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于丹:读书不是一种信念和要求,只是生活方式 (4)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11-9 22:33| 發佈者: 裡人| 查看: 1841| 評論: 0|來自: 解放日报

摘要: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    今天早晨,我和朋友一起去阳明山拜会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我一直觉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在20世纪有一个成功的中国人的样本,就是 ...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 


  今天早晨,我和朋友一起去阳明山拜会林语堂先生的故居。我一直觉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在20世纪有一个成功的中国人的样本,就是林语堂先生。他对自己的评价叫做“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国人哲学的最根本,如《周易》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中国人是讲平衡的,如果我们只有一只脚,就只能跳着往前走了。所以他是两只脚踏中西文化,也就是说他先有一只脚在自己的本土站得稳,立得住,另外一只脚才跨得出去。
  他是有说服力的,首先是他出发前有中国的学养。其次,他出发后,真正在世界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容器完成了学问的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他在生命的化合反应之后,又回得来。所以当他归于阳明山,钱穆先生为他题写了墓碑,他安卧在自己书房的后花园。我们觉得这个中国人是一个真正走得出去也回得来的人。
  我一直记得《周易》最早对于“文化”下的界定,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文化”最早的界定。这里它给了我们两个坐标:第一是宇宙自然的坐标,第二是社会人生的坐标。站在宇宙自然,就要观察天文,了解四时春夏秋冬的更迭,添衣减衣不得病。第二在社会人心中要“观乎人文”,每一个人的想法,我去观察,然后提炼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再去流化人心,这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名词,但其实它原始的意义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以观念化入生命,化入行为,流化人心。如果我们只是文而不化,只是说我们现在有多少文明的遗产,那个遗产其实无关于我们今天的幸福。所以我们今天提倡文化,是让它作为动词的形态活着,也就是说,第一从时间上要在当下解读,第二从空间上要有国际视野,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像林语堂先生那样去融会贯通。
  我们今天总怨世相太复杂,有的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不静而已。大家出去坐公交汽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受,如果你在一辆运动的车上,旁边也过一辆运动的车,那感觉会很错乱,因为那辆车一会儿去你前面了,一会儿退你后面了。如果你是静止的,那辆车过去的速度相对就真实。
  今天的世相很难读解,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有了空灵虚静、博大深沉,再去看世相的时候,就不仅看得清,而且我们能够去做事。思维观念决定价值与行为,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面对世界的态度。
  我之所以在今天提倡中国文化,是因为我个人的生命是被中国文化成全的一个样本。我出生的时候,刚好是“文革”“批林批孔”的那个时代。由于父母的缘故,我读了很多中国的经典文献。我生长在那样一个糟糕的时代,后来去学习中国文化时都会觉得它对我如此有用,那在我之前的人,文化没有被斩断,在我之后的人又恢复了教育,可以说他们比我的条件都要更好。我相信我能被中国文化成全,就会有更多的人被中国文化成全,这种成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倒退,而是我们越过历史的尘埃,把古圣先贤请到今天,点拨我们的生命以后,让我们出发走向世界。
  我们这个世纪还应该出现很多林语堂先生那样的人,也许我们每一个人,以动词文化活着,就能够把中国文化带遍万水千山。
来源:解放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