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5 t' K+ Y& [5 w0 m% G 五、『漢皋古韻』的客家箏1 U$ w+ n5 G5 ?; E; ~; ]
客家箏:即廣東漢樂箏曲,是廣東優秀傳統音樂之一。廣東漢樂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它是在晉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後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隨着中原一帶人民多次南遷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相結合後,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地人稱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東部地區包括梅縣、惠陽、韶關等部分地區流行,此外在贛南、閩西南、潮汕、台灣以及國外有華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1 j+ d1 ]& X# \7 Y X' a1 i( I 20世紀20年代,汕頭報社的錢熱儲先生提議將『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得到大家的認可,於是,外江弦、儒家樂等稱謂也相應易名為『漢調』或『漢樂』。漢調有鑼鼓吹、和弦索、中軍班這樣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 f* I7 G) _) r: s1 k/ X9 z) N" [ 傳統的客家箏的形制,長度約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較大,桐木製成。上裝16根弦,弦軸裝置在與碼子平行的面板左側,弦質為金屬(鋼弦或銅弦),演奏時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即首調561235612356i235)三個八度音域,多用G調或F調,D調或C調很少使用。" V- i; ]# j1 k. a, c% G, f2 B
客家箏和潮州箏長期在一個地區共處,自然會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它們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箏的形制也一樣。至於不同之處,例如,客家箏用的是工尺譜,潮州箏用的是二四譜;演奏時,客家箏多用中指,潮州箏則相對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於後者,使箏聲餘音繚繞。在風格上,客家箏悠揚深長,古樸典雅,潮洲箏則流麗柔美。
) n7 z N1 h2 j( t: \8 L9 y! i 廣東漢樂的古箏演奏有久遠的歷史,它是以【漢皋舊譜】(即漢調音樂)為主要依據,受當地風格及方言影響而形成了文靜含蓄的風格。客家箏曲是由客家音樂中『絲弦音樂』的合奏形式(由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組合的小合奏),經過歷代客家箏人的豐富、充實、發展、提煉而逐漸形成的獨奏曲。
7 y$ d& q3 B9 L6 S- j4 U" o* E0 Z 客家箏曲目繁多,有『大調』、『串調』之分。大調嚴格為六十八板,這是和河南的板頭曲一致的,其餘為串調。0 a; [0 e2 P- l2 [
客家箏曲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調板無定數,具有戲曲音樂的特點。為了便於樂曲調性的掌握、技法的運用以及樂曲內容的發揮,又將樂曲分類為『軟套』、『硬套』和『反線』。傳統的手抄工尺譜及印行本,大多記旋律骨幹音的『調骨』,奏時由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和對客家音樂的修養而編配指法和『變奏』、『加花』。
. A" ]' ?! F [' {# t' _9 K: H 六、『武林逸韻』的杭州箏(即浙江箏)
3 I4 i: |5 {& L0 }. J! Z7 }6 V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 s: F2 h6 |% ?# K7 I 傳統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561235612356123;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製成的甲片,現在則有所改變,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後岳山改為S型,弦數增至為21根(音域擴展成四個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質地由絲弦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製成。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鑑、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t, M6 ^- D" H' D0 n& ~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6 ` n9 V1 }% j- C, O, n% N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係。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 O& H% j* z' A$ n* d6 L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着密切的聯繫,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在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比較多地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2 Z( @0 P1 e! G' R
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範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這一手法。0 O2 _/ z7 @. Z" F4 D: ?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複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繫。
e5 t m0 B7 |& h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 w- l9 M3 g! D2 }+ f* \! K! L 七、閩南地區的福建箏" g& K0 n- v& b$ t' O; C
福建箏:流行於閩南語系和客家語系的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上杭縣、永定縣等閩西南諸縣份,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長期流行着。
# X- U9 k2 V+ r9 B8 h) r/ d @ 歷史上,中原人士幾次大規模的南遷(西元四、五世紀),帶去了豐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後的閩西南地區逐年繁華起來。中原古箏音樂也就隨着中原人士的南遷,而傳播到閩西南一帶。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中原人士入閩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帶兵入閩,後稱閩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離臨安來閩,這些都和傳播中原文化藝術有密切關係。另外,北方藝人,尤其是中原藝人來閩賣藝者歷朝不斷,這就極大地促進了閩文化(包括音樂)的發展。
. a! v* o- R' p3 M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閩西南各縣盛行着一種民間器樂合奏,詔安縣稱為『古樂合奏』,雲霄縣稱為『合樂』,東山縣稱為『和樂』,閩西各地多稱為『漢樂串』。這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點是,以古箏做為主奏樂器,領頭定拍,尤其在詔安和雲霄兩縣最為講究。3 m( y7 v$ f+ K2 I: u" Y, Z* @
清朝至民國初年,在詔安、雲霄、漳浦、東山一帶古樂演奏極為盛行。詔安城內有八街,街街都有古樂館社,其影響最大的是『四也』樂館和張永固先生組織的『留香』樂館。樂館以樂會友,夜臨樂聲四起,熱鬧非常。張永固先生自操古箏,還配有弦、竹弦、洞簫、小三弦、雙清等樂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們不奏潮樂,只崇古樂,有時還加入曲笛隨唱崑腔助樂。雲霄縣和漳浦縣『會樂』活動也非常領繁。民國年間至五十年代初期,雲霄全縣大多數鄉社都有古樂組織和活動,但古箏在鄉社的『合樂』中已不多見了。唯城內的『振德劇社』的古樂合奏,有陳友章先生主奏古箏,古樸淡雅,還保留着濃郁的傳統韻味。
/ i/ ~2 v6 e0 r( A; J 福建『古樂合奏』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閩箏史,『古樂合奏』以古箏為主奏的演奏形式,相似於河南板頭的『中州古樂』和『弦索雅樂』,可以說,閩南箏和河南箏、山東箏、客家箏、潮州箏,武林箏是同源分流,都可能是出始於古老的秦箏。7 u% @, E6 Q% u- V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