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觀整部【道德經】,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少數章節之間存在某種邏輯關係之外,多數章節在結構上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而【道德經】涉及自然、社會、人生等各個方面,道論、軍事、治國、修身為其要素,其中最核心的道論本應貫穿全文,但在章節表達上卻是分開而論,並無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係。感覺【道德經】是一部格言集,類似於現在的隨感錄,是老子觀察自然和社會,並結合自身的修道體悟,隨手記錄下來的文字。
我們還可以發現,某些章節同時並存多個主題,較有代表性的有:通行本第十五章,第四十二章,第六十四章。 如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這是對得道者的描述。 又,『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此句是修道的體悟,與十六章更為接近。 又,『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該句講不盈,與第九章更為接近。 再如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該段講慎始。 又,『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該句講無為。 又,『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該句講慎終。 又,『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該句講無為。 此外,經文誤錄的現象也是不少的。造成此種情形無非就兩個原因: 第一、古代早期使用的竹簡,翻看和攜帶十分不便,常有字跡模糊,竹帶斷裂的情況出現。我們可以設想:某個較早的母本,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竹簡散亂。之後,其主人根據記憶重新編排,但未能恢復其原貌。在加上長期傳抄過程中,抄者依據自己的理解調整、添加、減損字句等,才造成了今本錯亂頗多,難於辨識之現狀。如無考古更多的新發現,若想恢復其原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各自依據自己對章節主旨的把握及對經文的理解而進行取捨了。 第二、還有一個可能是老子自己有意將經文打亂。【道德經】中第三十六章或許隱晦的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若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若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若要廢除它,必先抬舉它,若要剝奪它,必先給予它。這是深邃的智慧。柔弱能戰勝剛強。魚兒不能脫離深淵,國家的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主要講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此乃天道,而最後卻提到國家的利器,也就是國家的軍事實力。初看與前文並無關係,因為前文並未提及國家軍隊,但仔細揣摩,該句只是打了個比喻,國家的軍事力量若輕易示人,就很可能會引來災禍。比如他國的窺視,引發戰爭等等。同理,天道若輕易示人,被惡人學了去,用之以為惡,也是會招致災禍的。正所謂天寶不泄於非人,聖道須傳於賢者。古代大醫在選擇傳人的時候都是十分慎重的,必須經過多年的考察,確定其人品行端正,有一顆慈悲之心方可傳其衣缽。因為醫道可以救人亦可殺人,若所託非人,所造惡果豈非授者之過? 我們姑且相信老子過關的傳說是真實的。可以設想老子最初是不打算將經文傳播出去,他只是將其帶在身上,在過關的時候,尹喜為求道而以傳經作為通關條件。老子一方面觀尹喜為一位修道者,志同道合,可以傳道。另一方面,也就是出於上面所提到的憂慮。老子在傳經前故意將經文打亂,以期望能將心浮氣躁,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心術不正的人擋在【道德經】的大門之外。 了解【道德經】結構方面的特殊性,對於登堂入室者應是一種有益的啟迪。 (作者:大竹 原題:淺談【道德經】的結構與語句錯亂問題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 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