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 20:54
九州
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為九州,梁、兗、青、徐、荊、雍、冀、豫、揚是也。至舜時,以冀、青地廣,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分東北之毉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為登州,共成十二州。
歷代方輿
商九州,周亦九州。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漢分天下為十三部。三國蜀制巴蜀,置二州。吳北據江、南盡海,置五州。魏據中原,置十二州。晉制十九州。唐分十道,玄宗分十五道。宋分二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天下為二十三道。明分兩直隸、十三省。
吳越疆界
錢鏐王以蘇州平望為界,據浙閩,共一十四州。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古會稽所轄之地,浙江除溫、台,九府:杭、嘉、湖、處、寧、紹、金、衢、嚴;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興、建、延、邵;南直隸蘇、松、常、鎮四府,共二十府。會稽郡駐匝蘇州府。
二周
鎬京為西周,洛陽為東周。
兩都
前漢都長安,曰西都;東漢都洛陽,曰東都。
蜀三都
成都、新都、廣都。
魏五都
魏因漢祚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蹟,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
三輔
長安以京兆、馮翊、扶風為三輔;宋都汴梁,以鄭州、滑州、汝州為三輔。
三亳
曹州考城縣曰北亳,西京谷熟縣曰南亳,西京偃師縣曰西亳。
三吳
蘇州曰東吳,潤州曰中吳,湖州曰西吳。
三楚
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蘇州曰東楚。
三齊
臨淄曰東齊,博陽曰濟北,蓬州即墨曰膠東。
三蜀
成都為蜀都,漢高分置漢廣,漢武分置犍為。
三晉
趙都邯鄲,魏都大梁,韓都鄭,三家皆晉卿,故曰三晉。
三秦
章邯都廢丘,司馬欣都櫟陽,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將,項羽分關中地以王之,曰三秦。
三虢
太陽曰北虢,滎陽曰東虢,雍州曰西虢。
三越
吳越杭州、閩越福州,南越廣州。
三巴
渝州為巴中,綿州為巴西,歸夔、魚復、雲安為巴東。
三湘
曰湘鄉,曰湘潭,曰湘原,在湖南,屬潭州。
三河
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內,堯都曰河東。
四京
開封曰東京,河內曰西京,應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四輔
唐都長安,以同州、華州、岐州、蒲州為四輔。
四川
成都為西川,潼州為東川,利州為北川,夔州為南川。
五服
【禹貢】:五服,曰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計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九服,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謂之服者,責以服事天子為職也。
百二山河
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故曰百二山河。
九邊
明朝設以限華夷。洪武初設重鎮六,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肅,曰遼東,曰延綏,曰寧夏;永樂初增設薊州;正統間又增榆林、固原,是為九邊。
六關
直隸三關,曰居庸,曰紫荊,曰倒馬。山西三關,曰雁門,曰寧武,曰偏頭。
陶唐九州
冀州,【禹貢】:帝都之地三面距河,時蓋黃河由冀入海也。【釋名】:冀州,其地有險有易,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春秋元命苞】曰:昴畢之間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兗州,【禹貢】:濟河惟兗州。謂東南據濟,西北距河,蓋冀之東南也。【元命苞】曰:五星流為兗州。兗之言端也,言陽精端,其氣纖殺,分為鄭國。青州,【禹貢】:海岱惟青州。謂東北距海,西南距岱,又在兗之東也。【釋名】:青州在東,取生物而青也。【元命苞】曰:虛危之精,流為青州,分為齊國,立為萊山。徐州,【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謂東至海,北至岱,南至淮,又在青州之南也。【元命苞】曰:天弓星司弓弩,流為徐州,別為魯國。徐之為舒也,言陰牧內雨,安詳也。揚州,【禹貢】,淮海惟揚州。謂北至淮,東南至海。又曰:『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也。』【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立為揚山。荊州,【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謂北距南條前山,南包衡山之陽,蓋在揚州之西,而豫州之西南也。【釋名】: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言當警備之也。【元命苞】曰:軫星散為荊州,分為楚國。豫州:【禹貢】:荊河惟豫州。謂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蓋在冀州之南,荊州之北,徐、兗之西也。【元命苞】曰:鈎鈐星別為豫州。言地在九州之中,所在常安豫也。梁州,【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謂東距華山之南,西距黑水,蓋在雍州之南,荊州之西也。以西方屬金,其氣強梁,故曰梁州。當夏殷,為蠻夷之國,至周始併入雍州。雍州,【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謂西距黑水,東距西河,蓋在冀州之西,梁州之北。【太康地記】:雍州並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故取名焉。【元命苞】曰: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
虞十二州
九州之外,分設并州,則蓋冀之東北毉無閭之餘地也。【元命苞】曰:營室星流為并州,分為鄭國,立為朋山。並之言誠也。精全及並,其氣勇抗。誠,信也。幽州,即冀東恆山諸地,蓋在北幽昧之地也。【元命苞】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營州,即青之東北、遼東等處。【釋名】:齊衛之地,於天文屬營室,故取其名。蓋舜為冀、青地廣而分之也。
周九州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藪澤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陽也,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蓋通以一州之民計之,二分為男,五分為女也,其畜鳥獸,其谷宜稻。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藪澤曰云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鳥獸,其谷宜稻。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藪澤曰圃田,其川滎雒,其浸波溠音詐,其利材漆絲,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六擾雞、豚、犬、馬、牛、羊也,其谷宜五種稻、黍、稷、麥、菽也。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藪澤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雞狗,其谷宜稻麥。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泰山,其藪澤曰大野,其川河,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三男三女,其畜六擾,其谷宜四種。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其藪澤曰弦蒲在沂陽,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谷宜黍稷。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毉無閭遼東,其藪澤曰貕養在萊陽,其川河,其浸菑時萊蕪殷陽,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牛馬羊豕,其谷宜黍麥稻。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藪澤曰揚紆,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陽,潞出歸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其藪澤曰昭余邪在鄔,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泉,其民二男三女,其畜牛馬犬豕羊,其谷宜五種。
秦三十六郡
始皇初並天下,罷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兩尉以典之。郡名曰內史、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琊、齊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後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漢十三部
漢分天下為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領天下郡國一百三。司隸校尉領京兆、扶風、馮翊、弘農、河東、河內、河南七郡。豫州刺史領潁川、汝南、沛郡、梁國、魯國五郡。冀州刺史領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廣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間、趙國十郡。兗州刺史領陳留、東郡、山陽、濟陰、泰山、城陽、東平七郡。徐州刺史領琅琊、東海、臨淮、泗水、楚國五郡。青州刺史領平原、千乘、濟南、齊郡、北海、東萊、膠東、高密、菑川九郡。荊州刺史領南陽、南郡、江夏、桂陽、武陵、零陵、廣陵、長沙八郡。揚州刺史領鎮江、九江、會稽、丹陽、豫章、六安六郡。益州刺史領漢中、廣漢、巴郡、蜀郡、犍為、越巂、牂牁、益州八郡。涼州刺史領安定、北城、隴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長掖、酒泉、敦煌十郡。并州刺史領太原、上黨、上郡、西河、朔方、五原、雲中、定裹、雁門九郡。幽州刺史領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廣陽、樂浪、玄菟十一郡。交州刺史領海南、鬱林、蒼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
三國州郡
蜀漢全制巴蜀,置二郡,曰益州成都、曰梁州漢中,有郡二十。先主初置九郡,曰巴東、曰巴西、曰梓潼、曰河陽、曰文山、曰漢嘉、曰朱提、曰云南、曰涪陵,並得舊漢,曰巴郡、曰廣漢、曰犍為、曰牂牁、曰越雟、曰益州、曰漢中、曰永昌、曰南安、曰武都。孫吳北據江南盡海,置州五,曰交州安南、曰廣州南海、曰荊州江陵、曰郢州江夏、曰揚州丹陽。
孫權置臨賀、武昌、朱厓、新安、盧陵五郡。孫亮又置臨川、臨海、衡陽、湘東四郡。孫休又置天門、建平、合浦三郡。孫皓置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平陽、桂林、滎陽十一郡。因立宜陽一郡,並漢十八郡,共四十三郡。
魏據中原,有州十二,曰司隸河南、曰豫州譙、曰荊州襄陽、曰兗州武威、曰青州臨淄、曰徐州彭城、曰涼州天水、曰秦州上邽、曰冀州代郡、曰幽州范陽、曰并州晉陽、曰揚州壽春。
晉十九州
曰司州河南、曰兗州濮陽、曰豫州項城、曰冀州趙郡、曰并州晉陽、曰青州臨淄、曰徐州彭城、曰荊州江陵、曰揚州初壽春,後建業、曰雍州京兆、曰秦州上邽、曰益州成都、曰梁州南鄭、曰寧州雲南、曰幽州范陽、曰平州昌黎、曰交州番禺、曰涼州武威。
唐十道
自晉藩陰敗,復南北分爭,州郡割裂,宋、齊、梁、陳,狃於江左,隋氏雖能混一,而享祚不長。至唐太宗肇造區夏,並有州郡,始因山以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曰關內、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山南、曰隴右、曰淮南、曰江南、曰劍南、曰嶺南。貞觀十五年大酺,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玄宗開元初,又分為十五道,曰京畿西京、曰都畿東都、曰關內京官遙領、曰河南陳留、曰河北魏郡、曰隴右西平、曰山南東襄陽、曰山南西漢中、曰江南東吳郡、曰江南西豫章、曰劍南蜀郡、曰淮南廣陵、曰黔中貴州、曰嶺南南海。
宋二十三路
太宗分天下為十五路,至仁宗又分為二十三路,曰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曰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曰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曰陝西路,曰秦鳳路,曰河東路,曰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曰兩浙路,曰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曰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曰成都路,曰梓州路,曰利州路,曰夔州路,曰福建路,曰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元十二省
元建中書省十二,轄天下州郡,曰都省治腹里路、曰河南行省汴梁、曰湖廣行省武昌、曰浙江行省杭州、曰江西行省龍興、曰陝西行省京兆、曰四川行省成都、曰云南行省中慶、曰遼陽行省遼東、曰鎮東行省高麗、曰甘肅行省甘州、曰嶺北行省和州。又分天下為二十二道。
明兩直隸十三省
北直隸八府,十七州,一百一十六縣,賦六十萬一千。北京在順天。南直隸十四府,十七州,九十六縣,賦五百九十九五萬千。南京在應天。河南八府,十州,九十六縣,賦二百四十一萬四千。省城在開封。陝西八府,二十二州,九十五縣,賦一百九十二萬九千。省城在西安。山東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賦二百八十五萬一千。省城在濟南。湖廣十五府,十六州,一百零七縣,賦二百十六萬七千。省城在武昌。浙江十一府,一州,七十五縣,賦二百五十一萬。省城在杭州。江西十三府,一州,七十七縣,賦二百五十二萬八千。省城在南昌。福建八府,五十七縣,賦一百一十萬一千。省城在福州。山西五府,二十州,七十八縣,賦二百二十七萬四千。省城在太原。四川八府,二十州,一百零七縣,賦一百二十萬六千。省城在成都。廣東十府,八州,七十五縣,賦一百一萬七千。省城在廣州。廣西十一府,四十七州,五十三縣,賦四十三萬一千。省城在桂林。雲南十四府,四十一州,三十縣,賦一十四萬。省城在雲南。貴州八府,六州,六縣,賦四萬七千。省城在貴陽。
建都
伏羲都陳今河南陳州。神農亦都陳,或曰曲阜今山東曲阜縣。黃帝都涿鹿今順天府涿州,少昊都曲阜。顓頊都帝丘今山東濮州。帝嚳都亳今河南偃師縣。帝堯都平陽今山西平陽縣。虞舜都蒲阪今平陽蒲州。夏禹都安邑今平陽更縣。商湯都亳。周年豐鎬今陝西長安縣,是謂關中。周平王遷洛陽今河南洛陽縣。秦都咸陽今西安府咸陽縣。漢都洛陽,因婁敬說,西遷長安。東漢都洛陽。魏因漢祚,亦都洛陽。蜀漢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府。吳初居鎮江,都武昌今湖廣武昌府,後遷建業今南直應天府。西晉都洛陽。東晉都建業,元帝東渡,避愍帝諱,改名都建康。元魏初居雲中今大同府懷仁縣,後遷洛陽。北齊都鄴今河南彰德府。西魏都長安關中。後周都長安。隋都長安,煬帝以巡幸,徙都洛陽。唐都長安。梁都汴今河南開封府。後唐、石晉、漢、周、宋俱都汴。南宋都臨安今杭州府。元都大都今順天府。明都建康,永樂遷於北平,即元之大都也。
地名
萑苻音完蒲。鄭地。龍兌兌音奪。越地。連谷谷音斛。楚地。方與音防預,越地。番易音婆陽。楚地。曲逆逆音遇。漢邑。陳平封曲逆侯。庱亭庱音逞。吳興有庱亭。葰人葰數瓦切,縣在上黨。越巂巂音髓。郡府,在蜀地。閿鄉閿音文。縣名,在虢。盩厔音周質,在西安。水曲曰盩,山曲曰厔。鄜音孚。在陝西延安府。毋丘毋音貫。地在濟陽南。祋栩音兔戶,在馮翊。朐䏰音瞿門,本蟲名,巴郡多此蟲。因為邑名。在南陽,在沛國,二地音不同。蕭何封侯。緱氏緱音溝。山名、邑名,本義劍頭纏絲。牂牁音臧柯。郡名。允吾音鉛牙。谷名。在隴西。裴音肥,邑名。須句須音渠。地在魯東平。𠇣氏音權精,又宜音。縣名。令攴音零岐。縣名。郫音埤。一在晉,一在成都。不其其音箕。祝其其音基。敦煌音屯黃。郡名。冤句音冤勾。在曹州。今廢。臨朐朐音渠。縣名。在山東。令居令音連。邑名。慮𢈶音盧夷。縣名。䍐幵音罕牽。羌地。取慮音趨閭。縣名。在臨淮。黑尿音眉擬。禚音灼。齊地。句冥上聲。魯邑。枹罕音央謙。縣名。戩城戩音資。齊地。鄄城鄄音絹。衛地。射洪音石紅。縣名。崞音郭。縣名。先零零音連。沭陽沭音術。縣名。𢈶祈音思奇。地名。𡩣丘𡩣音勝。魯地。句繹音勾亦。邾地。盱眙音虛宜。縣名。都龐龐音龍。邑名。繁畤畤音止。邑名。澶淵澶音禪。今開州。槜李槜音醉。在嘉興。郎曋曋音枕。犍為犍音干。蜀郡名。穰
音糜。叴猶音仇由。邑名。毋掇音無拙。縣屬益州。泊羅泊音博。縣名。虹縣虹音降。苴芊音斜米。徙音斯。邑名。岢嵐音可婪。州名。近太原。庴縣庴縣音疾。縣名。在清河。祊音崩。鄭地。澠池澠音免。縣在河南。袲音侈,上聲。宋地。趡音翠,上聲。魯地。夫童童音中。儋州儋音丹。酅屍圭切。邑在齊東。蔇其寄切。寧母音寧某。魯地。鄠杜音戶古。漢陂令縣,屬鳳翔。郪丘郪音西。齊地。虛朾音區汀。宋地。䜱䜪䜪音求。地名。僰邛僰音匐。地名。在犍為。鄬於軌切。關地。狸脤音剎蜃。邿音詩。魯地。皋由去聲。鄭地。橐皋皋,章夜切。在淮南。涪音浮。州名。在重慶府。葉縣叶音涉。瀧水瀧音商。縣名。朱提音殊時。邑名。承陽承音蒸。余汗汗音干。番禾番音盤。櫟陽櫟音約。邑名。平輿輿音玉。郯城音談。縣名。沙羡羨音盤。櫟陽櫟音約。邑名。平輿輿音玉。郯城音談。縣名。沙羡羨音夷。蓮勺蓮音輦。邑名。不羹音郎。邑名。堵陽堵音者。邑名。澠淄音承脂。縣名。沁音倩。山西沁州。新淦淦音干。縣名。隆慮音林閭。邑名。霅川霅音靸。湖州。陽夏夏音賈。睢州睢音雖。會稽會音貴。邑名。
山水異名
崑崙一名昆岑。君山一名媧宮。武當一名嶺。普陀一名梅岑。青城一名天谷。大復一名胎簪。衡山一名芝岡。齊雲一名白岳。東海一名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