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小學生也遭"富二代奪愛" 是誰打碎了童年?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12-4 22:41|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2114| 評論: 0|來自: 千龍網

摘要: 這不是一個笑話。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寫情書向心儀女生告白,沒想到情書被撕了,理由是『××送了我一部iPhone4s,我決定跟他在一起』。兒子回家後痛哭:『我失戀了。』漢口的羅先生說,家人都蒙了:才讀小學的兒子知 ...

這不是一個笑話。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寫情書向心儀女生告白,沒想到情書被撕了,理由是『××送了我一部iPhone4s,我決定跟他在一起』。兒子回家後痛哭:『我失戀了。』漢口的羅先生說,家人都蒙了:才讀小學的兒子知道談戀愛了?(12月3日【楚天金報】)

在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里,我們可以有多個解讀的向度。有人會感嘆現在的小孩兒不得了,這麼早就知道戀愛;有人會從兒童教育的視角關切,該如何防止和解決小學生早戀問題;有人會從貧富差距的角度分析,感嘆貧富差距的代際傳遞,反思該如何打破這種硬化的階層架構。然而,我關切的,或者說在笑過之後傷感的,是童年的消逝。現在的孩子爲什麼沒有了童年,是什麼讓孩子如此早早的成人化,是誰造就了『一個沒有童年的時代』?

其實,羅先生的遭遇,很多家長可能感同身受。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現在的孩子很幸福,因爲大多數孩子都生活的衣食無憂,物質生活很豐富。但同時,我們的孩子又很寂寞,在高樓大廈的水泥森林中,在人際關係冷漠的都市裡,現在的孩子都很孤單。沒有了記憶中的荷塘,沒有了一起光屁股下河抓魚、玩泥巴的夥伴,沒有了帶來無數樂趣的玻璃球,沒有了莊稼地里燒地瓜、燒螞蚱吃的場景。有的,只是網絡,是電子遊戲,是電視電腦,這些電子化的東西,這些正在興起的新媒介環境,在同一時間向每個人提供著同樣的信息,在潛移默化中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關於這個現象,美國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在其【童年的消逝】的著作里,有過非常清晰的論述。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等方面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即現代傳媒影響使童年過早『消逝』。他認爲,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偽成人』化。在尼爾・波茲曼看來,童年的誕生,是因爲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爲娛樂,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

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境況之下,我們在車展上看到了低齡化的『兒童車模』,我們培養了成人化、官樣十足的『五道槓少年』,我們的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的情歌,我們的孩子們在學校里比爸爸媽媽的官大不大、車子好不好等等,不一而足。童年,正在消逝。成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正以無孔不入、無可抵擋的態勢,野蠻入侵兒童的心靈和生活。

在這樣一種境況之下,8歲小學生向父母哭訴被富二代奪愛,情書不敵iPhone的鬧劇,又有什麼不可理解?

童年的消逝,讓孩子失去了這個年紀應有的童真和童趣,讓大人無地自容卻無可奈何。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誰造就了『一個沒有童年的時代』?是什麼讓孩子越來越成人化?也許,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而拯救的希望,也許就在於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於認真聆聽尼爾・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石敬濤)


來源:千龍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