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更將諸葛亮推上九霄 諸葛亮能登上神壇,實得力於【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老先生蓄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個時代華夏民眾的心理訴求,這得從十分複雜的歷史大背景說起。 羅貫中生活於南宋王朝統治下,當時,為了使南宋這一被蒙古鐵騎所逼而流亡的政權具有合法地位,文化人從歷史上找到了依據,即通過『化妝』三國時期蜀漢割據政權來證明,福建南宋小朝廷仍然是正統政權;既然是正統政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來作為旗幟,文化人寧可篡改歷史!正是這一背景下,各種【三國評話】版本陸續出現,並最終發展為歷史宏著【三國演義】。它有幾個顯著特點: 其一,【三國演義】反說歷史,它以蜀漢割據政權為正統,將曹魏說成篡漢的奸賊;無視曹操統一國家的大業,而極力歌頌諸葛亮、魯肅兩個【隆中對】,以及造成國家在即將統一時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動。這不是緣於歷史而緣於現實。當時,中原民眾渴望一個『正統政權』並企圖以此為根據展開反攻,最終趕走蒙古鐵騎,一統河山。各種【三國評話】版本的得以出現,江南民眾的百聽不厭,都是為難以宣洩出來的萬千思緒尋找寄託。 其二,諸葛亮成為民眾呼喚的人物。當時,蒙古人摧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襲,腐敗的南宋小朝庭已沒有德高望重、一呼百諾的領袖人物,小皇帝只是個傀儡,左丞相文天祥原沒有軍事才幹,且被俘身死;右丞相陳宜中在人品才具上可稱道的並不多,他曾因與黃鏞等上書攻擊奸臣丁大全獲得六君子美譽,然登入仕途之後,又因依附奸臣賈似道而聲名狼藉。當元朝大將伯顏迫近臨安,他出面講和未果時,不能擔負道義責任的此公,竟置國家危亡不顧而逃回家鄉。在南宋流亡政府滅亡前夕,身擔宰輔重任的陳宜中,又一次放棄責任,逃往越南南部的占城。這就是當時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勢。在節節失敗之中,中原廣大民眾呼喚着,呼喚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英雄偉人,希望他能頂天立地地站出來改變歷史!去哪裡尋找這樣的人物?現實中既然沒有,那就只能從夢幻中尋求,既然已經選中了蜀漢政權做旗幟,諸葛亮當然成了民眾心目中唯一的人選。 在【三國演義】中,神化拔高諸葛亮有幾個手法。一是移花接木,即將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妙事嫁接在諸葛亮身上,如草船借箭,原是孫權夜晚乘船窺視曹軍水寨時的被動應急,卻演義成了諸葛亮的主動立功;黃蓋放火燒曹營戰船的建議,也移到諸葛亮的功勞簿上。二是無中生有,如劉備三顧後,就將軍事指揮權全盤移交等。三是捕風捉影,如赤壁之戰前,東吳原有統一與分裂兩種意見的爭論,所以演繹出舌戰群儒。四是褒貶參照,如反長沙一節,借貶低魏延以褒讚諸葛亮識人之明,以魯肅之愚陪襯諸葛亮聰明機智等。五是裝神弄鬼。為把諸葛亮之智推向絕頂,遂虛構出八陣圖、瀘水祭鬼、禳天乞壽等,不可思議。 諸葛亮因為一本小說而遨遊九霄併吞噬民眾的靈魂,怕是羅貫中老先生始料不及的。 ○摘編自【參考文叢】 2008年第10期 文 胡覺照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