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二三事
做到『知真知好知價』,收到好東西,首先要加強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是終生的,就是學無止境,收藏到老,學習到老。 對於收藏者來說,除了向書本、專家、文博館、拍賣行學習以外,有兩個方面的學習尤顯重要。 一是要向市場學習,要長跑市場,搞收藏,腿要勤快,有時間要多到地攤舊貨市場轉轉。北京的潘家園、報國寺、雙龍舊貨市場要經常去。周末和周四的潘家園、報國寺,我一般是風雨無阻。有人問,現在潘家園淨是假貨,還值得去嗎?我說,潘家園一萬件東西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件是假的,那也值得你去。因爲那是一本大書,它是一個增長知識、了解市場、結交朋友、獲取信息、淘寶撿漏的收藏大學,更是一個收藏快樂的好地方。可以說,我大部分藏品和好東西都是在潘家園收的。過去沒少收,現在也沒少收。過去這行,有句老話,叫做『許他不來,不許你不去』。他不來不賣貨,你不去,就永遠也別想買著貨。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舊貨市場。 腿要勤快,不僅在北京,到外地、國外出差、學習、旅遊也要有這個意識,到當地舊貨市場、古玩店轉轉,有時會有不小的收穫。我曾在國外用很低的價買到過1870年出版的四開兩冊本的豬皮燙金書衣、英文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和民國早期美國只出版了五十冊、八開毛邊本,並有作者親筆簽名的第十二冊【中國早期陶瓷器】畫冊。功夫不負腿勤人,常去『舊貨』逛逛,去多了就會有所收穫。 二是要向商家學習。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所以要向商家學習,包括向地攤的攤主、收廢品的農民學習。套句老話,要向所有人學習。 我收藏的一張宣統小皇帝退位後所頒的『老爺諭』,是在建金融街拆遷胡同時,連同其他一捆宮裡的『紙片子』,從收廢品人的手裡收來的,一共幾百塊錢。而這東西的主人,是把這當做廢品扔掉,後來被收廢品的人看出是好東西,給了點錢收來。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可說是『民間有人,民間有寶』。我在河北有個『收廢品』的農民朋友。十幾年前,我初次到他家收舊貨時,首先就被他家擁有的一大書架文博類的書刊和滿屋的老東西所震撼。現在他擁有了縣裡的一家『古玩城』;收藏大清和民國時期的各種『帽筒』,在中國可說是『第一人』。我同其交往十幾年,可說是獲益匪淺。所以,向商家、攤販、收廢品的學習,並且與他們交朋友,對於藏者來說,是非常有益、必不可少的。在我的手機裡,就有一二百個這些人的號碼。對於我現有的收藏,我是非常感謝他們的――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收到這麼多好東西;國家也要感謝他們,沒有他們,不知會有多少有價值的『紙片子』被送進化漿池。而他們,使『廢品』變成了真正的好東西。 一般的收藏,講究的是專題收藏,意思是搞的不要太雜,否則既形不成規模,又耗費財力。我的實踐是,力行『一項爲主、雜項爲輔、專雜並蓄』。 多年來,在主要收藏民國書刊和『紙片子』的同時,原則上只要價錢合適或比較便宜,其他如字畫、瓷器以及雜七雜八的老東西,我也都收。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既能收到你喜歡的東西,擴大知識面,豐富藏品,也能做到『以藏養藏』,保證你的收藏能長久進行下去。當然,這種兼收的前提是價錢合適。這也是農民朋友教給我的。 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外地賣舊書的農民來北京給我送書,臨走時拿出一幅書法和兩個小木雕非要賣給我,我不要。他說,這是和書一起收的,沒多少錢。收了,回家喜歡就擺上,不喜歡您就賣了,肯定賠不了能賺錢。我猶豫半天,留下了。後來,那幅字賣了幾萬;木雕還留著,因爲與我相熟的朱家孟壬說,那是清早期王爺家的東西。我便一直沒捨得賣。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