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加拿大學者明義士:甲骨研究『西方學者第一人』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12-19 17:05|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2647| 評論: 0|來自: 大眾日報

摘要: 自19世紀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被山東福山(今煙臺市)人王懿榮首次發現,山東就與甲骨文結下了不解之緣。濰縣(今濰坊市)古董商范濰卿是首位販運甲骨的商人;現代著名史學家、濟南人陸懋德最先使用『甲骨文』這 ...
自19世紀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被山東福山(今煙臺市)人王懿榮首次發現,山東就與甲骨文結下了不解之緣。濰縣(今濰坊市)古董商范濰卿是首位販運甲骨的商人;現代著名史學家、濟南人陸懋德最先使用『甲骨文』這一名稱;曾在齊魯大學授課的加拿大學者明義士,號稱收集甲骨5萬片,既是最大的甲骨收藏家,又是甲骨研究『西方學者第一人』。 
  12月12日晚,濟南文史專家李耀曦,饒有興味地講述了明義士由壯志滿懷的傳教士,最終成爲漢學大師的傳奇人生。
  遠渡重洋傳福音
  對於李耀曦來說,『明義士』是個極爲熟悉的名字。20多年前,他就從濟南已故文史專家張昆河那裡聽說了明義士的往事。『張昆河是齊魯大學文學院國文系33級的畢業生,是老舍先生的學生,也曾跟明義士學過3年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同爲濟南文史愛好者,李耀曦與張昆河成爲忘年交,聊天中,常聽他回憶起那個看上去有些嚴肅的洋教授明義士。
  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s),1885年2月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柯林頓鎮一個基督新教家庭,自小受洗入教。1903年,他考入多倫多大學應用科技學院,主修土木工程,卻將大量的精力投入教會活動中。因被剛從中國歸來的傳教士的經歷所打動,大學期間,明義士便萌生了將來要到中國傳播福音的想法。
  從應用科技學院畢業後,明義士又進入諾克斯神學院學習。1910年畢業後,被派往中國河南北部加拿大長老會豫北差會。
  踏上中國這塊東方神秘之土後,絢爛的中國文化讓明義士著了迷,他對中國有了不一樣的情愫。
  1914年,明義士被調往彰德府傳教(今河南省安陽市),擔任教會學校的教員。身處七朝古都的他繼續修習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古代史,並對中國歷代的出土文物產生了濃厚興趣。
  1915年,設在安陽的教會學校改稱爲『斌英高初兩級小學校』,明義士被任命爲校長。學校設有歷史、地理、音樂、體操等多門課程,【聖經】課自然不可或缺,傳教講道依然是明義士最熱衷的本職工作。
  占盡地利收甲骨
  明義士派駐安陽之時,距王懿榮發現『龍骨』上的古文字已過去了十幾年。京津一帶的好古之士千方百計地搜求,使甲骨的價格從最初的每斤6枚銅錢,躥升至每個字2兩白銀。古董商謊稱甲骨文是在湯陰等地出土的,以壟斷甲骨的來源,牟取暴利。多年後,『安陽縣西五里之小屯(殷墟遺址)』才被鎖定爲甲骨出土地。
  明義士所在的教會設在彰德府老城以北的鑄鐘街,教會北邊不遠就是洹河,沿河向西走約2.5公里,就是小屯。1914年春天,得知小屯出土甲骨消息的明義士,騎上一匹老白馬,打算去碰碰運氣。
  1917年,明義士在第一本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辭】序言裡,詳細記錄了自己在小童的指引下與甲骨文不期而遇的神奇經歷。多年後,他還作了一首七言詩【遇殷墟】,曰:『柳樹出芽騎白馬,白馬走時順洹河。拾破陶器尋先古,小孩引到出古處。』
  一來二去,小屯附近的村民和明義士熟絡起來,挖到陶片、骨片會主動找他。占盡地利,明義士很快就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了大量甲骨。工作之餘,他開始臨摹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翻閱可以解疑的資料,從這些神奇古文字中尋找中國古代文明的蛛絲馬跡。
  可沒過多久,明義士收藏的甲骨居然發出刺鼻臭味,他拿出放大鏡一探究竟。『在當地食不果腹的貧苦農民眼裡,這些祖宗埋在地下的破甲骨不但可養家餬口,還可大發橫財。於是他們在鮮牛骨頭上仿刻文字,埋在地下冒充龜甲卜骨。』李耀曦說,發現自己上當的明義士又氣又恨,痛下苦功,逐漸掌握了辨別真假的訣竅。
  1917年初,明義士應召隨『中國勞工團』赴法國前線服役,1921年春夏之交重回安陽。1927年,爲避北伐戰爭,明義士到北京華北聯合語言學校任教。1928年9月,休假離開中國。1930年秋,他再次回到安陽,恢復在戰亂中停辦的斌英中學。
  十餘年間,明義士在安陽收集的甲骨自稱有5萬片之多,成爲最大的甲骨收藏家。
  比鄰老舍『啃骨頭』
  1932年秋,明義士應邀到齊魯大學任教。齊魯大學是英、美、加三國基督教會創辦的教會大學,遺址就是如今的山東大學西校區。1932年,明義士被齊魯大學聘爲國學研究所考古學教授。他把自己在河南收藏的甲骨分裝在幾輛馬車中全部運到濟南,並在校園裡自辦了一個小型博物館。
  李耀曦說,1934年秋,大學二年級的張昆河選修了明義士的考古學課程,然後又接連兩年選修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課餘時間,張昆河與同學一起常到明義士家中請教。『明義士一家五口居住的花園洋房,就在南新街56號,與老舍在濟南的四合院相鄰。明義士與老舍既是同事,又是鄰居。在明義士書房的書架上,除銘器、古籍、外文洋裝書外,還在顯眼位置擺放著一本老舍親筆題贈的長篇小說【離婚】,看來兩人私交不錯。』李耀曦說,明義士平時寡言少語,他的夫人安妮(Mrs.Annie Menzies)性格卻很開朗,常操著一口河南話,與前來造訪的學生開開玩笑。
  齊魯大學是教會大學,明義士也仍是傳教士,但他從不向他的學生傳教,除授課答疑外,便潛心於甲骨文的研究,因終日與甲骨爲伴過於痴迷,也因此得了個『老骨頭』的綽號。他攻克了一個個甲骨文研究的難題,先後完成了【甲骨研究】、【考古學通論】講義的寫作,並發表了【商代文化】、【表校新舊版〖殷墟書契前編〗並記所得之新材料】、【中國商代之卜骨】、【柏根氏舊藏之甲骨文字】等一系列研究甲骨文的論文,可謂啃下了『硬骨頭』,齊魯大學也躋身爲甲骨學研究的重鎮之一。
  然而,令明義士意想不到的是,1936年6月他計劃中的一次回國休假,卻成爲他與齊魯大學、與中國的永別。
  魂牽夢繞顧他鄉
  二戰爆發後,中國戰火紛飛,明義士只好到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遠東部工作,繼續他的研究。1942年,他在多倫多大學完成博士論文【商戈】,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
  『在大批判的年代明義士曾被描述爲「盜竊中國文物的帝國主義分子」。但事情並非如此。在明義士的心目中,齊魯大學就是他的終生歸宿,他的初衷是把他的研究成果和所有藏品貢獻給中國的齊魯大學,這種心跡在他與親友的通信中表露無遺。』李耀曦說。
  其中,1946年6月11日,明義士給他後來擔任加拿大駐華大使的兒子明明德寫了這樣一封信:『我不久前收到W.B。彼特斯5月11日發自北平的信。他說我當年存放在聯合語言學校地下室中的藏品安然無恙。……我已經寫信請求他將這些甲骨妥善地運到齊魯大學杜儒德博士那裡……而且,我希望把它們捐贈給齊魯大學。』
  翌年7月11日,明義士寫信給在中國的格蘭斯通小姐:『在天津麥克尼士先生的閣樓上,存放著一批很有價值的甲骨和其他文物。除了佛郎西絲和埃爾文以外,我誰也沒有告訴過,因爲我一直希望能回中國。這些東西應該留在中國。』
  1948年9月,在明義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的部分藏品共6箱,由尚在中國的教會人士從天津運抵多倫多。此時,靠退休金維持生活的明義士夫婦,仍舊節衣縮食地堅持研究,從未想過要出賣手頭的藏品。他收藏甲骨有一個原則,即僅供個人收藏和研究,絕不轉手買賣。1957年,明義士因心臟病辭世,遠在中國的甲骨夢終究未能得圓。
  1961年,明義士夫人和兒子明明德將1948年運抵的4700件有文字的甲骨、2812件沒有發表過的甲骨文拓片,悉數捐贈給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記載中國商代歷史檔案的珍貴甲骨,故土難歸,令人嘆息,但留存於中國大地上的另外3萬餘片甲骨則是明義士的無私饋贈。
  1999年6月,明義士的兒子明明德來到濟南,將父親生前收集的3箱有關中國考古學的研究資料和圖書捐贈給山東大學,爲這些浸潤明義士心血的金石拓片、照片、書籍、信件、日記、手稿等找到最佳歸宿。
  記者 陳巨慧 實習生 鍾倩
來源:大眾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