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9 00:04
<一>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語錄、論學書信的簡集,爲明陽學派的啟蒙典籍,流傳甚廣。『傳習』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
王陽明 ( 1472~1528 ) ,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餘姚 ( 今浙江 ) 人,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11歲前在祖父王倫養育下成長,後隨父王華到北京,一度熱心騎射、研習兵法。18歲時在回餘姚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 ( 1422~1491 ) ,婁諒向他介紹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啟發。21歲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於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 ( 1506 ) 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專權,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被劉瑾廷杖,不久貶爲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三年他的思想發生了大的轉變,背離朱熹的向外窮理的格物窮理之說,認爲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並在當地創立龍岡書院。劉瑾伏誅後,他被召回內地,歷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文選清吏司員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職,後升任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島督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奉命鎮壓贛南農民起義。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討伐寧王宸濠在南京發生的叛亂,事遂,奉敕兼巡撫江西。明世宗繼位後,他被任命爲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後因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和排擠,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 ( 1527年 ) 一直過著退隱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鎮壓廣西農民起義,後興辦南寧書院,建立思田學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請求回鄉養病,翌年初卒於歸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認爲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心或意識;他還認爲,離開人天賦的良知,就無所謂萬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依據,所謂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精神、意識等是第一性的,萬物則是意識派生的。
在認識論上,王陽明宣揚『致良知』與『知行合一』說,認爲人的認識就是對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達到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了對一切真理的認識。
他還宣揚『知行合一』說,但這種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而爲一,以知爲行,認爲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哲學思想糾正了程朱理學的煩瑣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陽明學派,流行達 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個性解放的因素,則爲近代康有爲、梁啓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葉傳到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日本思想界頗有影響。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傳習錄】、【大學問】等。其中【傳習錄】最爲典型。
<三>
【傳習錄】全書分爲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們整理編輯。後又於陽明先生身後,幾次匯整增補,成爲今日所流傳的【傳習錄】。
正德七年 ( 1512 ) 王陽明的弟子徐愛開始陸續記錄先生論學的談話,並編纂成本,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將徐愛所錄殘稿及陸澄與他新記錄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 ( 今江西贛縣 ) 刊行,亦名爲【傳習錄】。嘉靖三年 ( 1524 ) ,南大吉增入王陽明論學書信若干篇,仍以【傳習錄】爲名,在越 ( 今浙江餘姚境內 ) 出版。嘉靖三十三年,王陽明的弟子錢德洪就陳九川等所錄【遺言錄】加以刪減,與他及王畿所錄,一同編爲【傳習錄】,在寧國 ( 今安徽省境內 ) 出版。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將黃直所錄的部分編入【傳習續錄】中,在蘄州 ( 今湖北省境內 ) 刻。
隆慶六年 ( 1572 ) ,謝廷傑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書】,以薛侃所編【傳習錄】爲上卷,以【傳習續錄】爲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編【朱子晚年定論】,便成爲【王文成公全書】本中的【傳習錄】。其版本有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書】四部叢刊本。日本東京昭和五十年松雲書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葉紹鈞的校注本等。
<四>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先生闡發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關於心學,他講道:『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傳習錄】 ( 上 ) 中記載,他和弟子們到南鎮地方游山,一個弟子指著山中的花樹問:『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說,當未看花時,心不起作用,也就沒有花,當看花時,花才顯現出來,以此論證事物的存在依賴於人的意識。
王陽明的心學特點表現在他的良知說,他認爲人心的靈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萬物就是從靈明中產生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這種所謂良知,是一種主觀意識,是善惡、是非的標準,良知是超善惡的,是絕對至善的。他在【傳習錄】 ( 上 ) 中說:『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爲一者也。』 書中還說:『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 【傳習錄】下 ) 又說:『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 【傳習錄】上 ) 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只爲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 ( 【傳習錄】中 ) 又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 ( 【傳習錄】下 )
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不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而是把知與行合二爲一,以知爲行,認爲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他這種『知行合一』說其實質是消行歸知,以知爲行,把知與行在主觀內心裡合一。換句話說,他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識,行是內心世界的道德修養。
<五>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學名昭昭,儘管王陽明的心學的基本做向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在朱學衰頹之際,倡導心學,深入研究知識關係,並把儒家的內聖之道發展到了極致,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啟迪是深廣的。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表作,不但影響了中國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譽海外,在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都被作爲精神的範本。可見此書的價值和魅力。
編者
1997年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