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勝南報導
南懷瑾先生最後六年,在這裡開堂講學、閉關靜修;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南先生親定的。這處位於太湖之濱的大學堂,將被列爲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體保護,南先生的 30萬冊藏書,也有可能逐步登記造冊,爲世人所用。這是日前召開的『太湖七都・浦江源文化旅遊節』上傳出的消息。 相關連結 追憶南懷瑾先生 查旭東說,自己與南先生有過一些交往,南先生是個慈祥的老人,是一個風度翩翩的長者;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非常健談的人。南先生對自己的爲人處事都有很多教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以出世的態度來做入世的事情。之所以說是出世,因爲先生做事不求回報,所以,態度是超然的;而他親建學堂講學、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創辦實驗學校,就是入世,給世間做個榜樣,希望通過這個點,把理念推廣到全社會。先生還親自給學生開書單,告訴他們要去讀哪些書。 今年6月份,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南先生與30位學生面對面對談。語重心長地說,教育教育首先是立人,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的問題。 而且,他在弘揚國學的同時,對西方文化採取的也是融合的態度,實驗學校的小學生們要研讀中西經典,以做到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所以,先生雖然辭世,但是留下的是讓世人受益匪淺的精神和理念。 大學堂:氣氛莊嚴肅穆 南懷瑾先生今年中秋前夕辭世於太湖大學堂。這座南先生在晚年親手創建的學堂,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南懷瑾先生,1918年生,浙江樂清人,一生旅居、寓居多地,2000年,確定在太湖之濱建立太湖大學堂,南懷瑾先生親自選址;2006年,太湖大學堂正式建成;2008年,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創辦,南先生『人格教育、文化重建』的理念正式付諸於基礎教育。 南懷瑾先生的太湖大學堂位於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廟港。日前,記者一行有幸獲准進入太湖大學堂內部參觀。大學堂整體都是灰瓦白牆,遵循江南一帶的建築風格,不過,建築體量都很大,樓與樓之間以曲折的迴廊連接。大學堂的氣氛整體莊嚴肅穆,記者一行下午時分在校內行走時,幾乎看不到人,倒是看到了在廊檐下自由走動的母雞。在教學樓的門外,幾個彩色的風車迎風轉動。因爲吳江國際實驗學校的200名學生還在正常上課,所以我們不能隨意走動,免得干擾了正常教學。經會客廳、穿廊檐到餐廳,我們便離開了。對於南先生曾經生活起居的一號樓,我們只能隔著玻璃遠遠注目。 廟港:南先生最後居住的地方 很多人在不同場合,都曾問起南先生爲什麼選擇在廟港小鎮建堂講學,南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反而戲說『太湖之邊的廟港,簡稱就是太廟,在這裡開堂講學,不是正好嘛』。據說,1998年11月,先生第一次來到這裡,站在太湖邊上,看到這裡遠山近水、氣勢開闊,湖邊一條大堤綠草成蔭,先生說,『將來到這裡來讀書修行,一定很好。 』 2000年,南先生親自到太湖邊上選址,準備建立大學堂,實現自己『濃縮東西精華,傳播國學文化』的心願。大學堂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先生一手親定,2006年太湖大學堂正式落成,占地282畝,低調莊嚴。 2006年7月1日到7日,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開講,內容是禪修與生命科學。 七都鎮黨委書記查旭東說,南老師83歲決定蓋學堂講學,說明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2006年以後南老師定居於此,6年來公開授課50餘次,受教者無數。同時,南先生堅持修行,每天晚上都有一到兩小時的授課時間,範圍是周圍的一些學生,就此,七都成爲薪火相傳之地。 臨終:南先生最後的生活狀況 查旭東說,他在今年7月份南懷瑾先生閉關之前與南老見過一面,當時先生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錯,後來就閉關了。後因爲感冒引發炎症,身體不適,9月14日,南先生離開大學堂,到上海中山醫院診治,9月19日回到太湖大學堂入定,最後在9月29日下午3點26分安詳辭世。查旭東說,在老先生入定的10天時間裡,跟外界沒有語言上的溝通,但仍與學生有精神上的交流。最後,請了兩岸三地的醫療專家進行會診,認定老先生辭世。 查旭東回憶說,南老先生生前一直說,什麼叫幸福,走的時候不要給人找麻煩,不要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太湖大學堂進行網上新聞發布,提倡大家通過網絡進行追思和悼念,這是老先生的遺願,也是他家屬和學生的意願。 至於南老先生的安葬,查旭東說,也是秉持上述三個原則,遵從老先生的遺願、尊從子女的意願,遵從重學生的願望。七都當然希望他能夠留下來,畢竟,這是他在晚年的時候選中的一個歸屬地,但最終是以什麼樣的形式留下來,目前還沒有定論。 保護:設立文物保護區 七都鎮承載了南懷瑾先生的很多教育理念,所以,查旭東說,他們正在跟大學堂商量,爲了弘揚南懷瑾老師的精神,把大學堂作爲一個國學的基地。 10月17日,他們已向蘇州市政府打了報告,將太湖大學堂作爲一個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體保護。 除了建築本身、對南先生生前的一些收藏品也要進行嚴格的保護。南先生一生輾轉多地,他的30萬冊藏書一直都在身邊,其中有很多善本孤本,2006年,南先生將這些藏書都帶到了太湖大學堂,基本都保存在南先生生前工作生活的一號樓。這30萬冊藏書就是文化寶藏,要原封不動地把它保留下來。 查旭東說,很多人關心,這30萬冊藏書能否更好地利用起來,其實,老先生到廟港定居之後,助理一直在編號造冊,對這些藏書進行整理工作,更多的書都是上架的形式保存的,保存條件從溫度、濕度上講都是科學的。文保單位正式設立之後,有關方面將與大學堂協商,以一定的形式,進行整理和利用,也許,以後可能通過轉化成電子版等形式與廣大讀者見面,但這畢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接下來會不會建立南懷瑾先生紀念館、紀念堂,七都方面都將與大學堂方面協商再定。 七都:繼續弘揚傳統文化 太湖大學堂坐落於此,對七都鎮的影響非常深,甚至對小鎮未來的走向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去年,太湖大學堂沿岸一帶被確立爲浦江源水利風景區,這是爲了在太湖邊上保留一塊原汁原味的土地,避免過度的商業開發,南懷瑾先生親自題寫了景區名。今年9月4日,廟港鎮的老太廟文化廣場舉行奠基典禮,南懷瑾先生覺得這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事。老太廟建設接受的第一筆捐贈是南懷瑾先生捐贈的18畝土地,此外,老先生還捐了350萬元,其中100萬是他自己的稿費,他說, 『這是讀書人心血換來的乾淨錢。』在老太廟設計規範階段,台灣知名建築師登琨艷先生受南老師指派,對老太廟進行了義務的方案設計。 七都是一處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吳文化、太湖文化的傳統。 查旭東說,各地都在打造文化旅遊,七都的定位和內涵是 『精緻小鎮,從容七都』,其實還有四個字,是與國學文化相結合,叫 『佛心道骨』,講的是一種淡定從容的狀態。此外,他們也想在大學堂周邊進行一些產業化,將南老師推崇的儒釋道的理念與現代的養生理念相結合,傳承先生的文化理念,把這裡打造成七都的文化名片。旅遊節開幕式上,同時啟動了 『太湖七都』 APP應用,這是國內首個政體官方APP應用。 七都有23公里的太湖岸線,與東、西山、三山島隔太湖相望,七都還是太湖蟹的重要產地,未來,這裡都將進行生態化保護,並輔以配套化的服務。查旭東說,希望有人能在這裡放慢腳步,靜靜地體味生活、思考問題,改變一下浮躁功利的生活方式,這可能對於南懷瑾先生也是一種遙遠的精神上的呼應。 來源:新聞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