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以動詞『文化』活着,就能夠把中國文化帶遍萬水千山
今天早晨,我和朋友一起去陽明山拜會林語堂先生的故居。我一直覺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在20世紀有一個成功的中國人的樣本,就是林語堂先生。他對自己的評價叫做『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中國人哲學的最根本,如【周易】所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我們中國人是講平衡的,如果我們只有一隻腳,就只能跳着往前走了。所以他是兩隻腳踏中西文化,也就是說他先有一隻腳在自己的本土站得穩,立得住,另外一隻腳才跨得出去。 他是有說服力的,首先是他出發前有中國的學養。其次,他出發後,真正在世界上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一個容器完成了學問的化合反應,而不是簡單的物理累積。他在生命的化合反應之後,又回得來。所以當他歸於陽明山,錢穆先生為他題寫了墓碑,他安臥在自己書房的後花園。我們覺得這個中國人是一個真正走得出去也回得來的人。 我一直記得【周易】最早對於『文化』下的界定,叫做『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大概是『文化』最早的界定。這裏它給了我們兩個坐標:第一是宇宙自然的坐標,第二是社會人生的坐標。站在宇宙自然,就要觀察天文,了解四時春夏秋冬的更迭,添衣減衣不得病。第二在社會人心中要『觀乎人文』,每一個人的想法,我去觀察,然後提煉出一種理念和價值觀,再去流化人心,這叫『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名詞,但其實它原始的意義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說以觀念化入生命,化入行為,流化人心。如果我們只是文而不化,只是說我們現在有多少文明的遺產,那個遺產其實無關於我們今天的幸福。所以我們今天提倡文化,是讓它作為動詞的形態活着,也就是說,第一從時間上要在當下解讀,第二從空間上要有國際視野,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像林語堂先生那樣去融會貫通。 我們今天總怨世相太複雜,有的時候只是因為我們的心不靜而已。大家出去坐公交汽車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感受,如果你在一輛運動的車上,旁邊也過一輛運動的車,那感覺會很錯亂,因為那輛車一會兒去你前面了,一會兒退你後面了。如果你是靜止的,那輛車過去的速度相對就真實。 今天的世相很難讀解,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有了空靈虛靜、博大深沉,再去看世相的時候,就不僅看得清,而且我們能夠去做事。思維觀念決定價值與行為,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有什麼樣面對世界的態度。 我之所以在今天提倡中國文化,是因為我個人的生命是被中國文化成全的一個樣本。我出生的時候,剛好是『文革』『批林批孔』的那個時代。由於父母的緣故,我讀了很多中國的經典文獻。我生長在那樣一個糟糕的時代,後來去學習中國文化時都會覺得它對我如此有用,那在我之前的人,文化沒有被斬斷,在我之後的人又恢復了教育,可以說他們比我的條件都要更好。我相信我能被中國文化成全,就會有更多的人被中國文化成全,這種成全不是一種封閉的倒退,而是我們越過歷史的塵埃,把古聖先賢請到今天,點撥我們的生命以後,讓我們出發走向世界。 我們這個世紀還應該出現很多林語堂先生那樣的人,也許我們每一個人,以動詞文化活着,就能夠把中國文化帶遍萬水千山。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