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李默然第一次拍電影,也就是這部【甲午風雲】,讓李默然一炮走紅。在片中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風骨鮮明生動地呈現於銀幕,並永遠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成爲中國銀幕上別具一格的『硬漢』標本。
『鄧世昌是我撿來的。』最初進入【甲午風雲】劇組,李默然完全是服從組織安排,他連演什麼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車。到了長影,李默然看到兩個人:一個是【甲午風雲】的林導演,另一個是著名攝影師王起民。王起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導演大喊道:『你還找什麼鄧世昌啊,這不就是嘛!』開始導演有意讓李默然演李鴻章,最後改爲鄧世昌,這令李默然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麼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問導演,導演回答得也很經典:『臉上沒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風雲】一拍就是兩年時間。在當時條件下,關於鄧世昌的資料,無論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傳說中的均很少,第一次拍電影的李默然一點都不緊張:『我完全被這個人物的感情和行爲震懾了。』 李默然說,他塑造的『鄧大人』形象之所以獲得廣大觀眾的認可,不是因爲他的表演有什麼獨特的功力、有什麼了不起的創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爲民族氣節在鄧世昌身上有集中表現,跟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吻合,這些打動了觀眾。 人物特寫:我是一個戲劇人 賣菸捲之餘戲園蹭戲 李默然的童年是在白色恐怖中度過的,生活中除了家災還有國難。10歲的時候李默然才踏進學校大門,然而生活所迫,14歲的李默然不得不輟學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他賣過菸捲、打過小工、當過郵差。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李默然也有意外收穫。賣菸捲之餘他常去戲園子裡蹭戲看,耳濡目染,每一個戲種,每一出、每一場都熟記在心,【狸貓換太子】、【鐵公雞】、【水滸】、【三國】、【五家坡】等至今記憶猶新,爲他以後的藝術生涯打下根基。 也就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1947年10月,李默然抱著好玩的心理去報考哈爾濱東北文協文工團,沒想到考中了。李默然回憶起當時的心態,『我沒什麼目的,你要我我就留下,你不要我我走人,沒有太多的想法。』就這樣參加了革命,回過頭來,檢驗其藝術歷程,在從藝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李默然激動了好長時間。 因念別字苦讀六年 進文工團不久,李默然就遇到一件令他十分尷尬的事:每天早上文工團員們輪流讀報紙,這一天輪到李默然,他正讀著,突然聽到有的同志在笑,原來他把『效率』讀成了『效帥』。 戰友們的哄堂大笑給年輕的李默然帶來不小的打擊,也令他深受震動。李默然一頭扎進了圖書館,從1947年到1953年,整整六年時間,李默然不間斷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他讀書讀得很雜,文學的、戲劇理論的,全都看。用熟記的台詞對小說中的生字,對於只上過4年小學的李默然來說竟成了認字的捷徑。 一個廣告悟到一個道理 記得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作爲老藝術家的李默然曾率先爲國內一家知名企業做了一次胃藥的商品廣告,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一片譁然。 李默然本以爲爲貨真價實的商品做廣告不應該受到責難,何況他做廣告只是想爲戲劇家協會的戲劇節拉贊助,他自己只得了一個價值700元的隨身聽,沒想到觀眾反應如此強烈,『在廣大觀眾心目當中形成了一個形象,這個形象他們不願意破壞,這個廣告傷了他們的心,我就悟到了一個道理:我什麼權利都有,就是沒有權利傷害廣大觀眾。我就從那下定決心,今後廣告一次不談。』 心系情牽話劇 從藝逾60年,李默然共演出話劇60多部。『我是一個戲劇人。我經常跟大家講,我在電影上是一個業餘演員,我說的是真話,不是謙虛,當然我在話劇上也不是什麼專家,這兩者比較起來,我的精力更多在話劇舞台上。』 1995年攜一台激情如火的小劇場話劇【夕照】參加全國小劇場話劇調演,並獲最高獎『終生榮譽獎』後,李默然宣布『封箱』,正式告別了話劇舞台,但這些年他依然心系情牽著話劇。『話劇特質之一是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群眾,反映現實生活相對比較敏捷、迅速,這是這個外來劇種能夠在神州大地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中國話劇的幾個發展高潮也證明了這點,如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話劇佳作迭出,影響甚至超過了影視。』李默然說,中國話劇百年征途艱辛,有三點尤爲重要的經驗值得繼承:與民族同心、與時代同步和與觀眾共同創作。 來源:齊魯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