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時下的明史熱以及用講座形式傳播中國歷史的時尚,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史講座』系列叢書日前推出了首本書【明史十講】。 之所以推明史作為首輪開講內容,上海古籍出版社呂健介紹說,一方面是由於該書作者、明史專家陳梧桐及其弟子彭勇最快完成了編撰;另一方面,則是對這樣一個夾在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王朝間的漢族王朝,究竟應該如何表述和評價,歷來史學界都一直存有爭議,而近年來這種爭議逐漸形成了一股從學界到民間的『明史熱』。 在學界,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樊樹志的【晚明史】都在努力匡正晚明歷史的是非曲直。在民間,【明朝的那些事】雖為大眾所喜聞樂見,但少了嚴謹。正是藉由這樣一股『明史熱』,【明史十講】也就順理成章開始了中國史講座的第一場。 『這本書呈現的內容對以往的明史構成了一定的顛覆。』呂健說,從新中國吳晗的【朱元璋傳】開始到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兩書幾乎各自固定住了20、21世紀讀者對明朝的認識。藉由時下電視劇等大眾媒體的傳播影響,明朝更是成為專制、黑暗、殘暴的代名詞,但晚明中國是毋庸置疑的強國、富國。 陳梧桐長期致力於明史尤其是朱元璋研究,他認為,明朝277年的歷史中,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就,使它的綜合國力在亞洲乃至在世界長期處於優勢的地位。特別是在晚明時期,更是呈現出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曙光,但被明清易代所打斷。全書分十講,論述八個專題,這些專題有的是明史上的重大問題,有的則是目前明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以期讀者能在閱讀和思考中了解真實的明朝歷史。 策劃中的『中國史講座』既要具備講座所固有的特點,似與讀者面對面對話交流而親近可讀,以引領讀者入門,又要較為自由地承載作者的學術觀點、反映其專業水準與學術個性。但『說時容易做時難』,尤其是要用文字來形象、生動地表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則更有難度。呂健表示,目前看來,成書與設想仍存差距,有這次嘗試的開端,出版社期望以更活躍寬鬆的方式來實現紙上講座的創意。它不必像教科書那樣對各個斷代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是遴選最能反映各個時代歷史面貌的若干個專題,按時間順序排列,從而帶出整段歷史,並在強調堅實史料基礎之上的學術個性的同時,注意吸收各方的研究成果。 未來推出的書籍還有李憑講的魏晉南北朝、張其帆講的宋史、張國華講的秦漢史等。作者在研究時產生的一些思考中的問題、一些推測性的觀點,也一併收入書中,被展示成其他史學讀物所不具備的『關鍵詞』、『問題討論』、『原始資料』、『視野拓展』等板塊。 據悉,整套『中國史講座』將於明年陸續推出。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