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志第三十五 律歷十五

宋史作者: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脫脫,鐵木兒塔識發佈:福哥

2018-5-13 00:36

宋史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律歷十五

乾道四年,禮部員外郎李燾言:『統元歷行之既久,與天不合,固宜;大衍曆最號精微,用之亦不過三十餘年,後之欲行遠也,難矣。抑歷未差,無以知其失;未驗,無以知其是。仁宗用崇天曆,天聖至皇祐四年十一月日食,二歷不效【一】,詔以唐八歷及宋四歷參定,皆以景福為密,遂欲改作。而劉羲叟謂:「崇天曆頒行逾三十年【二】,所差無幾,詎可偶緣天變,輕議改移?」又謂:「古聖人曆象之意,止於敬授人時,雖則預考交會,不必吻合辰刻,或有遲速,未必獨是歷差。」迺從羲叟言,復用崇天曆。羲叟歷學為宋第一,歐陽脩、司馬光輩皆遵用之。崇天曆既復用,又十三年,治平二年,始改用明天曆,歷官周琮【三】皆遷官。後三年,驗熙寧三年七月月食不效,迺詔復用崇天曆,奪琮等所遷官。熙寧八年,始更用奉元歷,沈括實主其議。明年正月月食,遽不效,詔問修歷推恩者姓名,括具奏辨,得不廢。識者謂括彊辨,不許其深於歷也。然後知羲叟之言然。願申飭歷官,加意精思,勿執今是;益募能者,熟復討論,更造密度,補治新曆。』緣燾嘗承詔監視測驗,值新曆太陰、熒惑之差,恐書成所差或多,見譏能者,迺詔諸道訪通曆者。久之,福州布衣阮興祖上言新曆差謬,荊大聲不以白部,即補興祖為局生。

初,新曆之成也,大聲、孝榮共為之;至是,大聲乃以太陰九道變赤道別演一法,與孝榮立異於後。秘書少監、崇政殿說書兼權刑部侍郎汪大猷等言:『承詔於御史台監集局官,參算明年太陰宿度,箋注御覽詣實。今大聲等推算明年正月至月終九道太陰變赤道,限十二月十五日以前具稿成,至正月內,臣等召歷官上台,用渾儀監驗疏密。』從之。

五年,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程大昌、侍御史單時,秘書丞唐孚、秘書郎李木言:『都省下靈台郎充歷算官蓋堯臣、皇甫繼明、宋允恭等言:「厥今更造乾道新曆,朝廷累委官定驗,得見日月交食密近天道,五星行度允協躔次,惟九道太陰間有未密。搜訪能歷之人補治新曆,半年未有應詔者,獨荊大聲別演一法,與劉孝榮乾道歷定驗正月內九道太陰行度。今來二法皆未能密於天道,乾道太陰一法與諸歷比較,皆未盡善。今撮其精微,撰成一法,其先推步到正月內九道太陰正對在赤道宿度,願委官與孝榮、大聲驗之。如或精密,即以所修九道經法,請得與定驗官更集孝榮、大聲等同赴台,推步明年九道太陰正對在赤道宿度,點定月分定驗,從其善者用之。」大昌等從大聲、孝榮所供正月內太陰九道宿度,已赴太史局測驗上中旬畢,及取大聲、孝榮、堯臣等三家所供正月下旬太陰宿度,參照覽視,測驗疏密,堯臣、繼明、允恭請具今年太陰九道宿度。欲依逐人所請,限一月各具今年太陰九道變黃道正對赤道其宿某度,依經具稿,送御史台測驗官不時視驗,然後見其疏密。』

裴伯壽上書言:

  孝榮自陳預定丁亥歲四月朔日食、八月望月食,俱不驗。又定去年二月望夜二更五點月食九分以上,出地復滿。臣嘗言於宰相,是月之食當食既出地,紀元歷亦食既出地,生光在戌初二刻,復滿在戌正三刻。是夕,月出地時有微雲,至昏時見月已食既,至戌初三刻果生光,即食既出地可知;復滿在戌正三刻,時二更二點:臣所言卒驗。孝榮言見行歷交食先天六刻,今所定月食復滿,乃後天四刻,新曆謬誤為甚。

  其一曰步氣朔,孝榮先言氣差一日,觀景表方知其失,此不知驗氣者也。臣之驗氣,差一二刻亦能知之。紀元節氣,自崇寧間測驗,逮今六十餘載,不無少差,苟非測驗,安知其失?凡日月合朔,以交食為驗,今交食既差,朔亦弗合矣。

  其二曰步發斂,止言卦候而已。

  其三曰步日躔,新曆乃用紀元二十八宿赤道度,暨至分宮,遽減紀元過宮三十餘刻,殊無理據。而又赤道變黃道宿度,婁、胃二宿頓減紀元半度。在術則婁、胃二宿合二十八度,婁當十二度太,今新曆婁作十二度半,乃棄四分度之一。室、軫二宿虛收復多,少數變宿,分宮既訛,是以乾道己丑歲太陽過宮差誤。

  其四曰步晷漏,新曆不合前史。唐開元十二年測景於天下,安南測夏至午中晷在表南三寸三分,新曆算在表北七寸;其鐵勒測冬至午中晷長一丈九尺二寸六分,新曆算晷長一丈四尺九寸九分,乃差四尺二寸七分,其謬蓋若此。

  其五曰步月離,諸歷遲疾、朏朒極數一同,新曆朏之極數少朒之極數四百九十三分【四】,疾之極數少遲之極數二十分,不合曆法。

  其六曰步交會,新曆妄設陽准、陰准等差,蓋欲苟合已往交食,其間復有不合者,則遷就天道,所以預定丁亥、戊子二歲日月之食,便見差違。

  其七曰步五星,以渾儀測驗新曆星度,與天不合。蓋孝榮與同造歷人皆不能探端知緒,乃先造歷,後方測驗,前後倒置,遂多差失。夫立表驗氣,窺測七政,然後作歷,豈容掇拾緒餘,超接舊曆,以為新術,可乎?

  新曆出於五代民間萬分歷,其數朔余太彊,明歷之士往往鄙之。今孝榮乃三因萬分小歷,作三萬分為日法,以隱萬分之名。三萬分歷即萬分歷也。緣朔余太彊,孝榮遂減其分,乃增立秒,不入歷格。前古至於宋諸歷,朔余並皆無秒,且孝榮不知王處訥於萬分增二,為應天曆日法,朔餘五千三百七,自然無秒,而去王朴用秒之歷。

  臣與造統元歷之後,潛心探討,復三十餘年,考之諸歷,得失曉然。誠假臣演撰之職,當與太史官立表驗氣,窺測七政,運算立法,當遠過前歷。

詔送監視測驗官詳之,達於尚書省。

時談天者各以技術相高,互相詆毀。諫議大夫單時、秘書少監汪大猷、國子司業權禮部侍郎程大昌、秘書丞唐孚、秘書郎李木言:『乾道新曆,荊大聲、劉孝榮同主一法,自初測驗以至權行施用,二人無異議。後緣新曆不密,詔訪求通曆者,孝榮乃訟阮興祖緣大聲補局生,自是紛紛不已。大聲官以判局提點曆書為名,乃言不當責以立法起算。不知起歷授時,何所憑據。且正月內五夜,比較孝榮所定五日並差,大聲所定五日內三日的中,兩日稍疏。繼伯壽進狀獻術,時等將求其曆書上台測驗,務求至當,而大聲等正居其官,乃飾辭避事,測驗弗精。且大聲、孝榮同立新法,今猶反覆,苟非各具所見,他日曆成,大聲妄有動搖,即前功盡廢。請令孝榮、大聲、堯臣、伯壽各具乾道五年五月已後至年終,太陰五星排日正對赤道躔度,上之御史台,令測驗官參考。』詔從之。

六年,日官言:『比詔權用乾道歷推算,今歲頒歷於天下,明年用何歷推算?』詔亦權用乾道歷一年。秋,成都歷學進士賈復自言,詔求推明熒惑、太陰二事,轉運使資遣至臨安,願造新曆畢還蜀,仍進曆法九議。孝宗嘉其志,館於京學,賜廩給。太史局李繼宗等言:『十二月望,月食大分七、小分九十三。賈復、劉大中等各虧初、食甚分夜不同。』詔禮部侍郎鄭聞監李繼宗等測驗。是夜,食八分。秘書省言,靈台郎宋允恭、國學生林永叔、草澤祝斌、黃夢得、吳時舉、陳彥健等各推算日食時刻、分數異同。乃詔諫議大夫姚憲監繼宗等測驗五月朔日食。憲奏時刻、分數皆差舛,繼宗、澤、大聲削降有差。

太史局春官正、判太史局吳澤等言:『乾道十年頒賜曆日,其中十二月已定作小盡,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註:癸未朔,畢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崇天、統元二歷算得甲申朔,紀元、乾道二歷算得癸未朔,今乾道歷正朔小余,約得不及進限四十二分,是為疑朔。更考日月之行,以定月朔大小,以此推之,則當是甲申朔。今歷官弗加精究,直以癸未注正朔,竊恐差誤,請再推步。於是俾繼宗監視,皆以是年正月朔當用甲申。兼今歲五月朔,太陽交食,本局官生瞻視到天道日食四分半:虧初西北,午時五刻半;食甚正北,未初二刻;復滿東北,申初一刻。後令永叔等五人各言五月朔日食分數幷虧初、食甚、復滿時刻皆不同。幷見行乾道歷比之,五月朔天道日食多算二分少彊,虧初少算四刻半,食甚少算三刻,復滿少算二刻已上。又考乾道歷比之崇天、紀元、統元三歷,日食虧初時刻為近;較之乾道,日食虧初時刻為不及。繼宗等參考來年十二月系大盡,及十一年正月朔當用甲申,而太史局丞、同判太史局荊大聲言乾道歷加時系不及進限四十二分,定今年五月朔日食虧初在午時一刻。今測驗五月朔日食虧初在午時五刻半,乾道歷加時弱四百五十分,苟以天道時刻預定乾道十二年正月朔,已過甲申日四百五十分。大聲今再指定乾道十一年正月合作甲申朔,十年十二月合作大盡,請依太史局詳定行之。』五月,詔歷官詳定。

淳熙元年,禮部言:『今歲頒賜曆書,權用乾道新曆推算,明年復欲權用乾道歷。』詔從之。十一月,詔,太史局春官正吳澤推算太陽交食不同,令秘書省敕責之,幷罰造歷者。三年,判太史局李繼宗等奏:『令集在局通算曆人重造新曆,今撰成新曆七卷,推算備草二卷,校之紀元、統元、乾道諸歷,新曆為密,願賜歷名。』於是詔名淳熙歷,四年頒行,令禮部、秘書省參詳以聞。

淳熙四年正月,太史局言:『三年九月望,太陰交食。以紀元、統元、乾道三歷推之,初虧在攢點九刻,食二分及三分已上;以新曆推之,在明刻內食大分空,止在小分百分中二十七。是夜,瞻候月體盛明,雖有雲而不翳,至旦不見虧食,於是可見紀元、統元、乾道三歷【五】不逮新曆之密。今當預期推算淳熙五年曆,蓋舊曆疏遠,新曆未行,請賜新曆名,付下推步。』

禮部驗得孟邦傑、李繼宗等所定五星行度分數,各有異同。繼宗雲,六月癸酉,木星在氐宿三度一十九分;邦傑言,夜昏度瞻測得木星在氐宿三度半,半系五十分,雖見月體,而西南方有雲翳之。繼宗雲,是月戊寅,木星在氐宿三度四十一分;邦傑言,四望有雲,雖雲間時露月體,所可測者木星在氐宿三度太,太系七十五分。繼宗雲,庚辰土星在畢宿三度二十四分,金星在參宿五度六十五分,火星在井宿七度二十七分;邦傑言,五更五點後,測見土星入畢宿二度半,半系五十分,金星入參宿六度半,火星入井宿八度多三分。繼宗雲,七月辛丑,太陰在角宿初度七十一分,木星在氐宿五度七十六分;邦傑言,測見昏度太陰入軫宿十六度太,太系七十五分,木星入氐宿六度少,少系二十五分。孝宗曰:『自古曆無不差者,況近世此學不傳,求之草澤,亦難其人。』詔以淳熙歷權行頒用一年。

五年,金遣使來朝賀會慶節,妄稱其國曆九月庚寅晦為己丑晦。接伴使、檢詳丘崈辨之,使者辭窮,於是朝廷益重歷事。李繼宗、吳澤言:『今年九月大盡,系三十日,於二十八日早晨度瞻見太陰離東濁高六十餘度,則是太陰東行未到太陽之數。然太陰一晝夜東行十三度余,以太陰行度較之,又減去二十九日早晨度太陰所行十三度余,則太陰尚有四十六度以上未行到太陽之數,九月大盡,明矣。其金國九月作小盡,不當見月體;今既見月體,不為晦日。乞九月三十日、十月一日差官驗之。』詔遣禮部郎官呂祖謙。祖謙言:『本朝十月小盡,一日辛卯朔,夜昏度太陰躔在尾宿七度七十分。以太陰一晝夜平行十三度三十一分,至八日上弦日,太陰計行九十一度余。按曆法,朔至上弦,太陰平行九十一度三十一分,當在室宿一度太。金國十月大盡,一日庚寅朔,夜昏度太陰約在心宿初度三十一分。太陰一晝夜亦平行十三度三十一分,自朔至本朝八日為金國九日,太陰已行一百四度六十二分,比之本朝十月八日上弦,太陰多行一晝夜之數。今測見太陰在室宿二度,計行九十二度余,始知本朝十月八日上弦,密於天道。』詔祖謙複測驗。是夜,邦傑用渾天儀法物測驗,太陰在室宿四度,其八日上弦夜所測太陰在室宿二度。按曆法,太陰平行十三度余,行遲行十二度【六】。今所測太陰,比之八日夜又東行十二度,信合天道。

十年十月,詔,甲辰歲歷字誤,令禮部更印造,頒諸安南國,繼宗、澤及荊大聲削降有差。

十二年九月,成忠郎楊忠輔言:『淳熙歷簡陋,於天道不合。今歲三月望,月食三更二點,而歷在二更二點;數虧四分,而歷虧幾五分。四月二十三日,水星據歷當夕伏,而水星方與太白同行東井間,昏見之時,去濁猶十五餘度。七月望前,土星已伏,而歷猶注見。八月未弦,金已過氐矣,而歷猶在亢。此類甚多,而朔差者八年矣。夫守疏敝之歷,不能革舊,其可哉!忠輔於易粗窺大衍之旨,創立日法,撰演新曆,不敢以言者,誠懼太史順過飾非。恃刻漏則水有增損、遲疾,恃渾儀則度有廣狹、斜正。所賴今歲九月之交食在晝,而淳熙曆法當在夜,以晝夜辨之,不待紛爭而決矣。輒以忠輔新曆推算,淳熙十二年九月定望日辰退乙未,太陰交食大分四、小分八十五,晨度帶入漸進大分一、小分七;虧初在東北,卯正一刻一十一分,系日出前;食甚在正北,辰初一刻一十分;復滿在西北,辰正初刻,並日出後。其日日出卯正二刻後,與虧初相去不滿一刻。以地形論之,臨安在岳台之南,秋分後晝刻比岳台差長,日當先歷而出,故知月起虧時,日光已盛,必不見食。以淳熙歷推之,九月望夜,月食大分五、小分二十六,帶入漸進大分三、小分四十七;虧初在東北,卯初三刻,系攢點九刻後;食甚在正北,卯正三刻後;復滿在西北,辰正初刻後,並在晝。』禮部迺考其異同,孝宗曰:『日月之行有疏數,故歷久不能無差,大抵月之行速,多是不及,無有過者。可遣台官、禮部官同驗之。』詔遣禮部侍郎顏師魯。其夜戌正二刻,陰雲蔽月,不辨虧食。師魯請詔精於歷學者與太史定曆,孝宗曰:『歷久必差,聞來年月食者二,可俟驗否。』

十三年,右諫議大夫蔣繼周言,試用民間有知星曆者,遴選提領官,以重其事,如祖宗之制。孝宗曰:『朝士鮮知星曆者,不必專領。』迺詔有通天文歷算者,所在州、軍以聞。八月,布衣皇甫繼明等陳:『今歲九月望,以淳熙歷推之,當在十七日,實歷敝也。太史乃注於十六日之下,徇私遷就,以掩其過。請造新曆。』而忠輔乞與歷官劉孝榮及繼明等各具己見,合用曆法,指定今年八月十六日太陰虧食加時早晚、有無帶出、所見分數及節次、生光復滿方面、辰刻、更點同驗之,仰合乾象,折衷疏密。再請今年八月二十九日驗月見東方一事,苟見月餘光,則其日不當以為晦也。又今年九月十六日驗月未盈一事,苟見月體東向之光猶薄,則其日不當為望也。知晦望之差,則朔之差明矣。必使氣之與朔無毫髮之差,始可演造新曆。付禮部議,各具先見,指定太陰虧食分數、方面、辰刻,定驗折衷。詔師魯、繼周監之。既而孝榮差一點,繼明等差二點,忠輔差三點,迺罷遣之。

十四年,國學進士會稽石萬言:

  淳熙歷立元非是,氣朔多差,不與天合。按淳熙十四年曆,清明、夏至、處暑、立秋四氣,及正月望、二月十二月下弦、六月八月上弦、十月朔,並差一日。如卦候、盈、虛、沒、滅、五行用事,亦各隨氣朔而差。南渡以來,渾儀草創,不合制度,無圭表以測日景長短,無機漏以定交食加時,設欲考正其差,而太史局官尚如去年測驗太陰虧食,自一更一點還光一分之後,或一點還光二分,或一點還光三分以上,或一點還光三分以下,使更點乍疾乍徐,隨景走弄,以肆欺蔽。若依晉泰始、隋開皇、唐開元課歷故事,取淳熙歷與萬所造之歷各推而上之於千百世之上,以求交食,與夫歲、月、日、星辰之著見於經史者為合與否,然後推而下之,以定氣朔,則與前古不合者為差,合者為不差,甚易見也。

  然其差謬非獨此耳,冬至日行極南,黃道出赤道二十四度,晝極短,故四十刻,夜極長,故六十刻;夏至日行極北,黃道入赤道二十四度,晝極長,故六十刻,夜極短,故四十刻;春、秋二分,黃、赤二道平而晝夜等,故各五十刻。此地中古今不易之法。至王普重定刻漏,又有南北分野、冬夏晝夜長短三刻之差。今淳熙歷皆不然,冬至晝四十刻極短,夜六十刻極長,乃在大雪前二日,所差一氣以上;自冬至之後,晝當漸長,夜當漸短,今過小寒,晝猶四十刻,夜猶六十刻,所差七日有餘;夏至晝六十刻極長、夜四十刻極短,乃在芒種前一日,所差亦一氣以上;自夏至之後,晝當漸短,夜當漸長,今過小暑,晝猶六十刻,夜猶四十刻,所差亦七日有餘;及晝、夜各五十刻,又不在春分、秋分之下。

  至於日之出入,人視之以為晝夜,有長短,有漸,不可得而急與遲也,急與遲則為變。今日之出入增減一刻,近或五日,遠或三四十日,而一急一遲,與日行常度無一合者。請考正淳熙曆法之差,俾之上不違於天時、下不乖於人事。送秘書省、禮部詳之。

皇甫繼明、史元寔、皇甫迨、龐元亨等言:『石萬所撰五星再聚歷,乃用一萬三千五百為日法,特竊取唐末崇元舊曆而婉其名爾。淳熙歷立法乖疏,丙午歲定望則在十七日,太史知其不可,遂注望於十六日下,以掩其過。臣等嘗陳請於太史局官對辨,置局更歷,迄今未行。今考淳熙歷經則又差於將來。戊申歲十一月下弦則在二十四日,太史局官必俟頒歷之際,又將妄退於二十三日矣。法不足恃,必假遷就,而朔望二弦,曆法綱紀,苟失其一,則五星盈縮、日月交會、與夫昏旦之中星、晝夜之晷刻,皆不可得而正也。渾儀、景表,壺漏之器,臣等私家無之,是以歷之成書,猶有所待。國朝以來,必假創局而曆始成,請依改造大曆故事,置局更歷,以祛太史局之敝。』事上聞,宰相王淮奏免送後省看詳,孝宗曰:『使秘書省各司同察之,亦免有異同之論。』六月,給事中兼修玉牒官王信亦言更歷事,以為曆法深奧,若非詳加測驗,無以見其疏密。乞令繼明與萬各造來年一歲之歷,取其無差者。詔從之。十二月,進所造歷。淮等奏:『萬等曆日與淳熙十五年曆差二朔,淳熙歷十一月下弦在二十四日,恐曆法有差。』孝宗曰:『朔豈可差?朔差則所失多矣。』乃命吏部侍郎章森、秘書丞宋伯嘉參定以聞。

十五年,禮部言:『萬等所造歷與淳熙曆法不同,當以其年六月二日、十月晦日月不應見而見為驗,兼論淳熙歷下弦不合在十一月二十四日,是日請遣官監視。』詔禮部侍郎尤袤與森監之。六月二日,森奏:『是夜月明,至一更二點入濁。』十月晦,袤奏:『晨前月見東方。』孝宗問:『諸家孰為疏密?』周必大等奏:『三人各定二十九日早,月體尚存一分,獨忠輔、萬謂既有月體,不應小盡。』孝宗曰:『十一月合朔在申時,是以二十九日尚存月體耳。』

十六年,承節郎趙渙言:『曆象大法及淳熙歷,今歲冬至幷十二月望,月食皆後天一辰,請遣官測驗。』詔禮部侍郎李巘、秘書省鄧馹【七】等視之。巘等請用太史局渾儀測驗,如乾道故事,差秘書省提舉一員專監之。詔差秘書丞黃艾、校書郎王叔簡。

紹熙元年八月,詔太史局更造新曆頒之。二年正月,進立成二卷、紹熙二年七曜細行歷一卷,賜名會元,詔巘序之。

紹熙四年,布衣王孝禮言:『今年十一月冬至,日景表當在十九日壬午,會元歷注乃在二十日癸未,系差一日。崇天曆癸未日冬至加時在酉初七十六分,紀元歷在丑初一刻六十七分,統元歷在丑初二刻二分,會元歷在丑初一刻三百四十分。迨今八十有七年,常在丑初一刻,不減而反增。崇天曆寔天聖二年造,紀元歷崇寧五年造,計八十二年。是時測景驗氣,知冬至後天乃減六十七刻半,方與天道協。其後陳得一造統元歷,劉孝榮造乾道、淳熙、會元三歷,未嘗測景。苟弗立表測景,莫識其差。乞遣官令太史局以銅表同孝禮測驗。』朝廷雖從之,未暇改作。

慶元四年,會元歷占候多差,日官、草澤互有異同,詔禮部侍郎胡紘充提領官,正字馮履充參定官,監楊忠輔造新曆。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姚愈言:『太史局文籍散逸,測驗之器又復不備,幾何而不疏略哉!漢元鳳間,言歷者十有一家,議久不決,考之經籍,驗之帝王錄,然後是非洞見。元和間,以太初違天益遠,晦朔失實,使治歷者修之,以無文證驗,雜議蜂起,越三年始定。此無他,不得儒者以總其綱,故至於此也。周官馮相氏、保章氏志日月星辰之運動,而冢宰實總之。漢初,歷官猶宰屬也。熙寧間,司馬光、沈括皆嘗提舉司天監,故當是時歷數明審,法度嚴密。乞命儒臣常兼提舉,以專其責。』

五年,監察御史張岩論馮履唱為詖辭,罷去。詔通曆算者所在具名來上。及忠輔歷成,宰臣京鏜上進,賜名統天,頒之,凡歷經三卷,八歷冬至考一卷,三歷交食考三卷,晷景考一卷,考古今交食細草八卷,盈縮分損益率立成二卷,日出入晨昏分立成一卷,岳台日出入晝夜刻一卷,赤道內外去極度一卷,臨安午中晷景常數一卷,禁漏街鼓更點辰刻一卷,禁漏五更攢點昏曉中星一卷,將來十年氣朔二卷,己未庚申二年細行二卷,總三十二卷【八】。慶元五年七月辛卯朔,統天曆推日食,雲陰不見。六年六月乙酉朔,推日食不驗。

嘉泰二年五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詔太史與草澤聚驗於朝。太陽午初一刻起虧,未初刻復滿。統天曆先天一辰有半,迺罷楊忠輔,詔草澤通曉歷者應聘修治。

開禧三年,大理評事鮑澣之言:『歷者,天地之大紀,聖人所以觀象明時,倚數立法,以前民用而詔方來者。自黃帝以來,至於秦、漢,六曆具存,其法簡易,同出一術。既久而與天道不相符合,於是太初、三統之法相繼改作,而推步之術愈見闊疏,是以劉洪、祖沖之之減破斗分,追求月道,而推測之法始加詳焉。至於李淳風、一行而後,總氣朔而合法,效乾坤而擬數,演算之法始加備焉。故後世之論歷,轉為精密,非過於古人也,蓋積習考驗而得之者審也。試以近法言之:自唐麟德、開元而至於五代所作者,國初應天而至於紹熙、會元所更者十二書,無非推求上元開闢為演紀之首,氣朔同元,而七政會於初度。從此推步,以為曆本,未嘗敢輒為截法,而立加減數於其間也。獨石晉天福間,馬重績更造調元歷,不復推古上元甲子七曜之會,施於當時,五年輒差,遂不可用,識者咎之。今朝廷自慶元三年以來,測驗氣景,見舊曆後天十一刻,改造新曆,賜名統天,進歷未幾,而推測日食已不驗,此猶可也。但其曆書演紀之始,起於唐堯二百餘年,非開闢之端也。氣朔五星,皆立虛加、虛減之數;氣朔積分,乃有泛積、定積之繁。以外算而加朔余,以距算而減轉率,無復彊弱之法,盡廢方程之舊。其餘差漏,不可備言。以是而為術,乃民間之小歷,而非朝廷頒正朔、授民時之書也。漢人以謂曆元不正,故盜賊相續,言雖迂誕,然而曆紀不治,實國家之重事。願詔有司選演撰之官,募通曆之士,置局討論,更造新曆,庶幾幷智合議,調治日法,追迎天道,可以行遠。』

澣之又言:『當楊忠輔演造統天曆之時,每與議論歷事,今見統天曆舛近,亦私成新曆。誠改新曆,容臣投進,與太史、草澤諸人所著之歷參考之。』七月,澣之又言:『統天曆來年閏差,願以諸人所進歷,令秘書省參考頒用。』

秘書監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曾漸言:『改歷,重事也,昔之主其事者,無非道術精微之人,如太史公、洛下閎、劉歆、張衡、杜預、劉焯、李淳風、一行、王朴等,然猶久之不能無差。其餘不過遞相祖述,依約乘除,捨短取長,移疏就密而已,非有卓然特達之見也。一時偶中,即復舛戾。宋朝敝在數改曆法。統天曆頒用之初,即已測日食不驗,因仍至今,置閏遂差一月,其為當改無疑。然朝廷以一代鉅典責之專司,必其人確然著論,破見行之非,服眾多之口,庶幾可見。按乾道、淳熙、慶元【九】,凡三改歷,皆出劉孝榮一人之手,其後遂為楊忠輔所勝;久之,忠輔歷亦不驗,故孝榮安職至今。紹熙以來,王孝禮者數以自陳,每預測驗,或中或不中;李孝節、陳伯祥本皆忠輔之徒;趙達,卜筮之流;石如愚獻其父書,不就測驗晷景,止定月食分數,其術最疏;陳光則幷與交食不論,愈無憑依。此數人者,未知孰為可付,故鮑澣之屢以為請。今若降旨開局,不過收聚此數人者,和會其說,使之無爭。來年閏差,其事至重。今年八月,便當頒歷外國,而三數月之間急遽成書,結局推賞,討論未盡,必生詆訾。今劉孝榮、王孝禮、李孝節、陳伯祥所擬改歷,及澣之所進歷,皆已成書,願以眾歷參考,擇其與天道最近且密者頒用,庶幾來年置閏不差。請如先朝故事,搜訪天下精通曆書之人,用沈括所議,以渾儀、浮漏、圭表測驗,每日記錄,積三五年,前後參較,庶幾可傳永久。』

漸又言:『慶元三年以後,氣景比舊曆有差,至四年改造新曆未成時,當頒五年曆,迺差官以測算晷景、氣朔加時辰刻附會元歷頒賜。今若頒來年氣朔,既有去年十月以後、今年正月以前所測晷景,已見天道冬至加時分數,來年置閏,比之統天曆亦已不同,兼諸所進歷並可參考。請速下本省,集判局官於本省參考,使澣之覆考,以最近之歷推算氣朔頒用。』於是詔漸充提領官,澣之充參定官,草澤精算造者、嘗獻歷者與造統天曆者皆延之,於是開禧新曆議論始定。詔以戊辰年權附統天曆頒之。既而婺州布衣阮泰發獻渾儀十論,且言統天、開禧歷皆差。朝廷令造木渾儀,賜文解罷遣之。

嘉定三年,鄒淮言曆書差忒,當改造。試太子詹事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秘書監戴溪等言,請詢漸、澣之造歷故事。詔溪充提領官,澣之充參定官,鄒淮演撰,王孝禮、劉孝榮提督推算官生十有四人,日法用三萬五千四百。四年春,歷成,未及頒行,溪等去國,歷亦隨寢。韓侂胄當國,或謂非所急,無復敢言歷差者,於是開禧歷附統天曆行於世四十五年。

嘉泰元年【一〇】,中奉大夫、守秘書監俞豐等請改造新曆。監察御史施康年劾太史局官吳澤、荊大聲、周端友循默尸祿,言災異不及時,詔各降一官。臣僚言:『頒正朔,所以前民用也。比曆書一日之間,吉凶並出,異端並用,如土鬼、暗金兀之類,則添注於凶神之上猶可也,而其首則揭九良之名,其末則出九曜吉凶之法、勘昏行嫁之法,至於周公出行、一百二十歲宮宿圖,凡閭閻鄙俚之說,無所不有。是豈正風俗、示四夷之道哉!願削不經之論。』從之。二年五月朔,日食,太史以為午正,草澤趙大猷言午初三刻半日食三分。詔著作郎張嗣古監視測驗,大猷言然,歷官乃抵罪。

嘉定四年,秘書省著作郎兼權尚左郎丁端祖請考試司天生。十三年,監察御史羅相言:『太史局推測七月朔太陽交食,至是不食。願令與草澤新曆精加討論。』於是澤等各降一官。

淳祐四年,兼崇政殿說書韓祥請召山林布衣造新曆。從之。五年,降算造成永祥一官,以元算日食未初三刻,今未正四刻,元算虧八分,今止六分故也。

八年,朝奉大夫、太府少卿兼尚書左司郎中兼敕令所刪修官尹渙言:『歷者,所以統天地、侔造化,自昔皆擇聖智典司其事。後世急其所當緩,緩其所當急,以為利吾國者惟錢穀之務,固吾圉者惟甲兵是圖,至於天文、歷數一切付之太史局,荒疏乖謬,安心為欺,朝士大夫莫有能詰之者。請召四方之通曆算者至都,使歷官學焉。』

十一年,殿中侍御史陳垓言:『歷者,天地之大紀,國家之重事。今淳祐十年冬所頒十一年曆,稱成永祥等依開禧新曆推算,辛亥歲十二月十七日立春在酉正一刻,今所頒歷迺相師堯等依淳祐新曆推算,到壬子歲立春日在申正三刻。質諸前歷,迺差六刻,以此頒行天下,豈不貽笑四方!且許時演撰新曆,將以革舊曆之失。又考驗所食分數,開禧舊曆僅差一二刻,而李德卿新曆差六刻二分有奇,與今頒行前後兩歷所載立春氣候分數亦差六刻則同。由此觀之,舊曆差少,未可遽廢;新曆差多,未可輕用。一旦廢舊曆而用新曆,不知何所憑據。請參考推算頒行。』

十二年,秘書省言:『太府寺丞張湜同李德卿算造曆書,與譚玉續進曆書頗有牴牾,省官參訂兩歷得失疏密以聞。其一曰:玉訟德卿竊用崇天曆日法三約用之。考之崇天曆用一萬五百九十為日法,德卿用三千五百三十為日法,玉之言然。其二曰:玉訟積年一億二千二十六萬七千六百四十六,不合曆法。今考之德卿用積年一億以上。其三曰:玉訟壬子年六月,癸丑年二月、六月、九月,丙辰年【一一】七月置閏皆差一日。今秘書省檢閱林光世用二家曆法各為推算。其四曰:德卿歷與玉曆壬子年立春、立夏以下十五節氣時刻皆同,雨水、驚蟄以下九節氣各差一刻。其五曰:德卿推壬子年二月乙卯朔日食,帶出已退所見大分八;玉推日食,帶出已退所見大分七。辰當壁宿六度,同。其六曰:德卿歷斗分作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八秒,玉曆斗分作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九秒,二歷斗分僅差一秒。惟二十八秒之法,起於齊祖沖之,而德卿用之。使沖之之法可久,何以歷代增之?玉既指其謬,又多一秒,豈能必其天道合哉!請得商確推算,合眾長而為一,然後賜名頒行。』十二年,歷成,賜名會元,寶祐元年行之,史闕其法。

咸淳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至後為閏十一月。既已頒歷,浙西安撫司準備差遣臧元震言:

  曆法以章法為重,章法以章歲為重。蓋歷數起於冬至,卦氣起於中孚,十九年謂之一章,一章必置七閏,必第七閏在冬至之前,必章歲至、朔同日。故前漢志云:『朔旦冬至,是謂章月。』後漢志云:『至、朔同日,謂之章月。』『積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唐志曰:『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紀閏余。』章法之不可廢也若此。

  今所頒庚午歲歷,乃以前十一月三十日為冬至,又以冬至後為閏十一月,莫知其故。蓋庚午之閏,與每歲閏月不同;庚午之冬至,與每歲之冬至又不同。蓋自淳祐壬子數至咸淳庚午,凡十九年,是為章歲,其十一月是為章月。以十九年七閏推之,則閏月當在冬至之前,不當在冬至之後。以至、朔同日論之,則冬至當在十一月初一日,不當在三十日。今以冬至在前十一月三十日,則是章歲至、朔不同日矣。若以閏月在冬至後,則是十九年之內止有六閏,又欠一閏。

  且一章計六千八百四十日,於內加七閏月,除小盡,積日六千九百四十日或六千九百三十九日,約止有一日。今自淳祐十一年辛亥章歲十一月初一日章月冬至後起算,十九年至咸淳六年庚午章歲十一月初一日當為冬至,方管六千八百四十日。今算造官以閏月在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之後,則此一章止有六閏,更加六閏除小盡外,實積止六千九百十二日,比之前後章歲之數,實欠二十八日。曆法之差,莫甚於此。

  況天正冬至乃歷之始,必自冬至後積三年余分,而後可以置第一閏。今庚午年章歲丙寅日申初三刻冬至,去第二日丁卯僅有四分日之一,且未正日,安得遽有餘分?未有餘分,安得遽有閏月?則是後一章之始不可推算,其謬可知矣。

  今欲改之,有簡而易行之說。蓋曆法有平朔,有經朔,有定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兩大兩小,此經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今正以定朔之說,則當以前十一月大為閏十月小,以閏十一月小為十一月大,則丙寅日冬至即可為十一月初一,以閏十一月初一之丁卯為十一月初二日,庶幾遞趲下一日置閏,十一月二十九日丁未始為大盡。然則冬至既在十一月初一,則至、朔同日矣;閏月既在至節前,則十九年七閏矣。此昔人所謂晦節無定,由時消息,上合履端之始,下得歸餘於終,正謂此也。

  夫歷久未有不差,差則未有不改者。後漢元和初歷差,亦是十九年不得七閏,歷雖已頒,亦改正之。顧今何靳於改之哉!元震謂某儒者,豈欲與歷官較勝負,既知其失,安得默而不言邪!於是朝廷下之有司,遣官偕元震與太史局辨正,而太史之詞窮,元震轉一官,判太史局鄧宗文、譚玉等各降官有差。因更造歷,六年,歷成,詔試禮部尚書馮夢得序之;七年,頒行,即成天曆也。

德祐之後,陸秀夫等擁立益王,走海上,命禮部侍郎鄧光薦與蜀人楊某等作歷,賜名本天曆,今亡。

考證

【一】 仁宗用崇天曆天聖至皇祐四年十一月日食二歷不效 據中興聖政卷四七,『仁宗用崇天曆,自天聖至皇祐,其四年十一月月食,歷家言歷不效。』史文有誤。

【二】 崇天曆頒行逾三十年 『十』字原脫,據中興聖政卷四七、玉海卷一〇補。

【三】 周琮 中興聖政卷四七作『周琮等』,是。

【四】 新曆朏之極數少朒之極數四百九十三分 下『數』字原脫,據上下文補。

【五】 紀元統元乾道三歷 『統元』二字原脫。按既言『三歷』,不應只舉二名,據上文『以紀元、統元、乾道三歷推之』,顯脫『統元』二字,故補。【六】 行遲行十二度 按『遲行』系與上句『平行』相對而言,上『行』字衍。

【七】 秘書省鄧馹 按『秘書省』為官署名而非官名,據上文『秘書丞宋伯嘉』和下文『秘書丞黃艾』例,疑『省』為『丞』之誤。

【八】 總三十二卷 按上文所列只二十八卷,和此數不符。

【九】 乾道淳熙慶元 據上文,乾道、淳熙、會元三歷為劉孝榮所造;楊忠輔曾在慶元年間造統天曆,此處『慶元』應作『會元』。

【一〇】嘉泰元年 按本卷體例,系按年代順序記事,而本段上文所敘為嘉定三年事,下文所敘為嘉定四年事,不當又插入本段,疑史文有舛錯。

【一一】丙辰年 『年』字原脫,按上下文皆以干支紀年,『丙辰』下應有『年』字,故補。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