过本集团鲁肃、周瑜和刘备集团使者诸葛亮的劝说,孙权审时度势反复掂量,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赤壁之战由此发生。然而,历史上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和描述却是疑云重重,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认为那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遭遇战。那么,赤壁之战的真相究竟如何?

这一集我们讲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大约是三国时代最有名的一场战争。说起三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赤壁之战的。这实在要归功于罗贯中。因为《三国演义》中虚构成分最多的就是这一部分,写得最精彩的也是这一部分。其实,对于这场战争,正史上的记载并不多,留下的问题倒不少,以至于史学界多次为此爆发“新赤壁之战”。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谁的战争;二,规模如何;三,时间地点;四,胜败原因。在这些问题上,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甚至针锋相对。比如曹方投入的兵力,就有说实际五十万和其实五千人的此外还有四十万、三十万、和二十多万三种说法,分歧之大可见一斑。《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无法在这里讨论这些问题,只能谈一点“个人意见”。

事情还得从第一个问题说起,那就是这场战争究竟是为谁发动的。众所周知,曹操此番南下,是为了伐刘表、夺荆州。这个目的在刘琮投降、刘备战败、江陵落陷以后,应该说就已经实现了。这才有贾诩劝曹操就此收手的说法,这事我们在《天生奇才》一集已经讲过了。当然,刘备虽然成了“穷寇”,但“人还在,心不死”,应该追他一追。不过我以为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曹操准备在消灭刘备以后,一鼓作气再消灭东吴。《三国志·贾诩传》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这个“顺江东下”难道只是为了消灭刘备吗?周瑜出征前,孙权跟他说什么?孙权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如果这回曹操当真打的只是刘备,孙权恐怕就该说,瑜哥呀,你先打着试试看。打得赢就打,咱捞一把;打不赢就回来,咱不管那“刘皇叔”的死活了。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后面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结论应该是:这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地点则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即原蒲圻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主张赤壁之战是“小战”的学者,对这场战争的描述大约是这样的: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出兵,八月刘表病亡,九月刘琮投降。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遂亲率精骑五千,以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赶刘备,两军相遇于当阳。刘备败走夏口,曹操军进江陵。在获得了大量军需物资后,曹操又立即顺江而下,结果和溯流而下的孙刘联军不期而遇,仓促之间打了一次“遭遇战”。因为是不期而遇,因为是仓促应战,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曹操打败了。

显然,如果赞成这个说法,就得承认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在十月。因为到了十二月,曹操的后续部队也该到了,兵力不会只有五千。那么,曹操这个五千精兵在十月份赶到赤壁是干什么的呢?当然是打刘备的,不是打孙权的。据《三国志·程昱传》,当时“刘备奔吴”,而曹操的许多谋士都断定孙权会杀了刘备,只有程昱不以为然。曹操是否以为然呢?没说。因此可以想像曹操当时的判断,是孙刘不会联盟。但没有想到他们居然联盟了,而且集结了五万兵力。五千人对五万人,当然不是对手,也当然是“小战”。

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和证据,证据就在《三国志·诸葛亮》。据此传,当时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按照这个说法,曹操的兵力就只有五千,而且就是从襄阳到江陵一路急行军赶过来的那支骑兵。

但这里又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曹操果真只带了五千人东下,那么,当周瑜带了三万人马前来救援时,刘备为什么还要说“恨少”?可见曹操的兵力少说也有十万。或者说,诸葛亮说这话时只有五千,后来就不止了。这就需要时间,因此战争应该发生在十二月。至于交战地点,湖北省史学家已有“文武赤壁”的说法即浦圻赤壁因赤壁之战而为“武赤壁”,黄州赤壁因为苏东坡的词赋而为“文赤壁”,就不讨论了。

其实,只要曹操的矛头所向是孙权,或刘备捎带孙权,或孙权捎带刘备,他就不会如此轻敌。当阳一战,刘备已是败军之将、惊弓之鸟,五千精兵或许可以对付。但孙权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的说法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情况曹操不会不知道。所以他要打孙权,就不能只有五千人。实际上《三国志·周瑜传》说的很清楚:“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怎么会只有五千?只不过我们搞不清到底是几十万而已。曹操自己的说法是八十万,这当然是吹牛。但打个对折,也有四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二十万。周瑜计算的结果,就是这个数。有学者认为,周瑜计算的,是曹操的全部兵力,不是参战部队的数字。那么再打个对折,也有十万。何况,追赶刘备的那五千人是骑兵,哪来“首尾相接”的船舰,火烧赤壁又从何说起?所以,赤壁之战是“遭遇战”的说法,恐怕只能算一家之言。

战争的目的和规模确定以后,剩下的就是过程和结果了。

作为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赤壁之战有四个阶段,即决策、准备、交战、完成。这个过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但是,我们不得不十分遗憾地指出,文学不是历史。《三国演义》花了八回篇幅浓墨重彩加以描述的战争过程,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竟大多是虚构的。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完全没影的,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阚泽献书”、,以及“借东风”等等。还有一种是有点影儿,但被移花接木或者夸张放大了。比方说“蒋干中计”,就不完全是无中生有。至少,蒋干这个人是有的,也到过周营。但可惜,那是在赤壁之战之后,《资治通鉴》记载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另一件有点影的事是“草船借箭”。但事情发生得更晚,是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不过是发生在孙权身上,而且也不是为了借箭。这事我们也以后再说。事实上,“草船借箭”在技术上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已经算过这笔账了,这里不讨论。

看来,《三国演义》里面的许多好戏,历史上都没有演过。

实际上,对于这场战争,正史的记载十分简略,而且陈寿自己的说法也很矛盾。比方说,赤壁那一场大火是谁放的?就有两种说法。《先主传》和《周瑜传》说烧船的是孙刘联军,《郭嘉传》和《吴主传》说烧船的是曹操自己。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我把两种说法都列在下面,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点,直接阅读下文。

关于烧船一事的两种说法是:

《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并进,遇于赤壁,打破曹公军。公烧其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甚至说,事后曹操曾经写信给孙权,说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按照这个说法,就连曹军的战舰,也是曹操自己烧的,没周瑜什么事,更没有诸葛亮什么事。

曹操的这封信当然不一定靠得住,但也不是一点影儿都没有。我认为比较靠得住的,应该是《周瑜传》的说法:“时曹公军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也就是说,曹军从江陵顺将而下,孙刘联军从樊口逆流而上,两军在赤壁相遇,结果曹军败北,只好“引次江北”,把战舰停靠在对岸的乌林在今湖北省洪湖市

为什么两军刚一交战,曹操就败了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提出了四个“直接原因”。第一,曹军中瘟疫流行,病者甚多,减弱了战斗力。这也是有旁证的。《三国志·武帝纪》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蒋济传》也说:“大军征荆州,遇疾疫。”第二,曹军不习水战,站立尚且不稳,哪里还能打仗?第三,曹操料敌不周,自以为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没想到会遭遇迎头痛击。第四,两军狭路相逢,又在江中,曹操人多不顶用,陆军就更是用不上。因此张先生说,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处于优势的曹操,反倒处于劣势了。

这四个原因,差不多都被周瑜和诸葛亮料到了。比方说生病,周瑜就料到了。不习水战,周瑜和诸葛亮都说到了。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指出,就是曹操打的是“侵略战争”,孙刘联军打的是“保卫战”。兔子急了也咬人,何况是周瑜和刘备?我们看史料,孙刘联军这边,斗志是很昂扬的。我相信,当他们来到赤壁时,将士们很可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曹操那边呢?似乎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两军相敌勇者胜。孙刘联军的初战告捷,并不奇怪。

初战失利后,曹操不得不停止前进,把战船靠到北岸。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船舰颠簸,曹军中又一堆病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曹操下令将战舰连锁在一起,陆军则在岸边安营扎寨。这个做法,是曹操自己的决策,还是某个谋士的建议,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没庞统什么事。《三国志·庞统传》的记载就很清楚,他没有参与这场战争。

这情况孙刘联军马上就知道了。据《三国志·周瑜传》,这时周瑜的部将黄盖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由此可见,此战曹操的兵力是多余孙刘联军的,这才有“寇众我寡“的说法。但此时曹军已经大面积地感染了某种严重的传染病,失去战斗力,而且已经战败了一次,又犯了战舰相连的错误,黄盖才提出放火的建议。

周瑜然其计,于是黄盖诈降纵火,曹军打败。据说黄那天准备战舰数十艘,都装满了柴草,又浇上了油,蒙上篷布,插上旗帜,浩浩荡荡驶向北岸。曹操的部队都跑出来伸长了脖子观看,指指点点说黄盖投降来了,没想到黄盖的船驶过来以后,竟是一起放火。当时东南劲吹,火势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的战舰和军营全都着火,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人仰马翻,只好撤退。撤退之前,大约又把剩下的船也烧了,这就是《吴主传》所谓“公烧其余船引退”。这样讲,就都讲通了。

曹操这次败退十分狼狈。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曹操在船被烧了以后该书说是刘备烧的,率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步归”。当时道路泥泞,无法行走,天上又刮着大风,曹操就命令“羸兵”背草填路。羸,音雷,瘦弱的意思。所谓“羸兵”就是部队中战斗力较弱的那一部分,甚至可能是伤病员。这些弱者刚刚把路修得勉强可行,骑兵就冲了过来,全然不顾羸兵的死活。结果,羸兵被冲过去的人马所践踏,陷在泥泞之中,死于非命。我不知道这些羸兵是哪一部分的,是曹操自己从北方带来的,还是投降了的刘琮部队;也不知道他们是原本就体弱伤残,还是在这次战争中感染了疾病。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应该被救助的对象。按照人道主义原则,曹操应该让这些羸兵先走,自己率精兵断后。但那个时代似乎并无人道主义观念,曹操就更没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曹操失利,一是因为被烧,这才决定撤军。所以裴松之在《贾诩传》的注文中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也就是说,首先是因为遇到了“非典”或者“禽流感”疾疫大兴,削弱了战斗力以损凌厉之锋。其次是因为没想到寒冬腊月居然刮起了东南风凯风自南,让黄盖火攻得手用成焚如之势。曹操的兵败,实在是运气不好。

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曹操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此,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有很好的总结。我们知道,本来,曹操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敢与之争锋,有政治上的优势;第二,曹操夺得荆州,威震四海,以新胜之军战丧胆之师,有气势上的优势;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联军,有军事上的优势。张先生的书里面说的就是这四条。那么,曹操为什么还是败了呢?

也有几个原因。根据张先生的分析,也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主要是战略有误。也就是说,曹操似乎没有明确他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是夺取荆州,还是夺取江东?是消灭刘备,还是连孙权也一起干掉?现在看来,似乎是后者,或兼而有之,总之是不明确。其实,曹操的胃口不该这么大。他应该把他的战略目标锁定在荆州和刘备。如果是这样,他的做法就应该是在当阳打败刘备后,乘胜追击,赶在刘备逃往夏口之前将其一举歼灭,说不定连鲁肃也一起俘虏了。即便不能消灭刘备,也可以把他堵在路上,隔断他和江东的联系,逼他南下投奔苍梧。那样一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然后不知为什么,曹操竟放过刘备,掉转头来直扑江陵。其实江陵那些军需物资完全可以留给后续部队去解决。刘琮已经投降了,襄阳已在手中,江陵岂非囊中之物?放刘备可是放虎归山。不过,也还不要紧。这时,曹操也仍然可以在稍事停留后,即马不停蹄迅速东进,急破刘备与孙刘联军形成之前。要知道,这事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孙刘不联盟,单单消灭一个刘备,曹操的力量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曹操却在江陵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两个月。当然,这时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安顿荆州吏民,包括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文聘为江夏太守,释放被刘表囚禁的韩嵩,封剻越等十五人为侯。这些工作也是要做的。但既然如此,就该接受贾诩的建议,干脆用怀柔政策使江东臣服。可是他不。在江陵停留了不长不短的两个月后,又匆匆东进了。在这里,事情坏就坏在“不长不短”这四个字上。如果停留的时间短,孙、刘的联盟就还没形成,曹操的敌人就只有刘备一个;停留的时间长,战争的准备就更充分,作战的时间也更合适。比如在来年开春以后再进军赤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麻烦了。

曹操甚至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将率军进攻夏口,把夏口拿下,或者把守在夏口。我们知道,当时刘琦在夏口,手上有一万人;关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万人。刘备兵败当阳后,无法再去江陵,遂“斜趋汉津”汉津是一个渡口,在今湖北省荆门境内,和前来接应的关羽回合,渡过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刘琦,一起到了夏口。这个时候,曹操如果以那五千轻骑兵去打刘备,是有风险的。但是,派大军步兵和骑兵从襄阳出发,或者从江陵出发去打,则是可能的。至少,大军压境于夏口,对孙权集团就是威慑。那时候,不要说张昭他们,就连孙权后,态度恐怕都会变。

其实一开始曹操就应该以陆军为主力,走陆路向东挺进,扼江两岸,寻找合适的战场。曹操的陆军是久经沙场的,水军却问题多多。自己训练的没有战斗经验,荆州投降的又离心离德。这样的队伍,怎么可以做先锋队,又怎么可以做主力军?

就算这些都没做,或者都错了,曹操也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当他的部队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遇到疾病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甚至退回江陵。留在巴丘,孙刘联军会不会迎上来,这不好讲;但退回江陵,这场战争肯定可以避免。可以说,曹操是一错再错。

那么,身经百战又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上的骄傲轻敌”,并说是史家共识。这是有道理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对孙刘联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总认为孙权会像孙康那样,把刘备的人头送来。但他没有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说,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就因为诸侯自相残杀,最好只剩下孙、刘两家。这两家要是再不团结,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孙刘联盟,那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曹操之败,在于轻敌;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曹操没有看出黄盖是诈降,没有想到冬天也会刮东南风,都是小问题了。

此外,曹操的失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老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论赤壁之战立的周瑜、诸葛亮、张昭》一文中列了一个年龄表。他说,赤壁之战这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岁岁,鲁肃三十七岁,曹操五十四岁。因此吴晗先生说,这一仗不但是弱的打败了强的,被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矫兵,而且是“青年打败了老将”。其实吴晗先生少算了一个人,就是刘备,四十七岁,。但即便加上刘备,孙刘联军这边,统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三十四岁,正好是周瑜的年龄。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三十四岁的打败了五十四岁的。

不过曹操到底是曹操。虽然老了,败了,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却依然故我。《山阳公载记》说,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去后,喜形于色。大家问他为什么,曹操说,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刘备吾俦也,可惜动作稍微晚了一点。如果在这个地方堵住放一把火,我们只怕连骨灰都没有了。过了一会儿,刘备当真来放火,但曹操已经走了。顺便说一句,这些内容,被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删去。再顺便说一句,整个过程都没关羽什么事。

赤壁之战是曹操南征北战中遇到的最大挫折,但是曹操又笑了。那么,他能笑到最后吗?

请看下集:半途而废。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