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张海鹏:今天读历史是需要学会鉴别的!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2007-6-1 15:56| 發佈者: 沙坡| 查看: 1739| 評論: 0|來自: 江南时报

摘要: ――对话《中国近代通史》主编张海鹏教授 最近,十卷本共 500 余万字的《中国近代通史》(文中简称《通史》)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通史》尚未完全“面世”,就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大型的近 ...

――对话《中国近代通史》主编张海鹏教授

最近,十卷本共500余万字的《中国近代通史》(文中简称《通史》)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通史》尚未完全“面世”,就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大型的近代通史专著”。

《通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张海鹏教授称:“本书的问世完成了范文澜、刘大年等几代史学家的心愿,不仅在同类著作中篇幅最大,而且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

昨天(522日),本报记者与张教授进行了对话,主要围绕该书的出版意义,围绕电视剧《走向共和》,围绕历史教科书等热点文化问题。

江南时报:张教授您好,由您主编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即将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齐,这部书被称作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大型的近代通史专著”,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出版的意义和价值吗?

张海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范文澜先生任所长时,即布置撰写《中国近代通史》的任务,并且几次组织力量、布置任务,几上几下。终究由于时代的原因等因素,未能毕其功。因此《中国近代通史》的问世,可以说是完成了几代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夙愿。本书总结了50年来,特别是2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成果,第一次完成了一部以1840至1949年时间范围的大型的中国近代通史。从通史的角度说,它第一次搭起了一个总的框架,这个框架不同于一般的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一般的近代专门史,也不同于中共党史和国民党史,它是从中国近代史的视角观察、研究近代中国110年的历史的。

江南时报:撰史必谈史观,作为著名史学家,请问在编写《中国近代通史》时,您采取的是那种史观?革命史观,抑或现代史观?或者其他?理由是什么?

张海鹏:我主张的是唯物史观,既不主张简单地使用所谓革命史观,也不主张使用流行的所谓现代化史观。我曾经发表过文章谈过相关看法。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或者以“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这种认识实际上是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唯物史观。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是需要商榷的。现代化是今天的历史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首先不是现代化。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等于现实。现实是从历史的发展而来,现实是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因此,历史与现实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就是说,历史与现实之间既不能一刀两断,也不能完全相等,不承认历史与现实有关系是不对的,说历史等于现实也是不对的。拿历史为现实服务,绝对不能简单化。拿历史为现实政策服务,肯定不对。

江南时报:前两年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一度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记得当年您曾经写过几篇文章,发表在几家刊物上,专门评论这部电视剧?

张海鹏:《走向共和》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播出的,已经四年了。这部片子的基本倾向是错误的。《走向共和》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的黄金时间播放,加上播放前、播放中的强力推荐,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而且据说收视率是创记录的。因为一部电视剧开展了如此鲜明的争论,表现了当前思想的活跃,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怀,是有意义的。万马齐喑毕竟不是好现象。

导演说这部电视剧是一部观点戏,为观众提供一个看历史的新的角度。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是需要明白,即使要通过电视剧表达某种历史观点,最基本的一条是要有正确的历史事实作为支撑。违背或者捏造历史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只能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设计孙中山拜访李鸿章、宋教仁拜访袁世凯这样的情节,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呢?显然是要向观众表达孙中山、宋教仁这样的革命派与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统治集团的重要官员共谋走向共和的大计。如果历史事实是这种情形,影片这样表现当然无可非议。但是捏造事实作这样的表现,我们只能理解为伪造历史,伪造革命派与清朝官员共谋共和这样的事实,模糊那个时期的阶级阵线,也模糊今天观众的阶级视线。这样编造能够达到给观众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吗,能够给观众一个正确的历史观点吗?

江南时报:我们继续这个话题,我平时采访有个印象,现在不少近代历史方面的“另类”书籍都很畅销,不少读者反映了解到不少历史教科书上没有提到的知识,有“历史原来还有另一面”之感,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张海鹏:的确有这种现象。究竟如何解释,是需要大费斟酌的。我试着回答你。你所说历史教科书,一般是指我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限于学时和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中学历史教科书只能讲出历史的最一般梗概,不可能讲出许多细节,也不可能细加解释。这就给坊间多种出版物以空间。历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随便捡取一段,都可以写出许多东西。要求中学历史教科书写出更多的历史细节是不现实的。今天的读者读各种历史书,是需要学会鉴别的。我去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举个例子,以农民为主体组成的松散组织义和团,其本身愚昧、落后,有许多缺点,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但是,把义和团的愚昧、落后和缺点夸大为反人类、反文明,则是错误的。

江南时报:当下高等教育问题比较突出,很小一个新闻事件都能引发一场大讨论,不少学者在撰写文章时都“向往”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合研究,您认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给现在的教育体制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张海鹏: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难以回答。我只说一句:今天的高等教育,与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问题,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我们当然需要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使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符合,如果想让它向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看齐,恐怕是事与愿违的。

江南时报:从1906年的“丙午立宪”,到去年恰好百年,梳理百年的探索,请问您对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的“现代化”怎么看?

张海鹏:百年来的立宪,走的完全是不同的路子。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是第一个主题,现代化顶多只能算是第二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不完成,是不能进入第二个主题的。认为近代中国只有一个主题即现代化的主题,是不正确的。近代中国从来没有过举国家之力推行现代化的历史。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化时期,是1949年以后,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中国真正的第一部宪法制定于1954年。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