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3|回复: 4

[中医理论] 中医之和

[复制链接]
朱光 发表于 2019-5-1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大量临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中医学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以儒家道家所倡导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主线,以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演绎归纳等为认知方法,以阴阳、五行等作为人体生命过程或现象的说理工具,以纠偏救弊作为调理或治疗理念,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是一个人体认知经验哲学思维化的产物。其中,“和”的观点与方法体现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等的全过程,特色鲜明。兹把“和”在中医学的应用作一梳理、概述。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理想状态

国语》言:“声音相保曰和”,可见其本义是“声音相应”,如“唱和”“曲高和寡”等(读hè)。之后,其义被逐步深化并提升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也常引申为人际关系之和、国家政事之和,如和谐、和顺、温和、平和、和解、和畅(读hé)。《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明和是一个形声字。

在古代哲学中,“和”常以合和或中和的形式出现。合和所表达的含义即整体协调,意在阐发自然及社会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即《周易》所言之“太和”的境界。中和即儒家确立“用中致和”的宇宙万物的行为规范。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如《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也视“和”为宇宙万物化生的基本规律,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文子》)。其他如“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淮南子》),“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等,都把“和”作为自然界应遵循的最高法则。

由此可知,“和”是先哲的自然观,是万物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尽管其认知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条件的限制,但从整体、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在“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自然观无疑蕴含着一种大智慧。

和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与“和”相关的思想与理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甚至被作为一种标准或目标。《黄帝内经》即把“和”视为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如把身体健康的人称为“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通天》)或“平人”(《素问·调经论》);提出养生的重要法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健康的前提是“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至于调治,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阴盛而阳虚,先解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灵枢·终始》)。

张仲景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内经》“和”的思想,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和是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

基于《内经》和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后世中医学家逐渐完善了关于“和”的应用体系。金代成无己根据张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的机理,首度提出了和解少阳法。他在《伤寒明理论》中言:“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明代张景岳则对“和”的思想和方法有着独到而精确的认识,认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类经》),提出“凡气有不正者,皆赖调和”(《景岳全书》),并进一步拓宽了和法灵活应用的视野与范围,指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清代戴北山提出了在温疫治疗中用和法的观点,谓“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所谓寒热并用者,因时疫之热有它邪之寒,故用此法以和之也……所谓补泻合用者,因时邪之邪气实,人之正气虚,故用此法以和之。”程钟龄把“和法”作为“八法”之一,在《医学心悟》中分析道:“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以误人者。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他还强调和法的灵活运用,即“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 则温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痃疟, 皆从此推展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尽其和之法,将有增气助邪,而益其争,坚其病者,和云乎哉!”

和法的分类

根据历代医家运用“和”的思想指导不同的临床实践可以将和法分为三类:①狭义者单指和解少阳,如成无己之见;②广义者一般包括两个含义,即和解与调和,和解者针对邪在少阳的半表半里证,调和者针对脏腑、阴阳、气血、营卫、寒热、升降等相互间关系的各种紊乱,如肝脾失调、肝胃不和、心肾不交、营卫不和、气血逆乱、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如戴北山之论;③泛义者则指“和其不和者”,不和包括病变中的各种失和、失调、失衡状态,通过治疗以达复归平和的目的,如张景岳、程钟龄均持此观点。

和法的应用

在《伤寒论》中除了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外,还有另外所指:①祛邪的力度,即与峻猛相对而言的和缓,如《伤寒论》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252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213 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等。其中,桂枝汤与小承气汤较之麻黄汤、大承气汤,作用明显相对和缓。此如清代周学海所言:“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缓用也。”②用药的力度,即不可太过,以和为度,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即言用温药助阳化饮,而不能专事燥烈温补,法度宜“和之”。此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所论:“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补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可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

综上所述,“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反映了先贤对待世界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奉行的基本态度。在中医学中,“和”被作为一种健康状态、临证追求的目标与治疗法度,并引申成为一个治疗原则——和法及一个具体的治疗方法——和解(少阳)法。

根据正邪发病说,中医学的治法总体无非祛邪与扶正两类。笔者认为,“乱者宜和”,正邪相争所致的各种紊乱均宜通过补泻法而“和”之,即处理好紊乱双方的关系,把握好斗争与妥协的法度。在多数情况下,“和”主要用来表述治疗的目的或用药的力度。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观点虽有争议,但考虑到历史的因素与固化的认识,“和解少阳”的提法或可沿用,而泛化了的“和”法则无多少实际意义。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3-2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和"思想的哲学内涵与临床实践》

中医之和,实乃中华文明"中和之道"在医学领域的具象呈现。考《国语》"和实生物"之论,正与《内经》"阴阳和合"之说相表里。此"和"非简单调和,实为动态平衡的至高境界,其哲学根基可溯至先秦气论与《周易》的变易思想。

在生理层面,《素问》提出"阴平阳秘"乃健康之本,五脏六腑"相使不相失"的协同关系,恰如《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宇宙图景。病理机制上,张仲景创"失和致病"说,将六经传变归结为阴阳失和、升降失常。这种整体观超越了局部病灶认知,形成"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诊断范式。

治疗学中,"和法"位列八法之要。《伤寒论》113方中,和剂占38方,小柴胡汤之"和解枢机"尤具范式意义。徐灵胎言:"和之为义广矣,犹舜执两用中,而化裁出焉。"此中深意,正在于通过药物性味之偏,矫正人体气血之偏,最终达到"以平为期"的疗效标准。

当代中医发展,尤当珍视"和"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对抗医学盛行的今天,中医"致中和"的调节理念,为慢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然需警醒者,传统"和"思想须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方能在保持本真性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
苏井 发表于 2025-4-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和"思想的哲学内涵与临床实践价值》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和"思想,实为贯通天人、统摄形神的核心理念。这一思想植根于先秦哲学沃土,在《内经》时代完成其医学转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认知范式与实践准则。本文拟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两个维度,系统阐释"和"思想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建构与临床体现。

一、"和"的哲学本体论溯源
考"和"字源流,《说文》"相应也"的训释揭示其动态平衡本质。先秦诸子对"和"的哲学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儒家以"致中和"(《中庸》)确立人道准则,道家以"冲气为和"(《道德经》)阐明天道规律,阴阳家则以"阴阳和合"(《淮南子》)构建宇宙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国语·郑语》"和实生物"的命题,将"和"从经验描述升华为生成原理,这直接为《内经》"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生理观提供哲学依据。

二、中医理论中的"和"范式转换
《内经》创造性实现了三大转换:首先将哲学之"和"转化为"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生理标准;其次发展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原则;最终形成"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灵枢·本藏》)的整体观。这种转换使抽象哲学概念获得具体的医学表达,如"气血调和"描述生理,"调和营卫"指导治疗,"和于术数"规范养生。

三、临床实践中的"和"法体系
在诊疗层面,"和"思想具体化为三大法度:
1. 诊断法度:通过"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判断失衡所在,建立"以常衡变"的认知框架。
2. 治疗法度:发展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尤以张仲景"和法"为典范,其小柴胡汤组方体现"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和合智慧。
3. 调养法度: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本神》)维持稳态。

四、现代价值重估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使"和"思想凸显新价值:其整体观契合系统生物学思想,治未病理念与预防医学相通,个性化诊疗与精准医学遥相呼应。研究表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能是"和"效应的现代机制。

结语:
中医"和"思想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既含形上智慧又具实践效力。在医学多元发展的今天,深入开掘这一思想资源,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医学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然须注意,"和"并非静态平衡,而是动态调节的过程,此中深意,尤当细究。
昨天的泪 发表于 2025-4-8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医"和"思想的本体价值与实践智慧》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和"思想,绝非简单的调和概念,而是建立在气化宇宙论基础上的生命哲学。从本体论层面考察,《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命题,将"和"上升为生命存在的本质规定——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构成"生生之本",这种认识与《周易》"保合太和"的宇宙观一脉相承。在气一元论的哲学框架下,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通过"气"的中介达成同构对应,这正是"天人合一"命题的医学表达。

在认知方法论上,中医通过"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类比推理,并非简单的形象比拟,而是基于"同气相求"的物质运动规律。这种整体关联的认知方式,使"和"的状态判断具有鲜明的系统论特征——正如《伤寒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论述,揭示出生命体固有的自组织能力。

诊断治疗学中的"和"思想,体现在"以平为期"的辨证论治原则中。《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论断,表明治疗的本质是恢复机体自和功能。张仲景创立的"和法",绝非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实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复方的"和合"配伍,在分子层面呈现多靶点、网络化调控特点,这恰是"和"思想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印证。

养生实践中的"和"智慧,集中体现于"形与神俱"的整体调摄。《淮南子》"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的论述,构建了形体、精气、神志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内经》提出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法则,本质上是通过规律生活来维持人体节律与自然节律的同步共振。现代时间生物学证实,人体昼夜节律与天地阴阳消长存在基因层面的耦合关系,为传统"和于阴阳"理论提供了科学注脚。

当代中医发展面临的关键命题,是如何在保持"和"思想精髓的前提下实现理论创新。笔者认为,应当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和"简单等同于现代平衡理论,忽视其气化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是固守传统表述方式,缺乏与现代科学的对话能力。真正的中医现代化,需要建立传统思维范式与现代科学范式之间的"解释学循环",使"和"的思想在生命科学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4-1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之和:生命之道的哲学诠释与实践智慧

中医之和,非仅止于调和阴阳之术,实乃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这一思想体系以"和"为枢机,构建了独特的生命认知模式与医疗实践路径,其精微奥义值得深入阐发。

一、和之为道:中医理论的哲学根基
"和"概念在中医体系中呈现出三重哲学维度:其一为"太和",源于《周易》"保合太和"思想,体现生命整体动态平衡的至高境界;其二为"中和",取自儒家"执两用中"之道,表现为机体功能协调适度的理想状态;其三为"冲和",本于道家"冲气为和"之说,指生命能量流通畅达的运行机制。此三维度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哲学框架,《黄帝内经》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正是这一哲学的具体表达。

二、和之为术:中医诊疗的方法体系
在临床实践中,"和"思想衍生出系统的诊疗方法。诊断上,形成了"四诊合参"的综合判断体系,通过"司外揣内"把握内在失衡;治疗上,发展出"调和阴阳"的干预原则,具体表现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纠偏策略。尤具特色的是,中医将"和"的理念贯穿于药物配伍,创立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及"七情和合"的用药法度,使治疗手段本身即成为和谐的艺术。

三、和之为养:中医预防的实践智慧
在养生领域,中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调摄总则,发展出顺应四时的生活节律调节法、形神兼养的自我调适法、饮食有节的脾胃保养法等具体实践体系。《素问》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和"的追求从治疗层面扩展到生命全程的主动调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之和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为当代医学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兴起的今天,中医整体调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生命自组织能力的尊重,恰恰弥补了现代医学过度分化的局限。研究表明,中医调节整体功能状态的治疗策略,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中医之和思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命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治病之术,更是养生之道;不仅是医学体系,更是文化传承。在当代医疗实践中深入开掘这一思想资源,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