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作者:易中天发布:福哥

2018-4-15 23:17

赤壁之战后,三分了荆州的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把争夺的目标指向了益州,而最后的胜利者是刘备。那么,刘备为什么能够在这场争夺中胜出?曹操和孙权为什么能得手?原本据有益州的刘璋又为什么失去了他的地盘呢?

赤壁之战后,又经过一系列战争和讨价还价,刘备战有了武陵治所在今常德、长沙治所在今长沙、桂阳(治所在今郴州)、零陵治所在今零陵江南四郡和南郡的一半,自任荆州牧;周瑜攻下江陵,孙权控制了西起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冬至寻阳今江西省九江的长江防线,并占有江夏郡;曹操退回北方,仍占有南阳郡和以襄阳为中心的南郡的另一半。曹、刘、孙三分了荆州。此刻,他们谁也吃不掉谁,便开始打益州的主意。

益州,包括汉中、广汉、巴郡、蜀都等,是东汉最大的两个州之一,而且沃野千里,堪称天府之国。再加上其主人刘璋基本上是个没本事的,守不住,因此必然成为虎狼们要争夺的羊。争夺的结果,是刘备得手,孙权、曹操落空,三国鼎立之势形成。我们知道,刘备原本是这三家中最弱的,他占领的荆州四郡在当时也是最穷的地方。然而强者没有得到的,弱者却得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也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孙权困难。孙权取蜀,有两条路。一是北上经安康进汉中,二是走南路沿长江而西进。这两条路,其实都走不通。走南路,要过刘备的地盘;走北路,曹操不会答应。孙权想出的办法,是联合刘备共同取蜀。据《三国志·先生传》,当时已是孙权妹夫的刘备和手下人商量,有人就说可以答应他,反正孙权不能越过我们的地盘去占领益州,益州就是我们的了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然而有一个名叫殷观的人不同意。殷观说,荆吴联合攻蜀,充当马前卒的肯定是我们。那得下益州还好,如果拿不下,东吴的军队堵在后面,我们可就变成三夹板了。

殷观的话说穿了孙权的心思。什么联合取蜀!其实是想把刘备挤出荆州,刘备当然不会上当。何况就算联合取蜀成功,刘备也不愿意。按照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的说法,刘备的心思是“欲自图蜀”,怎么会和孙权合伙?不过这时又不能得罪孙权。于是殷观又献计说,我们可以支持孙权伐蜀,但不出兵。就说我们新得四郡,局势不稳,不敢轻举妄动,反正他们也不敢越过我们的防地自己去攻蜀。刘备接受了殷观建议,孙权果然放弃了自己的打算先主从之,权果辍汁

这是《先主传》的说法,实际情况可能还要复杂一点。据该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刘备当时给孙权回信,讲了两条不能攻蜀的理由。一是蜀地民富国强,易守难攻,只怕是吴起、孙武也对付不了。二是大敌曹操当前,荆、吴应该联合蜀刘璋、汉张鲁,不能给曹操可乘之机。刘备说,曹操虽然是个居心叵测的奸贼虽有无君之心,但表面上还是遵奉天子的,名义上也还是大汉的臣子而有奉主之名,政治上有优势。有人说,曹操失利于赤壁,已经山穷水尽,没有雄心壮志了,其实不然。现如今,曹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正准备“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怎么会坐在家里等待老呢何肯守此坐须老乎?我们如果和刘璋、张鲁自相残杀,曹操肯定乘虚而入,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孙权当然不吃这一套,仍派奋威将军孙瑜进驻夏口。刘备当然不会放孙瑜过去,就来个软硬兼施。据《三国志·鲁肃传》,刘备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是我刘备和刘璋同为大汉宗室,齐心协力要匡扶大汉王朝。如今刘璋得罪了将军,刘备深感恐惧,希望将军宽恕了他。至于夺取益州的话,刘备简直就不敢听见。如果将军硬是不肯放过刘璋,刘备就只好披头散发归隐于山林了。

这当然是绵里藏针,与此同时则是相应的军事行动。刘备派关羽屯兵江陵,张飞屯兵秭归,诸葛亮屯兵南郡,自己驻扎在孱陵孱音战。孙权明白了,便将孙瑜撤回。可是孙瑜一走,刘备就开始打益州的主意,并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带兵入蜀。据《三国志·鲁肃传》,孙权闻讯气得破口大骂,说刘备这个滑头竟敢使用诈术猾虏乃敢挟诈

孙权这样说,自有他的立场。站在刘备的立场,这只能叫“兵不厌诈”。这里面并没有仗义不仗义、诚信不诚信的问题。你总不能说益州这地方,孙权夺得,刘备夺不得吧?只不过孙权要取益州,确实十分困难,刘备则方便得多。但刘备再方便,益州也是人家的,刘备怎么就说拿就能拿到手呢?

这就要说到刘备得手的第二个原因——刘璋窝囊。

刘璋确实比较窝囊,或者说比较温和柔弱。他和刘表一样,只想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地。但不幸的是,他和刘表一样,因为是守不住。据《三国志·先生传》,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西征张鲁其实是要逼反马超和韩遂,《半途而返》那一集说过,立即就慌了神。这时,他的部下张松就跑去跟他说,曹公可是无敌于天下呀!一旦拥有了张鲁的军需和军队,再来攻打益州,请问谁能顶得住?刘璋说,我这不是正发愁吗?张松说,可以依靠刘豫州。刘豫州和将军是一家子,和曹操是死对头,又善于用兵,不如请他去打张鲁。张鲁打下来,益州就强大了,曹操来了也不怕。刘璋一听有道理,就采纳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将四千兵,去迎刘备。

张松这主意吃里爬外,至少也是馊主意!刘备“天下枭雄”谁人不知,请他入蜀岂非“引狼入室”?起码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因此,理所当然地引起许多人的警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据《三国志·黄权传》、《刘巴传》裴松之引注《零陵先贤传》和《刘璋传》,黄权等人都曾向刘璋力谏此计不可行。黄权说,左将军指刘备素有骁名,将军把他请来,请问如何对待呢?当作部下吧,他不愿意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两雄并立,对方稳如泰山,我方就危如累卵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这是万万使不得的。刘巴也说,刘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入必为害”不可接纳。还有一个名叫王累的态度更坚决,既然“自倒悬于荆门以谏”。而且,据《华阳国志》,王累最后还“自刎州门,以明不可”。

黄权、刘巴、王累的意见显然是对的,然而刘璋却充耳不闻。这就奇怪。刘璋再窝囊,也不会糊涂到连黄权他们讲的道理都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

原来刘璋有他自己的盘算。据《三国志·刘璋传》,张松对刘璋还有一番说词。张松说,现在州中诸将比如庞羲、李异这些人,都“恃功骄傲”,而且有通敌叛变的意思欲有外意。如果我们不把刘豫州请来,一旦“敌攻其外,民攻其内”,那就麻烦大了。

这话说到了刘璋的心病。对于益州而言,刘璋和他父亲刘焉建立的,乃是一个外来的政权。刘焉入川时,亲朋故旧随他的很多。他以这些人为骨干,又把从长安和南阳一带入川的流民编成军队,号称“东州兵”,形成一个“客籍”和“东州集团”。与此同时,当地士族则自然而然形成了“土著”的“益州集团”。这两个集团的矛盾很深。刘焉在世时,曾经镇压过一次。刘璋继位后,又镇压过一次,但矛盾并没有缓和。所以,刘璋采纳张松的建议,正如吕思勉先生《秦汉史》所言,是因为他更担心内乱是时所患者,实在蜀中诸将,指望同为宗室的刘备能帮他一把。但是,无缘无故地把刘备请来,恐怕“讲为群下所疑”,于是以讨伐张鲁为名。这在刘璋看来,是一举两得有利无弊的。因为他的想法,是让刘备去打张路。打下来了,就让刘备在汉中待着。反正张鲁已经背叛,汉中早非己有。与其让张鲁在那里占着,不如送给刘备。刘备和曹操是死对头。有他看着北门,那就高枕无忧了。何况汉中和蜀郡虽同为一州,却是各自为政。刘备在汉中,自己在蜀中,并不存在黄权所谓“一国不容二君”的问题,反倒可以相辅相成,相依为命,唇齿相依,对内蜀将对外曹操都形成威慑力量。所以吕先生说“在璋未尝不自谓得计”。

可惜刘璋机关算尽适得其反。刘备入川,不但没有帮他看家护院,反而把他吃掉了。这事从根本上说,是刘璋原本就不该存了利用别人的心思。你利用别人,别人就不利用你?你算计别人,别人就不算计你?利用别人的必为别人利用,算计别人的必为别人算计,引狼入室的结果一定是玩火**。这也不是没有教训的。远的不说,合金、袁绍把董卓弄进洛阳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说到底,还是做人要老实,不要去打巴别人当炮火的主意。不过,具体到刘璋,他的失算,又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没想到刘备并不听自己的指挥。第二个“没想到”,是张松和法正并不是什么大忠臣,他们早就策划好了要把益州献给刘备。张松勾结刘备,是因为他痛恨曹操;法正勾结刘备,是因为他不满刘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张松受刘璋派遣去见曹操,表示友好,结果碰了钉子,受到羞辱,回来后大讲曹操坏话,主张联合刘备。法正则是在刘璋那里不得志的,《三国志》本传的说法是“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拒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也就是刘璋不重用他,“土著”和“客籍”也都说他坏话,很不得志。张松受辱于曹操,法正不满于刘璋,两个人又是好朋友,而且都认为刘璋成不了气候忖璋不足与有为,便充当了刘备在益州的“线人”,连地图都献出去了。这地图是谁献的?《三国演义》根据《三国志·先生传》裴松之注引《资治通鉴》,法正见到刘备,先是传达了刘璋的意思,然后就向刘备献计。法正说,以将军的英明,对付刘璋的懦弱,再加上张松等人做内应,完成大业不是易如反掌吗?

法正这话刘备爱听,但又犹豫备疑未决。这时,庞统又来进言。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三国志》说他做过刘表的部下,《江表传》说他做过周瑜的部下,职务都是攻草。所谓“攻曹”,乃是一种事物性文官。刘备自领荆州牧以后,庞统到了刘备手下做“从事”,并以此身份代理耒阳县令,仍然是个办事员,后来还被罢了官。据《三国志·庞统传》,当时鲁肃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庞统并不是做县官的材料,只有委以重任,才能大显身手。诸葛亮也这么说。刘备这才和庞统谈话,结果“大器之”,便让他和诸葛亮一起担任要职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亲临待遇也仅次于诸葛亮亲待亚于诸葛亮

这事颇有些可疑。第一,据晋人习凿齿《襄阳记》,庞德公曾说过,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三国演义》更是借水镜先生之口说“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们在刘备那里的待遇一开始为什么差别那么远?第二,以刘备之思贤如渴,如果听说过“卧龙”、“凤雏”的说法,怎么可能轻慢庞统?第三,首先向刘备推荐庞统的怎么竟然是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鲁肃推荐之后才“亦言之于先生”?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就问了这个问题。这事我们也说不清,最大的可能是《襄阳记》的说法靠不住。“卧龙”是有的,但没有“凤雏”。

事实上庞统和诸葛亮也不可相提并论。庞统的功劳只有一件,就是帮刘备得到益州。据《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和《资治通鉴》,法正献策,刘备犹豫,庞统便极力鼓吹。庞统说,荆州这地方准确地说指刘备所拥有的荆州四郡既不富裕又不强大,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东边有孙吴北边有曹操,很难形成鼎足之势。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兵强马壮而且自给自足,不妨借来成就大事。

刘备仍然犹豫。刘备说,不行啊!现如今,和我势同水火的就是曹操。曹操急切,我就宽和;曹操残暴,我就仁慈;曹操奸诈,我就忠厚。每件事都和曹操相反,这才成功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如果因为一个小原因就失信义于天下,这种事情干不得!这话张作耀先生认为是“言不由衷”,我则认为是半真半假。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夺取益州以为基地,实现成霸业、兴汉室的理想,怎么是“小故”呢?明明是“大事”嘛!但刘备心里有障碍,则是真的,因为他确实处处和曹操相反——“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以,作为动词,有使用、凭借等意思。也就是说,刘备是以“每与操反”

相标榜、为策略的。现在,刘璋请他去帮忙,他却把人家给灭了,确实讲不过去。不过按照诸葛亮的规划,益州是迟早要拿下的。刘璋请上门来,不能不说是一个机会。何况,正如《三国志·法正传》载诸葛亮所言,当时刘备夹在曹操和孙权中间,身边又有一个孙夫人盯着,确实困难,不能不向西发展。因此,刘备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既想做又有顾虑。由是之故,司马光在照录这段话时就做了一点微妙的修改,是把刘备的否定改成了询问,不再是“吾所不取”,而是“奈何”,可谓精准。

这心思庞统当然明白,便帮刘备打消顾虑。庞统说,凡事有经有权,不能死心眼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并弱小的,攻击愚昧的,天经地义。只要将来封他以恶大国,不也对得起人吗?咱们现在不下手,迟早便宜了别人。

这可真是强词夺理。趁火打劫,夺人之地,还说什么“报之以义”,“何负于信”,实在是强盗逻辑。其实庞统完全可以把话说得更漂亮一些。庞统可以说,义,是不能不要的,也是不能不讲的。但是,义,也有好几种。有正义,有道理,有道义,有信义,有情意,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那就只能舍小义取大义。对抗曹贼,匡扶汉室,平定天下,这是大义。相比较而言,刘璋的恩义,就是小义了。大道理管小道理。为了天下苍生,只好委屈他刘季玉。何况我们要取的,只是他的地,不是他的头。再说了,对于季玉将军来说,与其被曹操兼并,不如让给我们,至少我们还能给个妥善安置嘛!

不过庞统并没有这样说,刘备也没有再问。看来此刻刘备要的,也就是一个说法。只要马马虎虎能够交待过去,或者让自己感觉心安理得,也就对付了。何况“今日不取,终为人利”也是实话。益州这地方,刘璋反正是受不住的。与其让给曹操、孙权,不如我刘备占了。至于孙权那边,也不难交待。因为此番出兵,并非要夺人地盘,而是受人邀请,帮刘璋去看家护院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

于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刘备留诸葛亮、关羽、张飞守荆州,赵云为后备,自己和庞统率军溯流西上,向益州进发。由于刘璋事先打了招呼,刘备西进一路绿灯,《三国志》的说法是“入境如归”,进入他国就像回家一样。刘璋也亲自从成都到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眼界,宾主相见甚欢。刘璋还给了刘备大量的资助。据《三国志·先生传》,此时刘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足以对付张路。那么,他去了吗?

没有。

刘备得到刘璋的资助,率军北上,走到刘璋的涪县和张鲁的阳平关之间的葭荫葭音家,葭荫在今四川省广元境,就停了下来。刘备在葭荫停下来干什么,他会不会去打张鲁呢?

这就要说到刘备得手的第三个原因——刘备厉害。

前面说过,刘备是早就存了心思要拿下益州的,这是他和诸葛亮在隆中定下的事情。刘璋的邀请不过提供了一个机会,法正和庞统就只好叫做政客。据《三国志》之《先生传》和《庞统传》,二刘在涪县相见时,张松和庞统都建议刘备在见面时干掉刘璋张松的建议是通过法正传达的。刘备对法正说“此大事也,不可仓卒”,对庞统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于是,政治上远比张松之流高明的刘备,便在葭荫“广树恩德,以收众心”,并等待机会。

机会说来就来。据《三国志·先生传》,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十二月,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就给刘璋写信,说孙权和自己唇齿相依,关羽在荆州也势单力薄,张鲁则不过自守之贼,不足为虑,因此请刘璋在葭荫再给一万人马和军需物质,让自己回荆州救援。刘璋对刘备在葭荫的动作本有怀疑,听说他“欲以东行”就更有遗憾,便只肯给兵四钱,其余减半。张松闻讯则大吃一惊,写信给法正说,咱们的事眼看就要弄成了,怎么可以功亏一篑呢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结果被自己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告发,刘璋便将张松收监斩首。

刘璋的狐疑和张松的猴急给了刘备伐蜀的口实。当时,庞统向刘备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挑选精兵,日夜兼程,奇袭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巩固荆州,从长计议,。刘备采纳其中策,杀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境刘璋守将,然后反戈一击,攻克涪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刘备从涪县向成都进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刘备命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蜀,分兵略地。夏,刘备攻克雒城雒音洛,雒城在今四川省广汉北,与诸葛亮、张飞、赵云会师,进围成都。这时,马超也来投奔刘备,刘璋已成瓮中之鳖。据《三国志·刘璋传》,当时刘璋说,我们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对人民无恩无德,现在又害得老百姓吃了三年的战争之苦,于心何忍啊!便开门投降。

对于刘备的夺益驱璋和刘璋的蒙辱投降,史家评论不一,我个人倾向于赞同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观点。刘备夺益驱璋,心情不乏龌龊之思,手段多有卑鄙之味,但从大局出发不宜苛求指责。刘璋蒙辱投降,使人民避免了战争的灾难,后人可以责其软弱无能,不能讥其骨头不硬。对待历史人物,是要有“历史之同情的”。

这里可以补充两条食疗。其一,据《三国志·庞统传》,刘备攻下涪县后,大开庆祝会,置酒作乐,还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亦!”庞统说,占了人家的地盘还高兴,恐怕不是“仁者之兵”吧?给我出去!稍后刘备觉得不妥,又把庞统召了回来。庞统也不道歉,一屁股坐下来照吃照喝。刘备不同意。刘璋说:“吾闻据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结果,沿途的军藏和庄稼,全都留给了刘备。这两件事应该如何看,相信读者自有明鉴。总之,刘璋引狼入室,刘备乘虚而入,是益州易主的主要原因。

刘备终于得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失误。曹操取蜀,须走北路。只有先消灭马超、韩遂、张鲁,取得汉中,才能相机行事。这是他的难处。但对刘备估计不足,则不能不说是失误。刘备取蜀,用了三年时间,曹操毫无动作比如牵制骚扰一下,反倒向孙权耀武扬威。曹、孙鹬蚌相争,刘备渔翁得利,这也算一种乘虚而入吧!

刘备得到益州以后,孙权立即感到大事不好。除大骂刘备背信弃义外,还派人向刘备讨还荆州。那么,刘备是向孙权借了荆州吗?他是怎么借的,孙权为什么要给他,现在讨得回吗?如果讨不回,又会怎么样呢?

请看下集:蜜月阴谋。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