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盧溝橋文化產業開發多年無果 財力不足成掣肘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1-26 00:19|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884|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化報

摘要: 2012年9月30日晚,宛平城邊,盧溝曉月中秋文化旅遊節晚會現場。晚會,已經成為了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核心的品牌活動之一。    本報記者 許亞群 文/圖   冬日裏的盧溝橋別有一番韻味。   宛平、曉月二湖 ...
2012年9月30日晚,宛平城邊,盧溝曉月中秋文化旅遊節晚會現場。晚會,已經成為了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核心的品牌活動之一。 
  本報記者 許亞群 文/圖
  冬日裏的盧溝橋別有一番韻味。
  宛平、曉月二湖雖已結冰,卻扔掩蓋不住『燕京八景』的名貴之氣。憑湖遠眺,對岸的平漢鐵路大橋依稀可見。霧靄茫茫中,腦海中不禁浮現起29軍當年浴血激戰的壯烈場面。
  『宛平古城衛京都,盧溝抗戰顯精忠。』宛平城和盧溝橋,自古以來就是一體化存在的。然而相比之下,城的『名氣』則略遜於橋。殊不知,宛平城是盧溝橋的根,盧溝橋是宛平城的魂,兩者血脈相連,牢不可分。今日的宛平城雖幾經修繕,仍基本保有着往昔的原貌。巍然屹立的城樓、橫貫東西的主幹道、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城牆上斑駁的彈痕……漫步宛平城中,仿佛每一個角落都在向來訪者訴說着昨天的故事。
  千年回望―
  盧溝橋建成於金昌宗明昌三年(1192年),後經明、清兩朝各重建過一次。遊覽今日之橋不難發現,縱然橋上數百隻石獅風格類似,但其新舊程度卻有所差別,原因就是它凝聚了金、明、清三代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工匠的共同心血。
  1937年7月7日晚,侵華日軍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藉口一名士兵失蹤,提出進入宛平城內搜查。當即受到我宛平守軍29軍37師219團的嚴辭拒絕。凌晨5時,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並向宛平城、盧溝橋一帶發起全線進攻。219團團長吉星文率部奮起抵抗,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抗戰持續了21天,後期日軍逐漸增兵至2萬餘人,29軍終因武器裝備較差、孤立無援被迫撤退。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先後淪陷。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使宛平城和盧溝橋這對『苦難兄弟』終於走出戰爭浩劫。1961年,『兩兄弟』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因盧溝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它仍未能從咽喉要道這個崗位上『退役』。1967年,為更好地讓車輛、行人通行,盧溝橋被鋪上了柏油、加寬了橋面。4年後,為分擔交通壓力,盧溝橋旁又被增築了一座『新橋』,但老盧溝橋並未因此而被保護起來,仍然承擔着交通的職能。宛平城受到的關注就更少了,新中國成立後,它幾乎只是一處普通的老住宅區罷了。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北京市政府逐漸開始重視盧溝橋的保護。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隨即,政府斥資355萬元,拆除了當年鋪設的柏油路和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並對盧溝橋、宛平城進行了全面的整固、修繕。同時禁止盧溝橋通車,將交運任務全部移交至盧溝新橋和而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盧溝橋和宛平城,自此才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被保護文物』。
  『橋東宛平城,橋西像個村。』多年來,政府也對盧溝橋給予了不少『特別關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進駐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雕塑園、石鼓園的建成,盧溝橋夜景照明工程的改建……但對於如何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挖掘利用,使得盧溝橋的文化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尚無更深入的探索,而永定河對岸(橋西)更是至今仍處於對未來建設發展的迷茫之中。
  多年來探路無果―
  梁大媽是宛平城地區的老居民了,一直以來,她都為自己至今還有『城裏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但談到近20多年的變化,梁大媽不禁流露出惋惜之情:『這些年城裏前前後後搞了不少活動,但是沒有一個能真正火起來的。我能感覺到他們一直挺努力,可最終往往事與願違啊。』
  2005年,宛平城內中央大道被改建為『明清仿古一條街』,諸多商家、店鋪隨即開張。『咱當初設想得可好了:想來個「東有潘家園、西有宛平城」。可是看現在呢?甭提了。』北京泥人張傳承人張鐵成感嘆地說。這幾年,街上的店鋪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而今天,除了泥人張、王麻子刀剪這兩家『老字號』還堅守在這裏之外,只剩下了幾家主營奇石的店鋪,而生意也頗為冷清。
  梁大媽也有同樣的感慨:『2005年是第一次搞廟會,那個熱鬧啊,人山人海的。可後來發現,只有那兩天是這樣。』在她眼中,盧溝橋就代表着老北京,要名望有名望,要文化有文化,可不知道為什麼『人氣』就是上不來。
  『目前盧溝橋、宛平城每年客流量大致50萬人次,而中秋時段(以往的廟會期間)就佔到了15萬人次。比較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在每年300萬人次左右。』盧溝橋文化旅遊區社教部部長陳虎翼告訴記者。人氣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兩地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宣傳保護姑且尚可,開發利用稍嫌不足。』盧溝橋文化旅遊區副主任王廣華用這句話總結了盧溝橋這些年的發展。王廣華表示,盧溝橋手裏有三張『文化牌』:文化遺產、紅色旅遊、創意產業集聚,普通百姓了解盧溝橋往往只是通過前兩張。『說心裏話,從紅色旅遊和宣傳保護角度來看,盧溝橋做得還算不錯了。』王廣華說,『然而,盧溝橋要火,宛平城要活。都最終得依靠創意產業集聚的帶動。』
  這些年,王廣華一直在思考的是:制約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究竟何在?而盧溝橋未來的發展,又應該怎麼定位?
  『多龍治水』怎成大事?
  對於盧溝橋而言,水的問題由來已久。從早年的『黃沙之河』到今日的『三湖蓄水』,問題已經得到了不少的改善。然而,對於永定河幾個湖的『自主權』,盧溝橋文化旅遊區管理委員會始終沒有取得。『宛平、曉月湖歸豐臺區水務局管,周邊綠地歸豐臺區綠化局管,甚至連宛平城的東門都不歸我們管。』陳虎翼說,『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整體面積共13平方公裏,如果管理體製得不到進一步理順,會給接下來的整改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不僅如此,盧溝橋地區的人口構成也很複雜。宛平城內及盧溝橋西的『村子』裏,歸屬盧溝橋鄉的農民和歸屬宛平辦事處的城鎮居民經常混雜於一起。此外,在宛平城中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歸北京市管、中國盲文出版社又歸國家管……『集中力量才好辦大事。早先,咱盧溝橋是和八達嶺、十三陵這些地方受到一樣的政策待遇的。它們現今早都已經實現了「一龍治水」。不可否認,這種「多龍治水」的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盧溝橋的發展。』王廣華說。
  財力不足成掣肘
  每到下午3點,宛平城內的中央大街就熱鬧了起來,因為城裏的盧溝橋第一小學放學了。小學旁邊,坐落着豐臺區交管局盧溝橋執法大隊辦公區。前來辦事、接孩子的車輛出出進進,使得原本就不甚寬闊的城內中央大街顯得異常擁堵。『要想真正把宛平城、盧溝橋的特色文化搞起來,這些機構的存在會不會對發展產生影響?』王廣華一直在思考。
  『未來無論是繁榮文化創意產業還是旅遊產業,城內大街和城牆之間夾着的諸多胡同、民宅肯定都需要改造。』盧溝橋文化旅遊區建設部部長石磊表示。他認為,四合院、胡同這些凸顯老北京特色文化的東西都有其保存的意義。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則成為了一大難點。『無論是胡同整合還是市政建設,每一項基礎設施的修繕都需要投入一定經費。財力不足是當前制約我們發展的根本。』石磊說。
  對未來仍有憧憬
  『我就不信,明清仿古一條街真火不起來?』王廣華不甘心。在他心裏,對仿古一條街的未來發展有着明確設想,『關鍵還是要找準定位,未來這條街應該有兩個特色,一是體現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商鋪集聚區,另一個應該是中國非遺產品的集中展示區。』
  『以手工藝產品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及非遺產品很難自發地形成集聚效應,它們的市場競爭力較差也是不爭的事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峯說。事實正如陳少峯所言,早在2005年文化街建立時,已有一批符合王廣華設想的店鋪開張了。但後來都紛紛因為經營不善而難以為繼。保護與利用之間是否有結點?民俗和產業兩者怎樣能契合?這些都是盧溝橋要想繼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2009年,宛平城內掛滿了照片,一個京城裏的平遙仿佛就在眼前。然而遺憾的是,攝影節因後期經費不足在第二年沒有繼續舉辦。『即使經費充足,下一步究竟該建什麼、做什麼?宛平城、盧溝橋一線是否應該形成屬於自己的產業鏈?』石磊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宛平城和盧溝橋,難道真的就此要成為一座『被埋沒的文化金礦』?
  新籌謀帶來希望―
  2010年之後的盧溝橋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盧溝橋成功地申報並獲批成為了北京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打開項目申報書,仿佛走進了一幅如詩如夢般的『水上畫卷』:盧溝千秋古渡口、親水特色的商務酒店及劇場、獨具風情的劇場和酒吧一條街、西南角的大型摩天輪……人們來到這裏,可以遠離浮華與喧囂,享受獨有的城中水上休閒時光,得到心靈的放鬆與淨化。飽受人氣低迷困擾的宛平城,也因此被帶動了起來,老北京特色傳統民俗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宛平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也將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
  第二件事,以往每年中秋時段的廟會、文化節正式『改版升級』為『盧溝曉月中秋旅遊主題文化節』。如果說第一件事還僅僅停留在紙面設想,那麼這件事經歷了2年,甚至5年、8年的探索實踐,儼然已經成為了盧溝橋、豐臺區乃至整個北京的一張亮麗名片。2012年的盧溝曉月中秋旅遊文化節持續了17天,以盧溝橋旅遊文化區為核心,輻射範圍涵蓋了豐臺最著名的八大景區,設置了11項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9月30日當晚的【天涯共此時――2012年盧溝曉月中秋晚會】更是將文化節推到了高潮。該晚會由北京電視台攜手香港亞洲電視公司、澳門廣播電視公司、台灣中天電視公司共同打造,謝霆鋒、劉若英、李玉剛等兩岸四地明星鼎力加盟,仿佛在向北京乃至全國人民宣告:古老的盧溝文化也可以很時尚。
  隨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申報的成功和盧溝曉月中秋文化節的愈發紅火,豐臺人似乎為盧溝橋未來的發展找到了努力方向。近年來,豐臺區委、區政府對盧溝橋旅遊文化區的關注力度越來越大。2012年的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豐臺的展區格外引人關注。『盧溝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板塊成為了僅次於園博會板塊的第二大亮點。在豐臺區委宣傳部的文件裏,盧溝橋的『中秋文化』也僅次於『戲曲文化』,位列豐臺未來即將重點打造的特色文化板塊第二位。
  盧溝橋的春天,或許就此來臨。
  專家把脈盧溝橋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解惑一:產業一旦紅火,會不會不利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但不是文化強國。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的有效手段。在盧溝橋設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使之與愛國主義教育、文化遺產保護緊密結合,就是在實現從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的探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只要在後期開發過程中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始終緊密聯繫其文化內涵,那麼就是成功的。
  點評:
  長期以來,盧溝橋一直重視保護,淡化開發,才造成了今日相對冷清尷尬之局面。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抗戰文化遺產的最大價值就是在於對後人的啟迪、教育意義。而只有獲得後人的廣泛關注,才能深化其教育意義,增添其社會價值。產業紅火,勢必會帶動盧溝橋地區的人氣興旺,而這對更多於歷史不感興趣、不了解歷史但卻前來消費的人而言,就多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解惑二:節日過後,人氣怎樣才能延續?
  豐臺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韓駿偉:
  盧溝曉月中秋旅遊文化節的紅火為我們提供了發展思路,今後對盧溝橋區域的文化開發要進一步深化。最顯著的特點是突破以往側重組織單一文化活動的局限性,強化並引導一切具有文化底蘊、文化價值、文化內涵、文化特色的產品、服務之創造開發。比如中秋旅遊文化節不應該只盯着中秋前後的那幾天,而是要研究如何從『中秋文化』這一概念中衍生出相關的產業鏈。只有這種發展模式,才能使盧溝橋文化煥髮長久生命力。
  點評:
  中秋時節雖然只有幾日,但中秋文化卻影響深遠。如果緊緊抓住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來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促進文化消費,那節日期間的熱度自然可以延續。在1月20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北京市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秘書長劉永泰就提出了『盧溝橋應深入開發橋樑文化,建立橋樑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的觀點,這和中秋文化的思路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永定河水文化、渡口文化、長辛店古鎮文化等特色文化在未來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解惑三:目前略顯蕭條的尷尬如何破局?
  豐臺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韓駿偉:
  今年5月,北京園博會就要開幕了。藉此機會,以盧溝橋、宛平城為核心的『永定河文化生態新區』規劃建設也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園博會之後,永定河文化生態新區內的諸多場所要重新設計、規劃、招商、開發。主要手段是政府引領,引導社會相關資本進入。目前,具體方案已初步成形。
  點評:
  長期以來,宛平城和盧溝橋一直處於『單打獨鬥』的局面,因此發展效果不甚理想。同時,豐臺區也因經濟水平相對落後而『無暇兼顧』。近年來,隨着豐臺區整體經濟發展的逐漸走強,文化產業的日趨繁榮,盧溝橋文化旅遊區也勢必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了政府助力,前景不可限量。
  記者手記
  很小的時候,記者就與盧溝橋結下了不解之緣。第一次知道盧溝橋是因為語文課文【盧溝橋的獅子】,而當時的電影【七七事變】又是一部令記者感到強烈震撼的抗戰電影。也許是個人偏好所致,日後所涉獵的諸多影視、文學作品中,盧溝橋的『露臉』次數日益增加。這也使得記者到實地探訪的欲望愈發之強烈。
  深冬時節,記者來到這自年少就心馳神往之地。然而,當目睹宛平城之蕭條及盧溝橋之冷清的時候,心中不免泛起酸楚之意。
  後經思考,這現象倒也合乎常理。記者本人對歷史頗感興趣,也抱有愛國之志。縱使如此,也因種種緣由耽擱甚久,至今才輾轉來到這裏。正如王廣華所言:『如果這裏什麼都沒有,誰又願意大老遠跑來?就是為了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看看城,看看橋?』更何況,在未被充分開發的抗戰文化遺產中,盧溝橋的遊客總量和受關注程度還算很高的了。
  隨着國家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振興,沉寂了多年的盧溝橋文化金礦終於等到了被開採之時。據了解,豐臺區日後的一個重要發展定位是:『構建北京最適合生活、居住的區域』,那麼我們有理由期待,以休閒、旅遊、生態、人文為主題的盧溝橋文化旅遊區會繼園博會之後,再次成為豐臺地區耀眼的明星。
  抗戰精神永垂不朽,盧溝文化源遠流長。希望未來的盧溝橋和宛平城,帶給我們的景象和思緒遠不僅僅是一座城、一座橋。
  流逝的是時間,不是歷史。佇立於今日之盧溝橋上,感慨良多。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不斷自強。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理當踏上宛平城、盧溝橋這片英雄的土地來了解這段歷史,領略我華夏先祖之英雄氣魄,緬懷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先烈們。
  臨別之時,正是日薄西山時分,放眼望去,宛平城和盧溝橋在暮色裏更顯蒼涼,記者為之動容,這正是:
  幾朝興衰夢方醒,宛平風雨鑒春秋。
  山河洗禮魂猶在,鐵血丹心一盧溝。
  硝煙已隨風雨去,雄獅依舊立橋頭。
  園博東風乘勢起,碧波曉月美神州。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