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至2011年的藝術品交易中,有人曾形容近現代書畫是名副其實的『暴利』門類,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近現代名家的作品價格翻一番的情況極為普遍。作為國內拍賣市場的風向標,2012年內地秋拍開槌之際,無論買家、賣家還是市場分析人士都希望從最近的拍賣行情中一窺市場動向,中國書畫拍賣現場仍舊人頭涌動,但前幾年的瘋狂已不見蹤影,書畫板塊的整體行情趨緩,之前頻繁換手、獲益甚豐的現象不復存在,書畫市場『暴利』時代宣告結束。 國人曾有『文化不言利』的說法。在文化產業已提升到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戰略下,文化和資本前所未有地『親近』起來。文化產品在資本的追逐下,也變得越來越值錢起來:藝術品拍賣頻頻過億、電影票房更是突破百億元大關、文化板塊成為股市新寵。套用張藝謀的話說,『中國文化這塊炕,燒得格外燙。』可是,因為資本天生的『逐利性』,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隱憂。 『盛世收藏』。每當通脹預期強烈,熱錢涌動,股市、樓市前景不明時,書畫收藏市場就會不斷出現天價拍賣品,而參與『書畫收藏』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然而,在流動性泛濫,通脹預期增強的背景下,書畫收藏市場的炒作氛圍熱火朝天,難免有人會渾水摸魚『吹大』泡沫。當書畫收藏屬性被投資屬性所掩蓋,能否理智,無疑考驗着投資者。 藝術拍品屢創天價的動力來自哪裏?『大量從房市、股市撤出的資金進入到藝術品市場』。這一理由得到了各方的認可。近兩年來,國家多次出手調控房地產,股市在天量融資的高壓下,始終處於盤整震盪狀態,且價格中樞不斷下移。大量的炒房、炒股資金只得尋求新的生財之道,不少資本大鱷將資金挪到了收藏賬戶,藝術品成了繼房市、股市之後的又一個投機與投資平台。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有過一句十分精彩的話:藝術品作為消費是人生的頂級消費品,作為投資也是頂級風險的投資品。書畫收藏市場亂雲飛渡,魚目混珠。這個被巨大利益裹挾的小眾市場,需要專業經驗。由於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參與者的眼力、學養等綜合能力,都將決定其買下的是廢紙還是寶貝。由於文化背景的問題,境外資金對中國書畫市場缺乏認同,這個市場麋集的主要還是境內資金。 藝術品市場價格的上漲往往出現在經濟高成長、高通脹的時期。由于越來越多偏好抗通脹的避險資金進入收藏市場,藝術品作為一種資產配置將成為投資者共識。而充裕的資金追逐稀缺的東西,價格自然會不斷創出新高。過去古畫不值錢,甚至賣不過當代書畫作品。但藝術品的稀缺性是決定價值的關鍵,中國古書畫歷經千百年文化的積澱與劫難,存世量不多,其稀缺性與唯一性決定了其應有合理的價值。如很多早年流失到海外藏家囊中的作品都在回流,在流動中價值開始得到體現,這背後體現的還有一種文化認同和價值回歸。 中國書畫最大的風險是贗品。在人們投資欲望強烈、閒置資金積聚的背景下,通過瘋狂炒作帶來暴增的財富效應的誘惑性和迷惑性很強,難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捲入其中,只是藝術品市場向來是波譎雲詭,一旦購買了贗品或者藝術價格低的作品,高位套牢、等待接盤的現象在所難免。在現在收藏市場上,中國書畫歷朝歷代都有精仿和精摹品,現在拍得很貴動輒上億的唐宋和明代古畫,歷時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依靠民間簡陋的保管條件,還能有『真精新』的『上品』,有時真是不可思議。尤其是在利益驅動下,以『高仿真書畫印刷品充真』的造假手法在市場中屢見不鮮,許多印刷品湧進收藏市場。如北京就發生過『收藏家狀告某拍賣公司販賣書畫印刷品充真欺詐』的訴訟。而一些不法書畫商通過與拍賣行相互勾結,仿真的書畫拍賣後各半分利,而拍賣行不保真是國際慣例,一槌定音之後,買了假的投資者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裏咽。 過去藝術品市場的主流資金主要來自北京、上海、山西和港澳,這幾年江浙民間資金投資藝術品的比重不斷增加。這其中,既有先知先覺的炒樓資金『轉場』湧入,也有山西煤老闆的巨額資金進場。這些投資收藏資金,大都是衝着增值而來的,投資者對於書畫收藏知識大都是一知半解,多少帶來一定的盲目性和趨利性,因此,如何設法開闢更多投資渠道,將閒置資金引向更合理的投資方向,冷靜對待藝術品市場的『過熱』,這才是每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應該主動思考的問題。 伴隨着藝術品成交紀錄的不斷刷新,市場內瀰漫着各種聲音,既有投資客的歡呼,也有觀察家的質疑。儘管有不少藏家認為,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帶動了藝術品市場的提升,中國藝術品顯現其應有價值;而已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天價藝術品是否真的成交令人存疑,藝術品市場累積的泡沫將會越來越多,假以時日,虛高的價格必將回落。時下兩種觀點針鋒相對,孰是孰非,未來的市場理應會給出正確答案。 來源:金融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