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產業與傳統行業不斷交融、相互推動的契機下,在文化氛圍法律體制的保障之中,藝術授權得以在歐美國家不斷發展完善。這之中,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法國國家博物館為典型的代表。而在中國,屢見不鮮、頻頻亮相的『藝術衍生品』是個十足的新生兒。 國內國外藝術衍生品發展水平差距巨大 據國際品牌授權業協會公佈的【2011年年度授權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品牌授權市場的年銷售額約2000億美元,其中美國約1100億美元,而中國2010年的授權市場規模僅為15億美元;英國TATE博物館商店年銷售額3-5億人民幣、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商店年銷售額5-7億人民幣,國家文物局的調查顯示,國內衍生品產值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博物館僅有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兩家。相信這些數字足以表明,處於初級階段的國內藝術衍生品市場還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2年10月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中國國際美術館藝術產品博覽會的成功毋庸置疑對藝術衍生品概念的普及與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63家參展商中不乏國際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機構,如古根海姆博物館;也涵蓋了國內重要的藝術衍生品發展基地: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798時代空間等;同時,還有為藝術衍生品提供技術支持的商務類機構、藝術家及小作坊工作室、製作廠商和商務貿易公司的加入。藝術類機構和國內的廠商商務貿易公司佔主要席位。 以媒體為依託,美術館為支撐的『牆藝術』作為重要的機構也參與到了此次博覽會之中。此次之後,牆藝術也即將擁有藝術媒體和『藝術品商店(Art Store)』的雙重身份――作為【藝術銀行】、【藝術時代】兩本雜誌的發行者,以牆美術館為平台的牆藝術早在今年的2月就與藝術品版權交易中心共同舉辦過蘇新平限量版畫作品收藏品實物發售會,在藝術授權與藝術衍生品的發展上率先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得到了李占洋、朝戈等前輩藝術家作品的授權,以進一步的在媒體、藝術機構之外發展藝術衍生品的項目。 此次中國國際美術館藝術產品博覽會的國外美術館機構在藝術衍生品的規範與運營方面對於國內很多機構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他們對中國這個興起的藝術市場蓄勢待發,為將來進入中國市場做好了鋪墊。牆藝術一直積極的探索藝術品商店的經營模式,這對於牆藝術自身品牌形象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同時也是牆藝術自身教育項目與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來有望達到國際標準 儘管有許多類似牆藝術這樣的機構不斷的進駐藝術衍生品市場,但國內不健全的法律體系以及棘手的藝術品版權仍是一個很大的阻礙,國內藝術品產權意識的淡薄以及規範經營的缺失,都為藝術品的侵權問題以及可能產生的法律糾紛埋下了隱患,相關法律的制定與完善還需要很好的文化氛圍與集體意識去渲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去實現,這種實現不僅僅是社會,更要滲透在每個熱愛藝術追求品質的每位國人的烙印中。 2011年6月發佈的【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中,我國的藝術授權所帶來的生產總值遠低於國際標準。雖然藝術衍生品市場在國內的現狀不甚樂觀,卻給其自身的提升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一方面,藝術衍生品的概念及人們對其的維護意識正在提高,各大美術館、藝術空間、類似牆藝術這樣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們也通過許多大型活動不遺餘力的進行藝術衍生品的宣傳和推廣;於此同時,對於藝術品產權法律保護意識的逐步提高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基礎。相信國內藝術衍生品市場達到國際標準、與國際接軌的那一天指日可待。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