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姚遠利收藏600餘塊匾額 提出『匾額學』概念 (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1-20 23:03| 發布者: 南丘| 查看: 2244|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報

摘要: 搞收藏的人往往都做過『撿漏』之夢,66歲的姚遠利也不例外。但如今他做的『撿漏夢』,想撿起的不是角落裡的真東西,而是不起眼的真思想。這一撿,已經撿去姚遠利十幾年時間,而且恐怕要把他的餘生也撿去了。撿出來的 ...
搞收藏的人往往都做過『撿漏』之夢,66歲的姚遠利也不例外。但如今他做的『撿漏夢』,想撿起的不是角落裡的真東西,而是不起眼的真思想。這一撿,已經撿去姚遠利十幾年時間,而且恐怕要把他的餘生也撿去了。撿出來的,便是他的『匾額學』之夢。 
  1.獨上尖刀山
  如果把姚遠利的人生分爲幾段的話,收藏匾額、辦博物館只是其中一小段而已,前後不過十幾年,卻幾乎成爲了他人生的最高潮部分。不過,這個爆發點的形成還得追溯至他前半生的積累。
  回憶往事時,老姚常說一句話:『人生是有軌跡的。』意指他如今的做事方式延續了自己過去幾十年做事的思路。甚至,這還可以追根到他上小學時讀的古典名著。無論是讀【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老姚似乎對『正義』、『拔刀相助』等詞語記憶猶深,他強調:『我很小的時候在腦子裡就有一種觀念――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
  這一點,在老姚的收藏生涯早期便有體現。他的收藏生涯於1990年代初開始。在專心研究匾額之前,老姚最愛的是古硯,尤其鍾愛供文人把玩的瓷硯。那時很多人研究古硯的使用,老姚卻認爲這只是『拾古人的牙慧』,不能有所超越,所以他開始研究古硯的體系劃分,這便是『前無古人』的。後來,他關於古硯體系劃分的文章還被收錄進了【新華文摘】。
  玩硯玩得正帶勁兒的老姚卻突然放棄了硯台,就像他一直開著一家『在行業里數得著』的企業,後來卻突然開始辦博物館一樣。
  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個人興趣和文化價值。
  1998年在潘家園,老姚花了2700元,收了第一塊匾――『選舉孝廉方正』匾,爲宣統元年(1909年)主持孝廉方正制科考試的官員黎殿元所立。一般的常識是,科舉制在1905年就被廢除了,而實際上被廢的只是常科,選拔官吏還有一種模式,爲制科,是根據皇帝特旨及國家對特殊人才的需要不定期而設,又持續了一段時間。老姚說,這塊匾因涉及到科舉制度結束後人才選拔的方式,所以較爲難得。老姚因此靈光一閃,決定放棄古硯,專攻匾額,因爲他覺得,這一方硯只能是文人雅士們的閒情雅趣,在文化含量和歷史價值上遠遠低於匾額。
  收匾之初,老姚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如何定位匾額。當然,這個難題也是他自我設定的,不知有多少人糊裡糊塗就開始了自己的收藏,只是因爲聽別人說這東西怎麼怎麼好。老姚則不會,他希望自己想好了再去收藏。後來的種種事實則表明,恰恰是這一點的獨樹一幟,使得老姚在收藏和研究匾額方面獨闢蹊徑。『匾額是一塊塊「寶玉」,我究竟是用金線還是用麻線來穿它呢?』他首先就問自己。
  當時的背景是,古代懸掛在官府、廟堂、客廳的匾額,或者說曾經無處不在的匾額,已經在官方和民間體系中消失已久。只有在一些商店裡,方可覓得匾額的蹤跡。直到今天,有的匾額博物館還只把它看做『民俗文化』。就像老姚曾去一次會議,遇到某省級博物館館長,遞上自己的名片後,人家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匾額啊,民俗文化!』
  生性好學的老姚,想到了去占有最多的資料,用學術理論武裝自己。因此,他扎進了古書堆里,想找出關於匾額的研究資料。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這方面的資料少得可憐。老姚曾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想到圖書館找一找資料,沒想到館長給了他當頭一棒:『從沒見過有誰寫過專門研究匾額的書!』
  老姚發現,因匾額不是建築所必需的構件,也不是裝飾品,在諸多古代建築家著作中少有論及。而新一代建築家對匾額印象淡漠,更是難以關注。此外,文博機構之中幾乎無人專項研究匾額。故宮雖然出版過圖文並茂的匾額圖冊,但卻把匾額定爲『宮廷建築內外的裝飾品』。
  伴隨著對匾額價值的疑問,老姚邊收邊學,不知不覺中走上了一條匾額學術之路。而就在他越走越興奮的同時,他不曾想到,這條無人走過的路,竟是如此荊棘遍布。
來源:北京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