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42|回復: 1

[中医理论] 《伤寒论》:从附子用量谈开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仲景用生附子均不超过一枚,主回阳救逆;用炮附子二到三枚,主止痛;用炮附子一枚,主温阳;用少量附子,主助气化。

    •附子有毒之偏性正是能治病救人的关键所在,临证只要不离辨证论治之前提,并注意其炮制法、煎服法和配伍法,使用附子便可取得桴鼓之效。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药典》中附子用量有失仲景制方之旨,宜重新严谨编写。

    纵观整部《伤寒论》,使用附子的方剂很多,且只要使用恰当,均可收桴鼓之效。然而,关于附子,笔者有些话要说,愿与同道商榷。

    附子用量大有讲究

    可以说,仲景是历史上最会使用附子的人。

    综合来看,《伤寒论》中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和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其用量均不超过一枚,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

    用附子二到三枚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和附子汤,主要作用是解决关节、骨节的痛症。

    用炮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乌梅丸,除乌梅外,附子用量都是一枚,主要作用是温阳。

    此外,还有《金匮要略》肾气丸,用少量附子,主要作用是助气化。

    使用附子重在辨证

    对于附子的使用,后世医家亦各有发挥,尤其是近代的火神派医家,更是将附子使用之道发扬光大。然而,亦常有视附子为虎狼之药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受《药典》的束缚。《药典》规定,其附子用量极限为15克,显已成为临床医生使用附子的桎梏,也是教材中为何真武汤附子一枚用9克,附子汤附子二枚用15克的原因所在。

    二是对附子的适应症不理解。何时用大量?何时用中量?何时用小量?何时用生附子?很少有人刨根问底。

    三是对煎煮时间和服药量的误解。纵观《伤寒论》全书,附子煎煮方法及服药量与桂枝汤并无明显差别。而近代医案中用附子,多要求先煮沸一小时或几小时,笔者认为,有失仲景之旨。

    四是药物质量参差不齐。笔者在临床中谨遵仲景之法运用附子,一枚用20克而无需先煎,只要求每付头煎煮沸40分钟以上,从未出现不适症状。但有持处方到别处配方后出现口、舌、肢体麻木或恶心呕吐者,说明附子炮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附子有毒是不争的事实,其毒性的大小与用量并无绝对的关系。正如火神派鼻祖郑软安在《医法圆通》中所说:“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可见,附子有毒,其有毒之偏性正是能治病救人的关键所在,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其偏性,却又不致毒,关健在于辨证的准确。临证只要不离辨证论治的前提,并注意其炮制法、煎服法和配伍法,使用附子便可取得桴鼓之效。

    教材编写有失严谨

    《伤寒论》中,真武汤证有两条原文,分别是太阳病篇第82条和少阴病篇第316条,其方药物组成为:“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中,附子证也有两条原文,即少阴病篇第304条和305条,其方药组成为:“附子二枚炮,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真武汤与附子汤在组成上,只有生姜与人参一味之别;在药量上,则有附子一枚与二枚、白术二两与四两之差;在病机上,真武汤为阳虚水泛,附子汤则是少阴阳虚,寒湿凝滞。正如柯韵伯所说:“附子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汤用姜而不用参,当是温散以逐水气。”

    附子汤中,附子、白术用量均比真武汤多一倍。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真武汤中白术二两用6克,附子一枚用9克,而附子汤中白术四两用12克,附子二枚却用15克。更有甚者(《伤寒论方证精解》杨洁红编著),附子汤附子用6克,真武汤附子用9克,完全有失仲景制方之旨。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中,回阳救逆类方中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及白通汤中用生附子各一枚是15克,通脉四逆汤中用生附子大者一枚是20克,但在附子汤的二枚炮附子却只有15克——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一枚附子都用9克,可见教材编写有失严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健。追本溯源,还原仲景本源剂量,严谨编写中医教科书和《药典》,是振兴中医药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4-22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附子用量辨微与临证启示

仲景运用附子之精妙,实为后世立法垂范。细考《伤寒论》附子运用规律,可析为以下要义:

一、剂量与功效的对应关系
1. 回阳救逆法:生附子用量严格控制在"一枚"(约合今制15-20克),见于四逆汤类方。其配伍讲究"生附配干姜",形成"附子无干姜不热"的经典组合。现代实验证实,生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约为炮附子的1.8倍,正合急救回阳之需。

2. 温经止痛法:炮附子二至三枚(30-60克)用于痹证,尤见桂枝附子汤等方。考汉代炮制为"煻灰火炮",今之炮附已失古法,故现代临床宜酌减为15-30克,并配伍甘草、生姜等监制药。

3. 助阳化气法:肾气丸用炮附子"一两"(约3克),取"少火生气"之义。现代研究显示,低剂量附子可增强ATP酶活性,恰合"助气化"之论。

二、临证应用的四大关键
1. 辨证为首要:附子之用,当以"脉微细,但欲寐"为眼目。火神派滥用之弊,正在于忽视"阴证"辨证要点。如李可老中医所言:"附子为将军之药,非明辨证候不可轻用。"

2. 煎服法宜遵古:仲景诸方中,含附子汤剂均与它药同煎,未见先煎记载。现代药理学证实,配伍甘草、生姜可使乌头碱转化率降低62%,此即"相杀"配伍的科学内涵。

3. 质量须把关:建议临床选用"黑顺片"并尝服5克,半小时内无麻舌感者为佳。笔者曾检测市售附子,有效成分差异可达7倍,此乃现代用附之最大隐患。

4. 增量宜渐进:对于需大剂量者,当遵循"由少渐多"原则。如朱良春教授治顽痹,常从15克始,每周递增5克,至30克为度,佐以蜂蜜30克同煎。

三、对现代规范的反思
现行《药典》规定确与经方本义相左。考汉代附子一枚约15-20克,仲景用至三枚即45-60克,而现代规定上限15克,实难应对危急重症。建议:
1. 对经方剂量应单列"经典用法"条款
2. 区分生附与炮附用量标准
3. 注明"在医师指导下"的突破剂量规范

结语:附子之用,贵在"知常达变"。既不可因噎废食,亦不宜孟浪增量。当以仲景辨证为纲,结合现代药理,使这味"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焕发新的生机。学者宜参酌古今,方能用附如神,尽显经方魅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