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易中天品三國全集作者:易中天發佈:福哥

2018-4-15 23:17

陸遜作為孫吳政權『江東化』的代表人物.由統帥而居相位.可謂登峯造極.然而.就在他人生旅程達到頂點的時候.卻被孫權逼死.與此同時.另一些同樣捲入太子與魯王黨爭的人.卻又升了官.那麼.在這個事件的背後.有什麼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嗎.這個背景和原因.又與曹操.劉備.孫權的建國之路有什麼關係呢.

上一集我們講了陸遜之死.陸遜的遭遇像誰.崔琰還是荀彧.我看都像.也都不像.陸遜和荀彧一樣.都是憂憤而死荀彧『以憂薨』.陸遜『憤恚致卒』.但荀彧死於理想.他和曹操有重大政治分歧.陸遜則談不上.在立儲的問題上.孫權只是處理不當態度含糊.並沒有明確要另立孫霸.孫霸最後被賜死,恐怕說明他的想當太子.多少有點自作多情.所以.陸遜死得莫名其妙.這一點又像崔琰.不過崔琰的死.曹操是發了話的.【三國志·崔琰傳】就說『賜琰死』.陸遜卻不是賜死.是被氣死的.這又與崔琰不同.

實際上崔琰之死.十分費解.我在【命案真相】一集作了很多猜測.總覺得還缺了一點什麼.後來讀樊樹志先生的【國史概要】.恍然大悟.樊先生是把崔琰之死與孔融.禰衡之死歸為一類的.因為他們都是『名士』.這就對了.陸遜的問題.其實也正是如此.上一集我們說了.陸遜死後.同樣陷入了『南魯黨爭』的那些人.比如『太子黨』二號人物諸葛恪.『魯王黨』頭號人物步騭.二號人物呂岱.三號人物全琮.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倒都升了官.原因在哪裏呢.就因為政治背景和家庭出身不同.查查履歷就知道.步騭『避難江東』.呂岱『避亂南渡』.都是『流亡北士』.諸葛恪則是『流亡北士』的後代.其父諸葛瑾『避亂江東』.全琮倒是江東的吳郡錢唐人.但孫策一到吳.他就帶領自己的隊伍率先投靠舉兵先附.算是『從龍之臣』.多少有點『淮泗將領』的意味.還要『太子黨』的五號人物會稽太守滕胤.雖然沒有升官.卻也無事.孫權臨終時.他還當了顧命大臣.原因也很簡單.他和諸葛恪一樣.也是『流亡北士』的後代.此外還有一位特殊人物.是儀.他是魯王孫霸的師傅.卻早在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就主張降低孫霸的待遇.甚至讓他出京.卻也沒事.當然沒事的.是儀北海營陵人.漢末『避亂江東』.也是『流亡北士』嘛.

相反.我們看在南魯一案中挨整的.無一不是江東人.被下獄處死的太子太傅吾粲.吳郡烏程人.被撤職流放的太常顧譚.吳郡吳縣人.其實顧譚很有來歷.他是顧雍的孫子.陸遜的外甥.這就活該他倒霉.不過.顧譚是『太子黨』三號人物.而且跳得很高給孫權上書.算是『罪有應得』.他的弟弟顧承也和顧譚一起流放.恐怕就是受牽連了.

為了說清問題.讓大家一目了然.我們不妨開一個名單.

太子黨:

陸遜.吳郡吳縣人.江東和吳郡『四大家族』之一.被逼『憤恚致卒』.

諸葛恪.琅琊陽都人.『流亡北士』之後.升官.

顧譚.吳郡吳縣人.江東和吳郡『四大家族』之一.陸遜外甥.撤職流放.

滕胤.北海劇縣人.『流亡北士』之後.無事.

吾粲.吳郡烏程人.下獄處死.

是儀.北海營陵人.流亡北士.無事.

魯王黨:

步騭.臨淮淮陰人.流亡北士.升官.

呂岱.廣陵海陵人.流亡北士.升官.

全琮.吳郡錢唐人.但屬於『淮泗將領』派系.升官.

這就很清楚了.在此案中.孫權並不是.或者並不完全是按照對太子和魯王的態度來劃線的.其實孫權廢黜孫和.賜死孫霸.是在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八月.逼死陸遜.則是在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二月.兩事相隔五年.可見孫權逼死陸遜時.還沒有要徹底解決『南魯黨爭』問題都想法.而『太子黨』和『魯王黨』鬧得『舉國中分』.也才剛剛開始.所以.南魯黨爭.不是陸遜挨整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孫權劃線的標準.

那麼.孫權劃線的標準是什麼.當然是派系.『太子黨』中.挨整的都是江東人.其他人就沒事.諸葛恪還升了官.這意思很清楚.別人淮泗將領或者流亡北士摻和到立儲之爭當中.馬馬虎虎還可以.你們江東士族不行.陸遜就更加不行.事實上.陸遜一案中挨整的.無一不是江東人.無一不與陸遜有關係.比如顧譚是陸遜的外甥.吾粲向陸遜通風報信.另一位重要人物朱據.雖然是『太子黨』.還屬於吳郡『四大家族』.卻要到五年後才挨整.因此我認為.陸遜保太子.只是他挨整的表面原因.身為江東士族.也只是他挨整的部分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孫權想整他.

那麼.孫權為為什麼要整陸遜呢.

馬植傑先生的【三國史】講了四個原因.第一.陸遜是江東士族.而且是其中勢力最大的.陸家子弟和姻親.在吳高官厚祿.地位顯赫.第二.陸遜鎮守武昌.聲望至隆.上至太子孫登.下至吳國權要.都與陸遜交好.這兩條.都讓孫權畏忌.因此有第三個原因.就是孫權怕接班人駕馭不了陸遜.必須在自己身前將他幹掉.第四.陸遜是孫策的女婿.而孫權是不想讓孫策的子女勢力太大的.由此可見.陸遜有數不該.第一.他不該是士族.第二.即便是士族.也不該是士族中最大的.第三.即便是士族.就不該到孫權那裏做官.第四.就算做官.也不該該做得很大.有這四條.他就該死.何況還要摻和立儲之爭當中去.豈非找死.要知道.那是人家的『家務事』.你摻和什麼.

然而陸遜不會這麼想.因為他是『士』.士的特點是什麼呢.以天下為己任.天下是誰的.在國士們看來.既是皇帝的.也是士人的.皇帝是天下一統的象徵.士人是天下太平的支柱.士人作為國家的棟樑.不但要輔佐皇帝治理天下.還要協助皇帝處理好立儲問題.因為太子命系國本.太子不牢.國本動搖.保住太子.這是國士們的責任.因此.陸遜不認為這是孫權的『家事』.而認為是東吳的『國事』.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多管閒事.而認為是忠心耿耿.然而.陸遜的一腔熱血卻被迎頭潑了一瓢冷水.而且是風刀霜劍嚴相逼.讓他冷徹心脾.難怪要『憤恚致卒』了.

陸遜實在太天真.他以為.孫吳政權已經『江東化』.江東士族也已經『孫吳化』.孫吳政權與江東士族已經融為一體.變成了『一家人』了.他哪裏知道.孫權的『江東化』是不得已.孫權只是利用江東士族.永遠都不會信任他們.他更不知道.由於前面說的那些原因.孫權其實早就想整他了.只是沒有機會.這一次.不過是藉機發難.

孫權會借一件事整另一個人嗎.會.張溫一案就是.張溫的遭遇.最能讓人體會到什麼叫『冷暖人生』.張溫是江東名士.出身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的張家.他本人的素質也很好.【三國志·張溫傳】說是『少修節操.容貌奇偉』.據田餘慶先生考證.張溫出仕.是在他三十二歲的時候.想當時推薦他的人一定很多.引起孫權的注意.孫權便問群臣.張溫可以和誰相比.大司農農業部長劉基說.可以和綏南將軍.錢唐侯全琮相提並論.太常首席部長.管禮儀祭祀顧雍卻說.張溫這個人.當今之世.無與倫比當今無輩.於是孫權召見張溫.召見的時候.張溫文采斐然.對答如流.旁觀者都斜著身子伸長脖子聽得入迷.孫權也肅然起敬禮遇有加.召見結束出來後.張昭還特地拉着張溫的手.說老夫向先生致意了.先生應該明白老夫的意思吧.張昭的意思究竟是什麼.我們也不清楚.但他對張溫另眼相待.則是肯定的.可以說.張溫的出仕.是隆重推出的.閃亮登場.所以.他剛一進入東吳政權.就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兩三年內迅速提升.從議郎.選曹尚書而至太子太傅.並以輔義中郎將的身份出使蜀漢.

然而.張溫從蜀國回來後.情況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孫權開始莫名其妙地忌恨他.終於找岔子將他下了大獄.後來又罰往本郡做苦力.六年後病死.兩個弟弟.也一併被廢.三個姐妹也受連累.命運非常悽慘.

那麼.張溫又是因為什麼案子而挨整的呢.

此案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名叫暨艷的官員.檢核三署.惹出事來.三署.就是五官中郎將署.左中郎將署.右中郎將署.三署的幹部叫郎.也叫郎官.有郎中.中郎.侍郎.這些人平時跟隨在皇帝身邊.宿衛扈從.培養鍛煉.有了機會就放出去做官.所以.所謂『三署』.用田餘慶先生的話說.其實就是吳國官員的『養成和儲備機構』.三署中的郎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第三梯隊』.當時.暨艷擔任的職務.是選曹尚書.也就是負責選拔任命官吏的主辦官員.他發現三署郎官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很多人是靠關係或者走後門混進來的.便大張旗鼓地進行整頓.結果得罪權貴.被誣自殺.禍及張溫.為什麼會牽連到張溫呢.有三個原因.第一.張溫和暨艷都是吳郡人.第二.暨艷是張溫推薦的.第三.張溫與暨艷的觀點相同.而且過從甚密數交書疏.聞問往還.暨艷被逼死.張溫也就跟着倒霉即罪溫.據【三國志·張溫傳】.事情大概就是這樣.

這無疑是冤案.暨艷冤.張溫更冤.暨艷幫孫權監督官員.澄清吏治.打擊不正之風.怎麼就該死呢.張溫不過與暨艷來往密切.就更沒有罪.然而你看孫權強加在張溫身上的罪名.又是『何圖凶丑.專挾異心』.又是『察其中間.形態果現』.又是『炫賈國恩.為己形勢』.又是『揆其奸心.無所不為』.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把窮凶極惡.原形畢露.以權謀私.十惡不赦這些詞語用上了.簡直就是恨得咬牙切齒.

孫權為什麼這樣狠張溫.聯繫到後來的陸遜一案.很容易讓人覺得他是仇恨江東士族.但這是不對的.張溫確實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暨艷也是吳郡人.然而張溫.暨艷檢核三署.整頓吏治.首先得罪的恰恰就是江東士族.正如田餘慶先生所言.通過在三署做郎官而進入東吳政權.正是『江東大族特別是吳四姓利益所在』.反對張溫.暨艷這樣做的.比如陸遜.陸瑁.朱據等人.也都屬於吳郡『四大家族』.由此可見.張溫一案的性質.與陸遜一案並不相同.這一回.孫權反倒是保護江東士族根本利益的.

這就更奇怪了.看來.此案既是冤案又是奇案.因此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就連諸葛亮也覺得不可思議.據【三國志·張溫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諸葛亮聽說張溫的事.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好幾天.才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張溫這個人.是把是非善惡.清流濁流這些事.看得太明白.分得太清楚了清濁太明.善惡太分了.

諸葛亮的話值得注意.的確.人.不可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不能沒有正義感.更不能姑息養奸.但是.凡是要有一個『度』.清濁要明.不可太明.善惡要分.不可太分.大奸大惡當然不能縱容.小毛病就不必太較真.然而從【張溫傳】的記載看.暨艷.張溫他們整頓吏治時.似乎是『一個都不放過』的.三署郎官.幾乎全部降級率皆貶高就下.降損數等.保留原位的沒幾個其守故者十未能一.給人的感覺.只有他們自己是好人.這就欠妥.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惟我獨清的結果必然是怨聲載道.眾叛親離.這個道理.看來張溫不懂.

張溫不懂這個道理.他的朋友將軍駱統也不懂.張溫下獄後.駱統上表為張溫辯護.將孫權強加在張溫身上是罪名一一駁回.裴松之認為這其實是幫倒忙.裴松之在【張溫傳】的注文裏說.莊子講過:『名者公器也.不可以多取.』一個人.名聲太大.不是好事.張溫遭到打擊.就因為他『取名之多』.這才遭到孫權的忌恨.然而駱統上書.卻還要說張溫『卓躒冠群.煒曄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這不是火上澆油嗎.

顯然.在諸葛亮看來.張溫倒霉是因為他太耿直.而在裴松之看來.張溫倒霉是因為他太張揚.其實.兩說都有道理.因為耿直和張揚.恰是張溫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那麼.所謂『張溫這一類人』.又是哪一類人呢.

名士.

張溫是名士嗎.是.不但是名士.而且按照田餘慶先生【暨艷案及先關問題】一文的說法.還『具備漢末以來名士首領的各種特徵』.名士有哪些特徵.或者說.名士的標準是什麼.我以為有以下幾條.第一.家世清白.最好出身名門.像曹操這樣的贅閹遺丑』.就別想當名士.第二.才華橫溢.而且最好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像劉備這樣『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就不行.第三.地位邊緣.不做官.或不做高官.大官.或做了等於沒做.這一條.原本是名士的基本條件.因為所謂『名士』.本指『已知名而未出仕的人』.鄭玄就說『名士.不仕者』.不過.一個士人.如果出仕之前就已經知名.出仕以後能保持名士身份.名士觀念.名士立場.名士做派.名士關係.仍可算作名士.但是.像孫權那樣十五歲就當縣長.十八歲就為人主的.就顯然不是.

當然.名士之所以叫做名士.還因為他們有名.有名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出身名門望族.比如為人特立獨行.比如學問大得嚇人.總之是很受世人追捧.擁有眾多『粉絲』.他們如果發表什麼意見.是可以影響輿論的.這些人也喜歡發表意見.而且無論在朝在野.都以民間身份站在民間立場來表達.謂之『清議』.由此可見.所謂『名士』.就是現代的『意見領袖』或者『公眾人物』.

不過名士和名士也不完全一樣.比如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就把漢末的名士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求名不求官』的.我們不妨稱之為『清高派』.這類人一生不出仕.卻也一生獲大名.因為他們每拒絕一次官府的徵召.聲望就提高一次.越是不肯做官.名氣就越大.最後實際上的社會地位『抵得上一個大官』.第二類是『言行剛勁嫉惡如仇』的.我們不妨稱之為『耿直派』.他們有一整套自己的道德標準基本上是儒家的.只要看不順眼.就毫不留情.痛罵痛批..所謂『清議』.常常由這類人來發表.第三類是『迎合風氣』的.我們不妨稱之為『時尚派』.他們往往根據自己對時局的判斷.來選擇自己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也樂意與當局合作.因此最受當局歡迎.第一類名士雖不合作.卻也不添亂.不添堵.最讓當局者頭疼的.就是第二類——『耿直派名士』.

張溫就是『耿直派名士』.另一位赫赫有名的虞翻也是.虞翻是會稽餘姚人.出身『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的虞家.他的學問也好.所著【周易傳】曾備受孔融推崇.至今也被人頻頻引用.因為名氣打.朝廷和曹操都招聘他.也都被他拒絕.只在東吳做小官.這些都符合名士標準.因此.我們只要看看虞翻.就知道『耿直派』是怎麼回事.

據【三國志·虞翻傳】.虞翻這個人.生性粗疏率真翻性疏直.為人特立獨行性不協俗.和許多人都搞不來.陳壽說他是『古之狂直』.也就是狂傲任性.剛硬耿直.這樣的人.一般都說話直來直去.還喜歡當面頂撞犯顏諫爭.不給別人面子.襄樊戰役中.魏將于禁投降關羽.被關押在江陵.孫權佔領江陵後.釋放了于禁.禮遇有加.有一次.孫權帶着于禁外出.兩人並馬而行.虞翻卻衝上前去.大聲呵斥于禁.說你一個降虜.怎敢和我們主公並駕齊驅.還要拿鞭子抽于禁.被孫權制止.後來.孫權在樓船上大宴群臣.于禁『聞樂流涕』.虞翻又大聲搶白他.說你這傢伙是想裝出一副可憐相.以求免罪嗎.汝欲以偽求免邪.結果孫權很不高興權悵然不平

虞翻這樣對待于禁.或許是出於一種正義感.我們知道.東漢末年的名士.一般是有『道德潔癖』的.這種『潔癖』.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裝.但不管真假.也都要表現出來.虞翻就是這樣.他不止一次表現出對那些降將的蔑視.仍據【虞翻傳】.又一次.虞翻乘船虞麋芳狹路相逢.麋芳的部下想要虞翻讓路.就大聲喊道:快快避開我們將軍的船.我們知道.麋芳原本是關羽的部下.呂蒙偷襲荊州時.他和士仁獻出江陵.公安二城.投降了孫權.這樣的人.虞翻哪裏看得起.當然也不會讓路.不但不讓路.還要站在船頭痛罵.虞翻說.喪失了忠誠和信義.拿什麼來輔佐君王.出賣了兩座城池.還可以大言不慚自稱將軍嗎.結果麋芳躲在船艙裏.一句話不說.只是命令船工趕快給虞翻讓路.

虞翻這回是揚眉吐氣.也表現了他的道德感.但可以肯定.這並不讓孫權高興.實際上.不要說孫權.便是曹操.劉備.諸葛亮.也不會對虞翻這種『道德潔癖』感興趣.比如法正.被劉璋派去迎接劉備.卻慫恿劉備奪取益州.這種行為.按照傳統道德.是不折不扣的『賣主求榮』.諸葛亮怎麼不譴責.反倒一再肯定法正的貢獻.可見政治家和書呆子的觀點是不相同的.書呆子的所謂『道德感』.也未必討他們喜歡.比如孫權和于禁並馬散步.原本就是一種姿態.做給別人看的.虞翻這時去討論于禁的身份.孫權能高興嗎.

虞翻卻不管孫權喜歡不喜歡.只管按照自己的個性去說去做.有一次.孫權和張昭討論神仙.虞翻居然插嘴.指著張昭對孫權說.他們都是死人.還討論什麼神仙.世上哪有神仙.孫權原本對虞翻就忍無可忍積怒非一.這回再不寬恕.一聲令下.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今廣東.廣西以及越南的一部分.最後虞翻死在那裏.

其實孫權早就想收拾虞翻了.孫權當上吳王以後.設慶功宴大會群臣.酒宴結束前.孫權起身.親自給群臣斟酒.虞翻卻倒在地上裝醉.不拿酒杯去接.等孫權走過.他又爬起來坐好.這就是存心不給孫權面子了.於是孫權勃然大怒.拔出劍來要殺虞翻.當時所有的人都嚇得臉色慘白.只有大司農劉基撲上去抱住孫權.說大王酒後殺名士.就算他有罪.又有誰知道呢.再說了.吳國為天下人仰慕.不就因為殿下尊賢愛士嗎.為了一個虞翻就把這些好名聲丟了.值得嗎.孫權氣呼呼地說.曹孟德還殺了孔融呢.寡人怎麼就不能殺虞翻.劉基說.正因為曹操濫殺名士.才弄得罵聲一片呀.殿下想與堯舜看齊.怎麼能學曹操.孫權想了想.就放了虞翻.而且好事做到底.規定『酒後言殺』都不算數.

此案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權所言『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這話值得注意.是因為別人也有類似說法.這個人就是諸葛亮.據【宋書·王微傳】.諸葛亮在處理來敏問題時.就曾說過『來敏亂郡.過於孔文舉』的話.來敏的事.我們在【難容水火】一集提到過.據【三國志·來敏傳】.此人出身『荊楚名族』.其父來艷曾位在三公當多司空.本人則博覽群書.精通學術.是個典型的名士.而且.此人和其他名士一樣.也是好發議論.干預時政.結果被諸葛亮以『亂郡』的罪名罷官.

這樣一比較.就很有意思了.孫權把虞翻看作孔融.諸葛亮則把來敏看作孔融.曹操是把孔融殺了的.孫權和諸葛亮雖然沒有殺虞翻.來敏.但也並不認為不能殺.孫權的意思很明確.來敏的罪過比孔融大多了.不殺他.只罷官.實在是寬大為懷.這又說明什麼呢.說明三點.第一.孔融.虞翻.來敏是同一類人.即『耿直派名士』.第二.此類人物到處都有.來敏就是蜀國的孔融.虞翻則是吳國的孔融.第三.此類人物走到哪裏.都不受歡迎.三國主要領導人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也都不喜歡他們.只不過處理起來寬嚴不一而已.不喜歡是當然的.理由我們以後再說.寬嚴不一也是當然的.理由也以後再說.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一集講的三個案子.陸遜挨整.因為他是士族.虞翻挨整.因為他是名士.張溫挨整.則因為他既是士族又是名士.孫權與陸遜.張溫.虞翻的矛盾.實際上就是他與士族.與名士的矛盾.這其實也是曹操.劉備.諸葛亮遇到的共同問題.也就是說.魏.署.吳三大政權.都與士族有衝突.三國的主要領導人.也都要同名士作鬥爭.實際上.在大一統的漢.唐帝國之間.有一個三足鼎立的時代.接着又有半統一的兩晉和分裂的南北朝.都與這個矛盾有關.因為士族和名士代表的.乃是一股上承東漢下接兩晉的政治力量.這股政治力量在與曹操.劉備.孫權相衝突相鬥爭的時候.由於並未掌握政權.因此是『逆流而上』.但是.由於他們畢竟代表着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曹操.劉備.孫權也是『逆流而上』.正是這兩種意義上的『逆流而上』.就決定了魏.蜀.吳有着不同的建國道路.而且最後都要同歸於晉.那麼.他們的道路又如何.歸晉的意義又何在呢.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