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清史纂修新進展:項目初稿已經完成近70%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0-2-10 10:16|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462| 評論: 0|來自: 人民政協報

摘要: 項目初稿已經完成近70%;4億字【清代詩文集』唷煩靄媯規模超【四庫全書】;【李鴻章全集】、【康有為全集】相繼出版   聚焦清史纂修新進展   1月25日,【清代詩文集』唷煩靄孀談會在京召開。【清代詩文集 ...
項目初稿已經完成近70%;4億字【清代詩文集』唷煩靄媯規模超【四庫全書】;【李鴻章全集】、【康有為全集】相繼出版
  聚焦清史纂修新進展
  1月25日,【清代詩文集』唷煩靄孀談會在京召開。【清代詩文集匯編】整理、出版是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開展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獻整理項目,也是迄今內容最為豐富、涵括最為全面、卷帙最為浩繁的斷代詩文總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獻意義。該項目是從現存4萬餘種清代詩集、文集中遴選史料文獻價值較高、藝術性較強、版本較精善的4000餘種影印出版,篇幅約4億字。規模超過了收書3800種的【四庫全書】,這也意味着清史纂修工作又取得了新進展。
  記者從座談會上了解到,作為國家重要文化學術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於2002年8月啟動。新修【清史】由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五部分組成,共計92卷,總字數超過3000萬字,規模近四倍於【清史稿】。目前,纂修工作已進入初稿審改階段。新【清史】與舊【清史稿】有何不同,修史過程中有何歷史新發現?記者採訪了參與清史纂修工程的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全國政協委員王曉秋。
  清史纂修工作取得新進展,項目初稿已經完成近70%
  談到清史編纂啟動以來的工作,王曉秋用『三項工程,四個階段』概括。
  編纂清史,為什麼要叫『工程』?王曉秋說,這是因為清史編纂不僅是編寫一部書,而是牽涉很多方面,涵蓋檔案、文獻、圖片和網絡等多方面工作。所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把工程分為三個方面:主體工程、基礎工程和輔助工程。
  主體工程主要指新【清史】的編纂,預計字數在3000萬到3500萬之間,目錄有96卷,包括5個部分:通紀,清代通史;典志,有清一代各種典章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表,比如軍機大臣表、大學士表等;傳,大約3000多人,按照一定標準反覆推敲;圖錄,包括清代地圖、圖畫圖片、照片等。
  基礎與輔助工程包括文獻、檔案的整理、編譯及出版等,主要是為主體工程服務,為之提供豐富的第一手史料及國內外清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提高清史纂修質量。王曉秋介紹,剛剛面世不久的【清代詩文集』唷氛理、出版是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開展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獻整理項目,也是迄今內容最為豐富、涵蓋最為全面、卷帙最為浩繁的斷代詩文總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獻意義。【清代詩文集』唷肪選清代政治、經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有相當影響和具有較高史料文獻價值的清人詩文集4000餘種,內含詩文500多萬首,規模超過了收書3800種的【四庫全書】,所收書籍大部分是首次公開出版,有些抄本、稿本世間僅存,彌足珍貴。同時,所收圖書體裁多樣,內容豐實,從各方面展現和反映了近300年的清朝歷史。檔案文獻資料對於修史意義重大,做好清史纂修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檔案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利用工作。幾年來,清史編委會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已整理各種文集、詩集、日記、筆記、譜牒等約8億字,其中包括2800萬字的【李鴻章全集】、1400萬字的【梁啓超全集】、850萬字的【康有為全集】、100冊的【清代稿抄本】、95冊的【清代縉紳錄集成】等。這些努力既為清史纂修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搶救和保存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此外,基礎工程還包括翻譯外國關於清朝的檔案,以及外國學者關於清朝的研究著作,要挑選其中重要的成果進行編譯。
  如此繁多的工作,王曉秋介紹,主要採取項目承包的方式,把『工程』分解成很多項目,每個項目有項目主持人,把責任落實下去。每個項目主持人都要求是該研究領域最有權威的學者專家。
  從2002年清史編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王曉秋說,工作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討論編纂清史的體例,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開了十幾場討論會,聽取了幾百位學者的意見。二是立項。2004年到2005年,為100多個項目物色主持人。三是撰寫史稿、評估。從2004年至今,經過5年的項目研究和撰寫,【清史】編纂工作取得初步成果,項目初稿目前已完成約70%。第四,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史稿進入最終審改、合成階段。審改工作擬採取主審專家負責制,分三審三個階段,從政治觀點、學術內容、整體結構、文字風格等方面對初稿進行審改,力求提高質量,做到觀點正確、篇幅合理、體例文風相對統一。
  與舊的【清史稿】有哪些不同?
  談到與舊的【清史稿】的不同,王曉秋告訴記者,民國初年修纂的【清史稿】,由於當時清朝檔案尚未公開利用,而且是清朝遺老站在反對革命的立場上修纂的,問題很多,錯誤、失實和遺漏也很多。新的【清史】在體例上,經過一年多的討論,最終編纂清史採取了一個既繼承修史傳統,繼承歷代史書特色,又有創新發展的新的綜合體體例。王曉秋舉例說,在典志編纂中,新的【清史】增加了以往史書沒有的內容,比如環境志、實業志、西學志等。而圖錄部分,也是過去的史書所沒有的,這次不僅收錄了清代地圖、圖畫等,因為晚清已經有了照片,所以還有照片的內容。
  7年多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組織了大量學術研討和科研攻關,開展對重大學術問題、重要學術觀點、重點人物、重大事件的研究。如組織召開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就滿族興起、康乾盛世、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光緒死因等疑難和有爭議問題進行研討,聽取和吸收各方面意見。經數易其稿,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形成【清史編纂手冊】和【關於清史纂修中重大學術問題表述的意見】,為編纂工作提供了較為科學嚴謹的規範。
  是使用文言文還是使用白話文?王曉秋說,這也曾有過討論。因為如果採用文言文,不僅不利於將來年青一代閱讀,而且目前能使用文言文寫作的學者也很少了,而如果使用白話文,又難免嗦。所以最後決定採用最精煉的白話文,既要求通俗也要求精煉。
  編纂清史意義很大,但難度也大
  編纂清史意義很大,但難度也大。王曉秋說,有包括港澳台學者在內的上千學者參與清史編纂工程,不僅清史學者全部參加,而撰寫天文志等內容,還要約請自然科學史的專家學者。但參與工程的學者都是兼職修史,不像清代修明史,專門有一幫人花費了90年的時間修史。而正因為如此,保證整部史稿體例文風相對統一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王曉秋說,清史編纂最初計劃在2012年年底完工,但現在看起來時間相當緊張,因為最重要的是要保證編纂質量。在王曉秋看來,清史編纂不僅是要對清朝文化、歷史的一個梳理、保存,忠實於歷史,客觀、科學、紮實地反映清朝歷史面目,更是要為今後清史研究打下基礎,提供更好的條件。
  杜軍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