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克己復禮:克制自己包括私慾和情感,使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克,克制。復,歸返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一旦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會歸向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目:指實踐的具體條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事:從事,實行斯語矣!』
譯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符合禮的要求,就是仁。一旦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會歸向仁。實行仁德全在於自己,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的條目。』孔子說:『凡是不符合禮的就不看,凡是不符合禮的就不聽,凡是不符合禮的就不說,凡是不符合禮的就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敏,但一定要按照您的話去做。』問怎樣理解『克己復禮為仁』?
答『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從仁與禮相互關係的角度,對於『仁』的內涵的一個重要界定。克己復禮包括兩個方面:克己是個人修養的工夫,復禮是這種修養的標準和要達到的目標。克己,包括克制自己的私慾,也包括克制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復禮,就是要踐行禮,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克己是前提,復禮是目的。人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必須遵守這個群體共同的行為規範或準則,這就是『禮』。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加強修養,不斷地克服自己不符合禮的要求的私慾,過分衝動的情感,才能復歸於禮,認真地踐行禮。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要求人們把對於自己的約束和克制,體現在日常言行的一切方面。
這裡還要特別注意,禮的具體內容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我們今天講克己復禮,不是要恢復古代的禮,而是要遵守當代社會的道德規範。
問【論語】中,孔子多次講仁,其基本要點有哪些?
答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這種『愛』是在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體現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孔子抓住『仁』這個核心,提出了一整套關於道德教化和社會規範的思想。其要點是:
一、『仁』的基礎是『直』。『人之生也直』【論語·雍也】,就是說真情實感、質樸坦率是人的秉性,他贊成『剛毅木訥』的實在人,反對『巧言令色』的虛偽人。
二、『仁』的內涵是『愛人』。具體地說,就是要『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能行『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五者於天下。
三、『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就是說『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悌』是最真實的感情,因而是『仁』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四、『仁』的延伸拓展是『愛民』。『孝之放,愛天下之民』【郭店楚簡】,就是說要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推廣到愛天下的民眾,即『泛愛眾』【論語·學而】。堯舜那樣掌握最高權力的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是更高境界的聖德。
五、『為仁』的基本途徑是『忠恕』之道。其基本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更高的標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具體方法是『能近取譬』【論語·雍也】,從切近處做起,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
六、『仁』的關鍵是自己去做。『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就是說『仁』就在自己身邊,只要真心去做,從身邊的具體事情一點一滴去做,就能做到。
七、『仁』的規範是『禮』。『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就是說人如果失去仁愛之心,還怎麼去運用禮呢?這裡強調『仁』是『禮』的根本。『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就是仁。這裡又強調『禮』是『仁』的規範。『仁』既然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中的一種行為,那就必須有統一的社會規範、社會制度、社會秩序加以約束。一個君子,要在學禮、明禮的基礎上,克制自己非禮的欲望,自覺地遵守禮。
八、『仁』的目的是『和』。『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就是說『禮』要體現『仁』的精神,通過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達到人世間的和諧。
問孔子提出的仁愛之道為什麼能夠持久、廣泛、深入地傳承和弘揚?
答因為仁愛之道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它主張以『孝』為出發點,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摯的情感;主張把『親親』之情延伸擴展到『泛愛眾』,激活了人心中最閃光、最寶貴的良知;主張推己及人,『能近取譬』,從自身做起,去實踐『仁』的精神,既切合實際,又可以通過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張以『禮』作為『仁』的規範,實現人際之間的和諧,使『仁』的推行有了社會認同的準則,既符合社會治理的規律,也符合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