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蒙常州文友盛情,邀我去他們那裡參加高曉聲研究會成立大會。關於高曉聲,著名作家儲福金曾在一篇散文中這樣感慨地寫道:『在中國,一個當代小說作家很難有長期影響。新時期初期小說家高曉聲,曾經聲名鵲起,但現在的年輕人聽到高曉聲的名字就覺得陌生了。』豈止陌生?上海作家陳歆耕最近在一篇題為【高曉聲與恐龍園】的雜文中說得更令人難過與無奈:『今天很多人知道常州有個人造的恐龍園,但不清楚常州有個當代優秀作家高曉聲。』據此,這位陳先生大聲疾呼:『對於常州人來說,像恐龍園這樣的旅遊景點和公共文化設施是重要的,它不僅可供大眾休閒、娛樂,同時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常州人不該遺忘高曉聲這樣的當代優秀作家。』
高曉聲研究會的成立,在國內反響不俗,不僅中國作協、省作協等單位發來賀信,還有不少文壇知名的作家評論家從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興致勃勃地趕到常州表示由衷的祝賀。我所以忝列被邀請者名單,既因為汪曾祺研究會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成立,而且我至今還擔任着汪曾祺研究會負責人的虛名,還因為近十年來,一直為成立高曉聲研究會奔走呼喊的李懷中、陸克寒兩位先生曾經多次就成立高曉聲研究會的話題,徵求過我的意見。如今,經長達十年之久的籌備和努力,終於夢想成真,我理解他們的激動與歡欣。 到了常州才清楚,此次慶祝高曉聲研究會成立的活動,基本上是一次民間活動。除高曉聲家鄉的基層幹部到會外,其他,包括我在內的外地的、本地的與會者,大都是已經離退休的兩鬢斑白的老者。進一步詢問得知,如果不是高曉聲故鄉的一位民營企業老總的慷慨解囊,高曉聲研究會能否成立還很難說。文化人什麼時候都改不了容易激動、一激動就控制不住情緒的脾氣,明明是慶祝高曉聲研究會的成立,但發言者說着說着就好像有點跑題了,都忍不住向熱心支持文化活動的企業家們致敬。仔細想想,這也確實是大家的心裡話啊。 慶祝活動雖只一天,但內容豐富,其中之一是參觀位於武進區鄭橋鎮董墅村的高曉聲故居。到了目的地一看,許多人嘴上沒說,心中卻泛起一股難以言述的惆悵甚至難過之情。這就是高曉聲曾經棲身的地方?一大間破敗不堪的房子,早就不住人了,寒風穿堂而過,颯颯寒意向每個參觀者無情襲來;上有搖搖晃晃的小閣樓,無法攀登。整個故居加起來一百多平米,根本容納不下抱着深深懷念之情從各地趕來常州參加活動的與會者,大家只好選擇一塊空地隨意地站着,心情複雜地向這寒磣的破房子眺望…… 據悉,高曉聲研究會的朋友們準備籌資儘快修復高曉聲故居。外地來的多數文化人都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出身清貧的高曉聲不可能像魯迅、郭沫若那些大家那樣,曾經有過顯赫的故居,就這麼巴掌大的一眼就看遍的房子,花上大錢,修得不符合歷史真實,老高自己恐怕也不高興;即使勞神費財修舊如舊了,也很難吸引遊客到此一游。倒不如花些小錢,使其不成危房,然後在門外釘上一個銅牌,就刻『高曉聲故居』五個字,這反而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紀念。有興趣來參觀的人一看就會明白:難怪高曉聲能寫出【李順大造屋】、【陳煥生上城】那麼多反映底層農民艱辛生活的經典成品,原來他自己就住的這樣的破房子,過的與貧苦農民一樣的苦日子啊。 陸建華 (陸建華,著名文藝評論家,汪曾祺研究會會長,著有【汪曾祺傳】、【汪曾祺的春夏秋冬】、【家鄉雪】等) 來源:金陵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