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敬畏:畏天命,畏大人大人:指身居高位的人、父母、长辈、老师,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狎音xiá侠:不尊重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孔子说:“君子对三件事心存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大人,轻侮圣人的话。”问“君子三畏”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君子三畏”告诉我们,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人的内心中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崇敬和神圣的情感,这种神圣性,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类信仰的本质要素和合理内核。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古人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也就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精神依托,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失去敬畏心的人,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目空一切、无法无天,变得浮躁、庸俗、贪得无厌、为所欲为。
人,为什么要“畏天命”?孔子所说的天命,指人力不可支配的领域。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就是强调人应该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人力所达不到的领域,因而要心存敬畏。当今之世,科学已相当发达,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远非古人所可想象。然而,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已知的领域,远不及未知的领域。人的生存、发展,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每个个体,都不能摆脱那未知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控制。天地运行,气候变化,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地震海啸、疫病流行、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雾霾等等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存。对此,我们不可不心存敬畏。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认识自然,把握规律的过程中,增强利用自然和抵御灾害的能力。如果“不知天命而不畏”,依旧坚持以征服自然为目标,必然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人,为什么要“畏大人”?大人,泛指比自己位高、年长,阅历和经验丰富,道德学问好的人。人类文明是前后相继,代代相传的。年轻一代只有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前进。具体到每个人,如果离开了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领导的指导和提携,是不可能顺利成长的。因而对他们不可不心存敬畏。
人,为什么要“畏圣人之言”?圣人,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是人们崇敬和学习的楷模。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义旨深远,是人生的明灯,是智慧的结晶,是人们言行的准则。因而对圣人之言不可不心存敬畏。
今天我们讲敬畏,还要强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人生,敬畏道德,敬畏法律。在现实社会中,为什么有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滥施淫威、胡作非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了对法律的敬畏;为什么有些人深深陷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泥潭,或者去拼命追逐那些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丑恶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了对道德的敬畏。一个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从而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