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太湖大學堂。今年9月29日,國學大師南懷瑾在這裡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享年95歲。
七都鎮黨委書記查旭東與南懷瑾相識10年,說起南懷瑾,他最大的感觸是,『這是位非常慈祥的老人,也是位風趣幽默健談的學者。』 2000年,時年83歲的南懷瑾來到太湖之濱,開始在七都廟港創建太湖大學堂。2006年,太湖大學堂建成,占地280畝。2006年7月,89歲的南老在大學堂首次開講。此後,南懷瑾一直定居於此,『6年來南懷瑾先生50次公開授課,還親自給小學生們開出書單』。 中國文化的『太廟』 南懷瑾,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他曾在重慶得見虛雲老和尚、在四川閉關三年。可以說,他對這兩個地方,都非常有感情。但老先生為何最終選擇了吳江七都?查旭東認為,這可能跟七都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關係。 七都位於長三角的中間地帶。這裡,既是南北文明交匯的地方,同時也是歷史上儒家文化比較興盛的地方。因此,南懷瑾視這裡為尋找和挖掘傳統文化比較合適的場所。而且,廟港兩字也是吸引南懷瑾的重要原因。南懷瑾曾和查旭東開玩笑說,七都有個廟港,太湖的廟港也可以簡稱『太廟』。 南懷瑾的一生,經歷過很多波折,但他最終選擇了太湖邊,效法孔子,習儒授課。『與其說很多大道理,不如實實在在做些事情,讓大家看得到。』這是南懷瑾創建太湖大學堂初衷。他的目標,就是要濃縮東西精華,傳承國學文化。 人格教育文化重建 『認識南懷瑾老先生已有多年,自大學堂創建後,他一直孜孜以求,誨人不倦,抱着一種搶救文化遺產的態度』。查旭東說,南懷瑾一直認為時間不夠用,經常叮囑弟子、學生抓緊時間。『他覺得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太多,自己要竭盡所能,留下多少是多少。他還常說,現在大家非常重視物慾的東西,忽略了文化的傳承。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是走不遠的,更難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2008年5月18日,南懷瑾創辦的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啟動招生,標誌着南懷瑾主張的『人格教育,文化重建』開始進入蘇州基礎段的學校教育。他希望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培養孩子從小讀書的習慣,特別是讀一些好的傳統典籍,哪怕現在一知半解,也可以先把內容記下來。因為這些書里都是寶貝,在將來的某一天,孩子自然會豁然開朗。 同時,南懷瑾也不斷藉助自己的閱歷,把諸子百家的學說通俗化,並濃縮成人們能夠傳承和借鑑的東西。無論是看他的書、聽他的課,都能在愉悅輕鬆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老先生一直認為,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而母親的管教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品質。因此,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母親,是女性。』查旭東告訴記者,今年『三八』婦女節期間,95歲的南懷瑾特地在大學堂,給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女同胞上了一堂有關『女性的修養』的課。 與七都的緣分 南懷瑾深居簡出,不常見客,飲食起居異於常人。一般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居。而他則長期養成了日落而作,日出而居的習慣。 南懷瑾對於七都的傳統文化十分看重。在這個濱湖小鎮,他一待6年,感受着這裡的歷史淵源、風土人情。他極為關心在七都的發展中傳統文化所能發揮的作用,他特別希望這樣一個有着優秀傳統文化的地方,能自覺地意識到這些寶貴資源的重要,並能於傳承中與時俱進地發展、發揚。 因此,他親自為太湖浦江源國家水利風景區題寫景區名,希望這個景區的建設能承載七都的傳統文化開啟新篇章。對七都鎮的『七都孝賢』評選,老太廟文化廣場建設等一系列作為,他也都給予積極的鼓勵與身體力行的支持。 今年9月4日,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生活的七都鎮老太廟文化廣場奠基,太湖大學堂共襄盛舉,捐資350萬元,其中的100萬元,更是南老的個人稿費。 黃亮 來源:新民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