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一章 四極之道

周髀算經作者:佚名發佈:一葉知秋

2018-4-27 21:04

凡日月運行,四極之道。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裏,滂沱四隤而下從唐代李淳風開始,一直到現代錢寶琮、陳遵媯等學者,都根據這句話而將【周髀算經】所構建宇宙模型中的大地形狀理解為球冠形而非平面。事實上這是一個明顯的誤解。【周髀算經】卷上的原文中,已不止一次表明它的宇宙數理模型的基本假定正是天、地為平行平面,中間相距八萬裏。而此處也分明只說『極下』之地高於大地六萬裏,此極下之地即直徑為23000裏的『極下璿璣』,也即本書圖6中左端所繪高為h、底半徑為r的部分。所謂『滂沲四而下』,只應理解為此『極下璿璣』由其距大地平面六萬裏處的尖頂向下逐漸增粗,至底部(即地面)而其直徑達到23000裏。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如將天、地形狀理解為雙層球冠的話,『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裏』就必將完全無法成立『人所居』之處(比如周地)與『極下』頂端垂直空間距離將根本不可能達到六萬裏。而錢、陳等的論述中都完全未意識到這一誤解造成的上述困難。他們雖然已發現球冠形天地與卷上陳子的地平假定相矛盾,卻仍先驗地贊成前者而將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矛盾』指為【周髀算經】的缺點。此外,如將天地理解為球冠形,則直徑為23000裏的『極下璿璣』之地也將與大地合為一體而無任何邊界可加以區分,這樣則『極下璿璣』在【周髀算經】中也將變成毫無意義了,而事實並非如此。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裏。故日光外所照徑八十一萬裏,周二百四十三萬裏。故日運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東,東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極西,西方日中,東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極四和關於『四極四和』的意義,趙爽注稱:『四和者,謂之極。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合。然則百物阜安,草木蕃庶,故曰四和。』這是古代中國傳統的看法,將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與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聯繫在一起,晝夜易處,加四時相及。然其陰陽所終,冬至所極,皆若一也。

白話意譯
在大氣層內,大氣層的最大直徑為810000裏,周長是2430000裏。所有日月影像都是在這個大圓球內有一個運行軌道。太陽影像在北方極限位置時超出北極地面距離60000裏,從上往下看是處於正中央,也就是說地球是以南北極軸在自轉,那麼從北向南看,地球北極就是圓心,按照大氣層與地球的關係,太陽所在的這個層面與地球表面是一個平行面,距地球北極表面的距離都是60000裏。因此太陽在空中南北方向的位置超出了地球的北極,北半球就正對太陽,而南方就被地球自己遮擋,北方為日中,南方為夜半。同理太陽在最東面,東方為日中,西方為夜半。同理太陽運行至最南面時,南方為日中,北方為夜半。同理日在最西面,西方為日中,東方為夜半。太陽的上述四方運行及其所造成的四個極限狀態和四個中間狀態,就構成了地球的晝夜變化和一年的四時(四季)變化,也就是所謂的陰陽變化,冬至、夏至的變化規律只是我們是處於南北半球的不同而已,其實其變化規律都是相同的,方向不同罷了。

天象蓋笠,地法覆槃對【周髀算經】宇宙模型中天地形狀的傳統誤解,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此八字。蓋笠和覆槃,其實很難使今人將之想像成球冠形。而且事實上只要注意到這八字只是文學性的描述,只是形象的大致比喻;而天地的準確形狀如何,【周髀算經】卷上分明已有頗為嚴密的數理構造天地為相距八萬裏的平行平面。在【周髀算經】這樣一個數理天文學體系(與客觀真實吻合程度如何是另一問題)中,數理構造和數學描述的權重遠大於文學性比喻的片言隻語,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天離地八萬裏,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裏。故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這裏對月亮發光原因的陳述還是不甚明確的。故趙爽注稱:『日者陽之精,譬猶火光;月者陰之精,譬猶水光。水則含影,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即光盈,就日即明盡。月稟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雖已明白月光與日光有關係,但尚未明確指出月光是反射日光而來。星辰乃得行列。是故秋分以往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遠。此天地陰陽之性自然也。

白話意譯
大氣層和地球是兩個相套的球體,太陽影像所在的層面與地球表面相距80000裏,冬至日太陽在最南面,在外衡圓圈上,其光線被地球遮擋而北極地面照不到太陽,但是在高出北極地面20000裏的高空還是有光線通過(極光)。因此在北極圈附近還是可以看到月光,其原理是由於月球在地球的赤道附近運行,太陽在高空照射在月球上形成反射光波,可以照射到北極附近。其它行星的光線也是這個原理。因此秋分之後到冬至日這段時間,在北半球,太陽、月亮、星星的光線都是比較微弱,是因為距離遠的緣故。這個就是天地陰陽的自然規律而已。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