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黨報刊學者文吁以1949爲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分界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9-11-20 15:33|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2361|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準確地說是關於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期,是確定中國近代史學科對象的重要問題。換言之,究竟是以1919年作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還是以1949年作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 ...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準確地說是關於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期,是確定中國近代史學科對象的重要問題。換言之,究竟是以1919年作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還是以1949年作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數十年來,這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一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對於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沒有明確區分,也就是說沒有形成有關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概念。那時候的學者基本上認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是同一個含義。這種狀況明顯地說明了那時候中國近代史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
  新中國成立以後,胡繩1954年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學者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1957年,【歷史研究】編輯部匯集了3年來學者們的討論文章予以出版。這次討論,對於中國近代史學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習唯物史觀、認識近代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等問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這次討論的主題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所謂中國近代史,胡繩的文章非常明確地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這一主張在這次討論中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此後,學術界往往把自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的歷史稱作中國現代史,而把1919年上溯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這段歷史稱作中國近代史。換句話說,是把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稱作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稱作中國現代史。
  當時學術界雖然有這樣的認識,但也有許多學者明確表達過不同意見。范文瀾、劉大年、榮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學者提出按照社會性質來劃分歷史時期。根據這種觀點,1840―1949年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應該包含1840―1949年的整個時期。范文瀾是這一主張的最初提出者。他於1947年在華北新華書店出版的【中國近代史】上編第一分冊前言和目錄,把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都劃作近代中國的歷史時期。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無論是教學、研究或者撰著中國近代歷史,都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爲界的。這是那時的時代條件使然。

  二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又一次出現了關於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堅持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界線的學者,主要以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爲根據。他們爲了突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性,堅持主張中國近代史結束於1919年。但是,這種主張忽視了以社會性質作爲區別歷史分期標誌的意見,忽視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無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都是民主革命的性質,都是反帝反封建,區別只是領導力量的不同、革命前途的不同。因此,主張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1840―1949年爲中國近代史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賡續20世紀50年代的主張,再次明確宣布以1840―1949年的中國歷史作爲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對象。李侃、陳旭麓、胡繩、張海鵬等先後發表文章,闡述了對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期的認識,並逐步形成共識。
  人們可以看到,1998年以前出版的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通史類性質的學術著作、教科書以及通俗讀物,幾乎都以1919年五四運動爲下限;有關中國現代史的出版物,幾乎都以1919年爲上限。1999年以來,已經有數種中國近代史著作採用了1840―1949年的分期方式。它們是:張海鵬主編的【中國近代史】,1999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這是爲中國警察寫的一本簡明中國近代史;遼寧大學董守義等編著的【中國近代史教程】上下冊,200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山東大學王文泉、劉天路主編的【中國近代史】,200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張海鵬主編的【中國近代通史】10卷本,2007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這裡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點教材,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由該書編寫組集體編寫,首席專家是沙健孫、馬敏、張建國、龔書鐸、李捷。該書開篇的第一句就是:『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其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的近代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的現代史。』這句話非常重要,它標誌著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期已經寫進了大學教材,成爲學術界的共識。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在分期問題上還會有不同看法,但應該不會成爲主流認識了。

  三

  目前,雖然近代史學界已基本上統一了對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期的認識,但是在近代史學界內外也還存在一些不同認識。比如,2008年4月光明日報發表的【三字經】修訂版前言,堅持1919年是中國現代史開始的傳統說法。不久前報載,一本大陸學者編撰的【中國近代史】在台灣出版。報導中引用該書作者的話說:『關於中國近代史,兩岸在許多問題上認識並不一致。如在最基本的歷史分期上,台灣學界把從1840年到1949年的歷史作爲近代史,而大陸近代史一般斷限在1919年,1919年至1949年爲現代史。』大陸學者編撰的【中國近代史】在台灣出版,當然是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中值得關注的好事。但是,報導中關於海峽兩岸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分期(或稱斷限)的說法則是完全錯誤的,既不符合台灣學術界的現實,也不符合大陸學術界的現實。從台灣學術界來說,不可能把1949年作爲近代史的下限。這是常識,不需要多加解釋。從大陸學術界來說,把近代史斷限1919年,基本上是1998年以前的事,1998年以後一般不作這樣的斷限。也許該書的作者還是堅持以1919年作爲中國近代史的斷限。
  總結一句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近代以來中國人受侵略、受欺侮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標誌著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這就是說,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結束、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標誌著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開始,標誌著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終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開端。因此,應該將1949年作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有人主張,中國現代史從1919年開始,一直延續下來。這種主張不僅模糊了社會性質的不同,也掩蓋了1949年這個時間的極端重要性。還有人主張,中國現代史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這種主張貌似重視辛亥革命,卻忽視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爲重大的歷史意義。
  明確中國近代史包括了1840―1949年的中國歷史,是時代前進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是中國近代史學者運用唯物史觀觀察全部近代中國歷史所得出的正確結論,是中國近代史學科成熟的表現。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科取得的重要成就,值得充分肯定。希望這個認識能夠爲學術界的朋友們所接受。(作者爲中國史學會會長 張海鵬)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