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5 23:17
諸葛亮的【隆中對】,稱孫吳集團『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魯肅版的【隆中對】,則更認爲他們可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事實上,以孫權爲首的江東集團也是三國鼎立中不可或缺的一足。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呢?
上一集我們講到,諸葛亮在隆中爲劉備制定了一個戰略規劃,那就是接管荊州,占領益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先三分後一統。而在七年前,魯肅也爲孫權制定了一個戰略規劃,那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由三分而兩立,和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再求一統。江東,顯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我們也必須弄清楚盤踞在那裡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利益集團?
對此,諸葛亮在他的【隆中對》裡有一個準確的描述和判斷:『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江東,大約就是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長江以南一帶地區。因爲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偏北斜流,古人便把這一段兩岸分別稱爲江東、江西,而把現在的湖南稱爲江南。所謂『江東集團』,則是一個歷經兩代三世建立起來的地方割據政權。它的創始人是孫堅,奠基者是孫策,真正的領袖是孫權。
孫堅,【三國志】說他是孫武之後,恐怕靠不住;但【吳書】說他們家族世代仕吳,則大約是真。孫堅從小就膽識過人。十七歲時,他和父親乘船去錢塘,路上遇見海盜搶劫,在岸上分贓,舟船都不敢前進。孫堅說,這等毛賊可以打他一下,就操刀上岸,指指畫畫,好像在指揮人馬。強盜以爲官兵來了,一鬨而散。孫堅窮追不捨,抓住其中一個,斬其首而還。於是孫堅名聲大振,被官府任命爲代理縣尉(副縣級公安局長),後來又升到副縣長(縣丞)。
不過,孫堅真正讓天下人刮目相看,還是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前面說過,其時關東義士雖然建立了以袁紹爲首的聯軍,但真正憂國憂民而且出兵作戰的,只有代理奮武將軍的曹操和身爲長沙太守的孫堅。曹操是被董卓打敗了的,孫堅卻是威風凜凜,鬥志昂揚。誰要想擋住他的步伐,拖他的後腿,他就滅了誰。他在荊州殺了荊州刺史王睿,罪名是『無所知』;在南陽又殺了南陽太守張咨,罪名是『不作爲』。於是『郡中震慄,無求不獲』,孫堅也就狂飆突進,一路凱歌,終於在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一帶大破卓軍,殺了董卓的都督華雄(不是關羽殺的)。
這時發生了兩個小插曲。一是袁術聽信讒言,不給孫堅運送軍糧。孫堅便夜馳百里去見袁術,對袁術說,我孫堅和董卓前世無冤,後世無仇,之所以要不顧一切來討伐他,就是爲了上替國家滅賊,下替將軍報仇(袁術一家被董卓殺害),將軍爲什麼還要猜忌孫堅?袁術不好意思,馬上就調集了軍糧。第二件事就是董卓見孫堅驍勇,派人求和許親。孫堅說,董卓罪大惡極,死有餘辜。孫某若不能將其夷滅三族,拎著他的腦袋四海示眾,死不瞑目,還說什麼和親!於是孫堅一鼓作氣,進軍距離洛陽只有九十里的大谷,嚇得董卓挾持皇帝、百官和百姓,燒了洛陽就往西安跑。據野史記載,孫堅進入洛陽後,在宮中井內獲得了漢代的傳國玉璽。這枚玉璽後來被袁術奪走,成爲他稱帝的依據之一。孫堅,當之無愧地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亂世英雄』。
可惜英雄也有英雄病,那就是驕傲。因爲輕敵,孫堅在與劉表部將黃祖的戰鬥中,單槍匹馬陷於敵陣被shè殺,終年三十七歲。繼承其事業的,是他的長子,十八歲的孫策。
孫策字伯符,英武一如其父,而且一表人才,不折不扣地是一個少年英雄,當地人都叫他『孫帥哥』呼爲孫郎。吳郡太守許貢上書朝廷的時候,也說他很像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所以人稱『小霸王,也就是『小項羽』的意思。
其實在我看來,孫策比項羽更可愛。【三國志·孫策傳】說他人長得漂亮,也愛漂亮美姿顏,好說笑好笑語,性格開朗性闊達,能接受不同意見聽受,還『善於用人』,因此,『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爲致死』。這些都是項羽沒有的優點。我們知道,項羽是不會用人的。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之道時就講過一句話:『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孫策這邊卻是人材濟濟。雖然程普、黃蓋是孫堅的老人,周瑜、張昭卻是孫策的隊伍、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聰明好學,博覽群書,還寫得一手好字。【三國志·張昭傳】說,孫策創業之初,便任命他爲長史秘書長、撫軍中郎將秩比二千石,位次將軍。政務軍事,全部交給張昭處理。張昭總理全域,名氣又比較大,所以北方士大夫來信,總把功勞都歸於張昭。張昭就不安了,不知道怎麼辦。告訴孫策吧,好像炫耀自己;不說吧,又好像有二心。孫策知道以後,卻非常高興。他講了一個故事,就是當年齊桓公對管仲事之如父,稱爲『仲父』即叔父。國家大事,也都交給管仲。臣下有事來請示,桓公就說你去告訴仲父。再問,又說你去告訴仲父。旁邊就有人說,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當國君也太容易了吧!桓公說,當國君的有勞有逸。勞在求賢,逸在得人。沒有仲父的時候,我很難;有了仲父,我這個國君當得就容易了。因此孫策笑著說,正因爲桓公『一則仲父,二則仲父』,他才成就了霸業。現在,子布就是治國的大賢人呀!我能用他,這難道不就是我的功勞和名聲嗎?
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氣,而且聰明。要知道,做臣下的,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或者說,最怕的就是被認爲功高蓋主。事實上,歷史上懷疑部下、嫉賢妒能的領導人不在少數,比如袁紹就是。這樣的人,如果碰上比他更差勁的,也許還能得逞一時。如果碰上曹操和孫策這樣的,那就只有失敗了。孫策能夠在短短幾年內打下一大片江山,不能不歸結於他的這種大氣和聰明。
孫策的大氣和聰明使他英氣逼人,充滿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比如劉繇的部將太史慈。有一次孫策和太史慈狹路相逢,兩個人短兵相接,搏鬥中孫策搶到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搶到了孫策的頭盔,最後不分勝負。後來,在另一次戰鬥中,太史慈被俘。孫策親自爲他鬆綁,拉著他的手說,我要是被你俘虜了,會怎麼樣?太史慈說,那可說不清!孫策大笑,說以後還是我們共濟大事吧!便拜太史慈爲折衝中郎將,還讓他回去安撫招募劉繇舊部。當時旁邊的人都說,太史慈這回肯定一去不復返了,孫策卻充滿信心地說,子義太史慈字不跟我,還能跟誰子義舍我,當復與誰。果然,六十天後,太史慈如期歸來,從此成爲孫策手下一員驍勇的戰將,就連曹操也想得到他。曹操曾經給太史慈寄去一個包裹,裡面只裝了一味中藥——當歸。但太史慈終其一生,都在孫氏兄弟部下,這不能不歸結於孫策的人格魅力。
太史慈和孫策的這個故事,記載在【三國志·太史慈傳】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也有描寫,但孫策的話『子義舍我,當復與誰』被改成了『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意思就差多了。實際上,【三國志】那句話,表現的是孫策的自信;而自信,則恰恰是英雄人物的魅力所在。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況孫策還能以誠相待!
孫策對人比項羽好,他的軍紀也比項羽好,不像項羽,所到之處,不是燒宮殿,坑降卒,就是屠城池、殺無辜。【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說,開始的時候,人們對他還不了解,一聽說『小霸王』來了,都魂飛魄散。及至孫軍一到,『軍士奉令,不敢虜掠,雞犬菜茹,一無所犯』,大家便都擁護,紛紛前來勞軍。這在那個亂世,實屬難得。
不過更難得的,是孫策講政治。有兩件事情可以證明這一點。第一,袁術稱帝時,拉攏過孫策,被孫策斷然拒絕。我們知道,孫堅這股力量,原本是屬於袁術系統的。孫堅攻擊劉表,就是受袁術派遣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孫堅陣亡後,孫策投奔和依靠的也是袁術。所以,論關係,孫策是袁術的部下;論輩分,袁術是孫策的父執。何況袁術也很欣賞孫策,曾經說過『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的話,比曹操夸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早了十五年。然而,當袁術公然『大逆不道』時,孫策便『大義滅親』,立即宣布與『袁伯伯』斷絕關係。當然,孫策對袁術也有怨氣袁術多次對他封官許願,又多次出爾反爾。他反對袁術稱帝,也未必就是忠於漢室。但他並不稀里糊塗跟著袁術跑,就說明他有政治頭腦。
第二件事情,就是當曹操『奉天子以令大臣』時,孫策打了同樣的主意。曹操何袁紹在官渡作戰,孫策便調兵遣將『陰欲襲許,迎漢帝』,只是因爲自己被刺客謀殺而未遂。據說當時郭嘉曾料到了這一點。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驕傲輕敵,沒有戒備,因此『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只要派出刺客,一個人就能搞掂,因此他『必死於匹夫之手』。果然,孫策未及過江,就被刺受傷身亡。這事並非野史所傳。而是見於【三國志·郭嘉傳】正文。但孫策不早不晚,恰好死在官渡之戰那節骨眼上,就未免太巧了。所以裴松之在作注的時候,就說郭嘉『誠爲明於見事』,但他再神機妙算,也『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所以曹操躲過這一劫,實屬運氣此蓋事之偶合,並非當真是郭嘉料事如神。
當然,這事學術界有不同說法。比如呂思勉先生就認爲【三國志】關於孫策要偷襲許縣的記載是『痴話』,因爲江東離許縣比河北遠得多,孫策能不能到達都是問題,哪裡還能劫持皇帝?因此他認爲【江表傳】的說法更可靠——孫策北上是去打陳登的。這事我們就不討論了。要說的是,如果孫策當真是去劫持皇帝而且得手,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還真不知道會是誰,歷史也可能要改寫。至少,孫策就不再是『小霸王』,而是『大霸王』了,因爲他在政治上確實比項羽強。
不過孫策也有和項羽同樣的毛病,那就是意氣用事,喜歡殺人,而且說殺就殺。比如嚴輿,是嚴白虎的弟弟,而且是代表嚴白虎來講和的,孫策也答應了。但是,會談的時候卻把他殺了。據【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注引【吳錄】,當時孫策突然拔出刀來砍斷坐席。嚴輿身子動了一下,孫策說,聽說足下有輕功,能坐著跳起來,所以開個玩笑。嚴輿說,我看見刀子就這樣見刃乃然,孫策就拿起手戟仍過去,把嚴輿殺了。
如果說,孫策殺嚴輿還多少有些道理,比方說是爲了威懾敵人嚴輿死後,其黨羽喪膽敗亡;那麼,他殺高岱,就完全是爲了面子。據【吳錄】說,當時高岱隱居在餘姚,孫策請他出來討論【左傳】,自己也做了充分的準備。這時有人就在中間倒閒話了。這個人對孫策說,高岱瞧不起將軍,認爲將軍只有武功,沒有文化。將軍和他討論學術問題,他肯定懶得答理,說自己不知道。又對高岱說,孫策最忌恨別人超過自己。他要問你爲什麼,你最好說不知道。如果和他爭論,那就危險了。高岱信以爲真,就照著做,結果孫策果然認爲高岱輕視自己,就把高岱關了起來。這時很多人出來爲高岱求情。孫策登樓一看,黑壓壓一片數里中填滿,更加忌恨高岱惡其收眾心,便把他殺了。另外,孫策殺于吉,也是因爲其追隨者太多,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傷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實在要慶幸孫策沒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否則,他殺的人恐怕比曹操還多。
事實上,喜歡殺人和死要面子,是孫策的致命傷,他就是死在這兩個毛病上的。孫策的死,【三國志·孫策傳】的記載是『爲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而【江表傳】和【吳歷】的說法則更有戲據性。前面說過,當時吳郡太守許貢上書朝廷,曾說過『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的話。其實後面許貢還有說法,就是建議朝廷把孫策找到京都嚴加約束,免得他在外面作亂。孫策看過許貢的表文,就把許貢殺了。許貢的僕人和門客爲了替許貢報仇,便去刺殺孫策。本來,這次刺客只是傷了孫策的面部,完全可以治好醫言可治,但必須靜養百日當好自將護,百日勿動。然而孫策卻去照鏡子。照完,便對著旁邊的人說,我的臉變成這副樣子,還能再建功立業嗎(面如此,商可復建功立事乎)?便推開案幾,大吼一聲,結果創口破裂,流血不止,當夜身亡,時年二十六歲。這可真是『死要面子』的典型了。
這樣看來,孫策還真是個『小項羽』,但比項羽優點多。陳邇冬先生他的【閒話三分】一書中說,孫策對其母,不失爲孝子;對其妻,不失爲佳偶;對其弟,不失爲好兄長。這是有道理的。【三國志·吳夫人】裴松之注引【會稽典略】說,有一次,也是因爲面子問題,孫策要殺一個名叫魏騰的人,大家都沒有辦法營救。孫策的母親就站在水井旁邊說,你要再這麼亂殺提意見的人,我就跳進井裡去,免得看見你自取滅亡。孫策大驚,就放了魏騰。這可以算是孝子。據【三國志·周瑜傳】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孫策爲自己和周瑜分別迎娶了江東美女大橋和小橋。當時孫策和周瑜都只有二十四歲,又都是成功人士,所以孫策對周瑜說,橋公這兩個女兒雖然顛沛流離,但能夠有我們兩個人做老公,也還是很開心的事。這可以算是佳偶。最後一點,孫堅陣亡時,孫策十八歲,孫權十一歲,另外兩個弟弟年紀更小。孫策把老母幼弟托給朋友,把孫權帶在身邊,讓他耳濡目染學校軍事政治,臨終前又把權利交給他,更爲他留下一片基業、許多良臣。這可以算是好兄長。但陳先生也說,讓老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不能算是好兒子;讓橋大姑娘年紀輕輕就守寡,不能算是好丈夫。這位短命的孫帥哥,恐怕只能算是好兄長。
陳先生的話十分幽默,但我以爲還可以補充一點:對江東集團,孫策不失爲好領導。理由也有兩條:第一,他的基礎打得好;第二,他的接班人選得對。我們知道,孫堅南征北戰,主要是打出了威望;孫策南征北戰,卻打出了地盤。江東六郡基本上是孫策平定的,所以陳壽說『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可以說,孫策十八歲領兵,至二十六歲身亡,短短七八年間就做了人家半輩子甚至一輩子的事,實在好生了得!這份基業,他自然不會輕易於人。【三國志·孫翊】裴松之注引【典略】說,當時,張昭等人都以爲孫策會把權利交給老三孫儼,也就是孫翊,因爲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但是孫策卻選擇了孫權。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對的。在三國時代的巨頭中,孫權的壽命是最長的,七十一歲次則曹操,六十六歲;再次劉備,五十八歲;在三國時代的三個政權中,孫吳的國祚也是最長的,五十一年次則曹魏,四十六年;再次劉蜀,四十二年。東吳的相對穩定,與孫策選對了接班人大有關係。
那麼,孫策爲什麼要選擇孫權呢?
答案就在孫策的遺言那裡。【三國志·孫策傳】說,臨終前,孫策先找來張昭等人,對他們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然後再把孫權叫過來,把印綬給他戴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就十分明白。也就是說,孫策心裡很清楚,靠武力打江山,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而且這個使命已經基本上完成。以江東集團的政治資源和軍事力量,其『天下』暫時就只能這麼大。下一步,只能是『保江東』而『觀成敗』。這樣一來,作爲自己的接班人,需要的就不是軍事才能,而是政治才能,不是英勇善戰,而是老成謀國了。因此,他沒有選擇性格作風和自己相似的孫翊,而是選擇了和自己不同的孫權。我們知道,帝制時代的接班人,常常是以所謂『深肖朕躬』爲條件的。孫策偏偏選擇『不肖』不像,這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這也再次證明,孫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頭腦的。
但這也就給江東集團今後的政治路線定了一個調子,那就是要以所謂『守成』爲『基本國策』,在守成的前提下圖謀進取。這個決策無疑是正確的。當時官渡之戰猶酣,曹操袁紹雌雄未決,各路諸侯心懷鬼胎虎視眈眈。荊州有劉表,益州有劉璋,漢中有張魯,關中有馬騰,確實是中原方亂天下未定。這個時候,已有一定規模的江東集團作爲後起之秀,既然一時半會還沒有那麼大一隻『胃』把他們都『消化』了,那就只能『保江東』而『觀成敗』,即先鞏固成果,同時等待時機,窺測方向,以求一逞。
不過,守,也有各種守法。抱殘守缺是一種,以攻爲守也是一種。事實上,在孫權時代,江東集團內部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代表著兩條不同的路線。以張昭爲代表,是主張保守的,這可以算是『鴿派』。以周瑜、魯肅爲代表,是主張進攻的,這可以算是『鷹派』。孫權是在兩派之間搞平衡,但骨子裡是『鷹派』。因此,當甘寧提出要討伐黃祖時,孫權當場就表了態。孫權舉起酒杯說,興霸,這件事就像這杯酒,就託付給你了!
事實上,孫氏兄弟一直都在討伐黃祖。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孫策和孫權都出過兵,這一回是第三次出擊。這固然因爲他們和黃祖有殺父之仇,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集團的利益所使然。劉備和劉表無言無仇,不也在打這塊地方的主意嗎?其實,垂涎荊州的又豈止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曹操同樣也是虎視眈眈。當初,郭嘉爲曹操所做的設計也是要儘快拿下荊州。荊州,成了一群虎狼眼中的羊。
那麼,荊州的情況又如何?
請看下集: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