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導,在北大舉辦的某次活動中,於丹被嗆聲。因爲她太有名了,連帶著這件事被炒得火熱,一來二去就成了網上的熱點,引來不少人圍觀。但是,圍觀之後似還可思考一番。
這些年,國學火了,講國學的專家也火了。過去,柳敬亭『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張岱【陶庵夢憶】)。今天,於丹四處演說,頻繁出書,賺得缽滿盆滿。 但是,讀者、觀眾在成就了他人的輝煌後,自己得到了什麼呢?當年於丹剛開始講【論語】時,有人說,就算她講得不對,起碼能讓百姓對經典著作產生興趣。幾年下來,於丹的書依舊熱賣,可元典的公認好注本如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還是乏人問津。看來,讀文本和聽解讀不是一回事,要真正想到彼岸,還得小馬過河。 中國人的閱讀率一直不高,這是有調查數據爲證的。很明顯的表現是,在高鐵上、飛機里、排隊時,大家要麼枯坐,要麼看手機,極少有人翻書,更別說看【史記】、【漢書】了。 是因爲國學太長嗎?【老子】不過五千言。是因爲國學難懂嗎?【憫農】唱誦至今。是因爲國學沒用嗎?對了,癥結大概在此了。看一遍【荀子】能賺錢?讀一通【詩經】能升官?這些年流行的是:學【孫子兵法】要與商戰聯繫,看『三十六計』要與經營掛鉤。 看起來,國學火了;其實,國學遠沒有火。當然,國學本也不需要火。只要你願意,有光、有空、有書,就可以學國學了。悶聲發大財可以,悶聲學國學也可以。 當社會浮躁時,推波助瀾不需要,啟蒙清源正當時。供給滿足需求是經濟學公理,但需求如果低俗,那供給就不會高尚。提升需求者的品位是長期過程,提高供給方的水準是現實可行的。這方面或許可向台灣藝術家林懷民學習。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在演出前首先說好,演出中不許拍照。人家花錢來了,拍個照都不行?真不行,只要有人拍照,林懷民馬上停止演出。一來二去,觀眾逐漸不在演出中拍照了,開始認認真真、專心致志欣賞演出了,從而完成審美過程,提升自己。 於丹被嗆聲,是一件尷尬事。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文化產業,跟中國經濟一樣,亟待轉型升級,當務之急是不再去一味用所謂的『心靈雞湯』去迎合市場需求,而應該積極主動培育市場,腳踏實地地提升國人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質量。 熊建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