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藏在陝師大的中國女人史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4-4 15:56|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2284| 評論: 0|來自: 三秦都市報

摘要: 在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內,竟然隱藏著目前中國惟一的一座『婦女文化博物館』。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個博物館是免費的,但我知道她是。因爲她什麼也不想要,只是想讓更多的人聽到被宏大的歷史敘事所省略的女人的聲音。 ...

在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內,竟然隱藏著目前中國惟一的一座『婦女文化博物館』。我不知道中國有多少個博物館是免費的,但我知道她是。因爲她什麼也不想要,只是想讓更多的人聽到被宏大的歷史敘事所省略的女人的聲音。她目前的1200件藏品形象地反映出我國歷代婦女生活的多個側面,對婦女學、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和藝術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7年『三八節』前夕,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在內的國內數十家媒體的記者,應邀共同走進陝西師範大學,在該校新聞中心主任李衛東的陪同下,參觀了一座展區面積1000平方米,只有5個展廳的小小博物館。她,就是目前中國惟一的綜合性婦女博物館。而這五個展廳則被賦予『她的故事、江永女書、生育文化、女紅和中華嫁衣』五個主題。

『我們就是要講述那些可能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真正生活過存在過的普通女人的故事。』博物館現任負責人、陝師大屈雅君教授如是說。也正是因爲她的努力,如今,該館藏品已增至1200余件。它們記錄了一段已經無法複製的歷史,以及在無法複製的歷史中,一個個曾經鮮活存在著的個人。

性別符號

『三寸金蓮』和『石姑娘隊』

人類走了多長的路,女人的路就有多長。關於女人的世界,其精彩之處可能會超出人們的想像。該館第一展廳的主題是『她的故事』,她的故事也是她們的故事。布展者選取了中國現代史上幾個大的歷史橫斷面,如廢纏足運動、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等,集中展示了20世紀中國婦女的心路歷程,同時也講述了一個個普通婦女平淡的一生。並通過她們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精彩人生』的鮮明對照,來展示普通人的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

舊式中國女人的『三寸金蓮』可謂世界聞名。人們熟知的小鞋子這裡也有幾雙,但值得一提的是,山西運城一位富家女子的蓮鞋。它分內、外兩雙,外鞋鞋面及鞋底均由上好的牛皮縫製,鞋底上的銅釘至今晶亮如新;內鞋爲寶藍色提花軟鍛鞋面、薄牛皮底。穿著時,兩雙同時使用,外鞋烏黑光亮,尊貴氣派,同時隔潮防水,結實耐穿;而內鞋柔軟的質地可以保護『蓮足』免於被挺韌的外鞋磨傷,同時在炕上活動時可直接穿著。這雙鞋材料考究,做工精湛,鞋內印有號碼,大體可推斷爲20世紀初年由正規鞋廠製作。

在第一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面紅旗,紅旗上大大的『石姑娘隊』四個字是由白布剪成,仔細的縫在紅旗上。它來自『農業學大寨』時期,河南省輝縣的一座村莊,在村裡有一群姑娘成立了『石姑娘隊』,親手縫製了這面隊旗。『石姑娘隊』的成員們在水庫工地上與男人們一起炸山、鑿石、開渠,有人在這種極限的體力勞動中落下了終身殘疾。這些物品共同記錄了中國婦女一段無比豪邁的歷史:『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不過,獨立意識帶來了心靈的解放,也帶來了身體上的苦難。

罕見的女性文字

女書經典與『哭嫁歌』

在我國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圩一帶,長久以來流傳著一種及其獨特的文字―――女書,它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惟一在女人中間使用的文字。第二展廳里收藏了大量的女書傳人的珍貴手跡,它們被書寫或刺繡在各種各樣的扇書、帕書、紙書、賀三朝書上面,其中有詩歌、書信、歌謠、燈謎以及由漢字翻譯而來的詩詞和劇本。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展出的是女書最後一代傳人的許多真跡―――作者已全部作古。

『賀三朝書』是女書最經典的形式。在江永婦女結婚的第三天,親戚朋友、結拜姐妹都要前來慶賀,並隨身帶來的一種最珍貴的饋贈禮物。封面以藍紅或黑紅搭配,布面,前面用女書寫上祝福的話,後面的空白留給結婚的姐妹,讓她用女書來書寫心情,中間可用來夾藏女紅用的彩線、花樣和剪紙等。它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最心愛之物,在艱難的歲月中,它所能帶來的精神慰藉是可以想見的。女主人死後,它們常常作爲殉葬品被埋掉或燒掉,僅有極少數被死者女兒或結拜姐妹們作爲紀念品珍藏。這也正是『賀三朝書』無比珍貴的原因。

『哭嫁歌』也是江永婦女用女書創作以表達那種強烈的怨嫁情緒。按照當地的傳統習慣,江永女子『不落夫家』,結婚後不幾日就可以回到娘家,一直到生孩子之前,除了某些節日或婆家有紅白喜事時要回婆家暫住外,都在娘家生活,有了孩子以後到婆家定居。在娘家的女兒生活自然是幸福歡樂、自由自在的,有著婚姻的承諾卻不受婚姻的牽絆,有待字閨中的享受卻沒有女大當嫁的壓力。但到婆家後往往要受公婆丈夫的管束,做媳婦的生活往往是沉重的、痛苦的、難以爲外人道的。所以姑娘們多不願意出嫁,結婚前三天就大唱哭嫁歌,祭奠不會再有的女兒生活。女書中用的最多的字眼是眼淚、可憐和悲傷。

性教育

壓在陪嫁箱底的實物造型

生育,是女性生活中特有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由於兩性地位的不平等,人類社會中有關生育的話題長期以來不被主流文化所重視。在第三展廳里,展出了許多展示生育崇拜、生育禁忌、求子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河南淮陽縣一帶有個習俗,人們趕集時都要買一個『泥泥狗』,許多人自己也說不清泥泥狗到底意味著什麼,買它有什麼意義。『泥泥狗』,主體黑色,或蹲座,或站立,上有白、黃、綠、粉紅等顏色塗成的鮮艷圖案。後來有學者發現,所有這些『泥泥狗』身上,畫的都是經過各種變形的女性生殖器官,並認爲它或許是一種古老的生殖崇拜殘跡。那些直立的『泥泥狗』,畫面圖案是女陰,而整體塑型又是陽具,似乎在詮釋『陰陽合一』的理念。

中國民間老百姓也有性教育的傳統,這種教育不是寫在書上,也不是以口相授,而是用實物造型來暗示。這件骨製品刻工精緻,造型生動,合在一起是一條活靈活現的鯉魚,打開後,裡面刻著男女赤身裸體的性交場面。女兒出嫁時,父母將這件東西放在陪嫁箱子的最底層,用以教授男女之事。

『女紅』

『剪花娘子』的精彩世界

女紅,是婦女文化中最精彩的世界,它包括編、織、鉤、縫、繡、剪、捏、貼等等,多少年來,被歷史鎖定家中的女人,在這僅有的屬於她們的方寸天地間淋漓盡致地證明自己。

在博物館場地現如今並不寬敞的情況下,記者卻發現,有一個展廳的整面牆都讓位於五顏六色的剪紙。當人們駐足它們面前之後,會發現其實吸引人們目光的不全是那些五彩繽紛有著裝飾效果的剪紙,更有它們的主人庫淑蘭那個雖是小腳農婦,卻有著『民間剪紙藝術大師』稱號的近乎傳奇的生命歷程。

庫淑蘭原名叫桃兒,1920年出生在陝西旬邑縣,9歲纏足,11歲被送到姑姑家讀書,取名庫淑蘭,15歲因夫家逼婚輟學,跟母親專習女紅。17歲出嫁,婚後常遭丈夫打罵。共生育過13胎,僅成活了21女―――她經歷了舊中國億萬女人共同的命運。

據庫淑蘭自己說,她原本也和千百萬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村婦女一樣,在家中沒有任何地位,丈夫對她非打即罵。但是,她依然迷戀於剪紙並常以此爲快:她把自己的作品無償送人,與人分享她的創作引以爲樂;街坊鄰里每逢紅白喜事也會向她討要,她每求必應且以此爲榮。

庫淑蘭的剪紙與傳統的單色鏤空剪紙工藝不同,她採用的是套色剪紙分層粘貼的手法,且是邊剪紙邊即興歌唱,常常是紙剪好了歌謠也編出來了。

改革開放後,她漸漸出了名,她的剪紙也成了商品,她家的新窯就是用她的剪紙換來的,她名利雙收了,嘗到了甜頭的丈夫也不再打她了―――女人的經濟力量就是這樣直接地左右她在家中的地位。前來高價索求剪紙的人絡繹不絕,令她應接不暇,剪紙竟成了她的精神負擔。她常會對向她索求的人說:『娃呀,你不知道,剪紙苦得很,苦得很……』如今,『剪花娘子』已經辭世了,我們只有從她留下的作品中寄託對她的懷念。

鎮館之寶

中華嫁衣大全與『情思字花被』

在傳統文化中,『出嫁』是女人一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縫製嫁衣也是女子婚前『女紅』活動的重要內容,因此嫁衣中凝聚了長期以來被男性社會輕視的女性文化;嫁衣也是一個民族審美理想、審美趣味最集中的體現。與此同時,嫁衣中往往保留著一個民族最古老的圖騰和象徵符號。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館裡展出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嫁衣,堪稱嘆爲觀止。

土族的嫁衣用五色彩布製成,它們象徵陽光、大地、莊稼等許多美好的事物。這套嫁衣的主人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困難時期出嫁的,當時棉布憑票供應,她做不起嫁衣。改革開放後,已結婚十多年的夫妻終於做了新婚衣裳,倆人穿著新衣照了張相,然後就捐給了博物館。

瑤族婦女精通刺繡。據民間相傳,開天聖母見盤古將天開得凹凸不平,便解下自己的圍裙往天上一展,把不平的天空鋪得平平展展,裙上繡的彩圖化作七彩雲霞,在長空光芒四射。

在所有徵集的嫁衣中,朝鮮族嫁衣是最難徵集的,因爲朝鮮族的嫁衣也是『老衣』。博物館展示的這套嫁衣,是吉林延吉衛生防疫站支部書記兼副站長車信福同志主動捐出的,她捐出她的嫁衣以支持博物館的工作,這便意味著她將來不能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穿著這件『老衣』入土了。

與所有嫁衣相映成輝卻又顯然不同的,是那條『情思字花被』。它被稱爲所有藏品中最具有反諷意味的一件,同時又被稱爲『鎮館之寶』:它的女主人認得一些字,她把自己對包辦婚姻的怨恨和不滿,甚至與另外一個男人的婚外戀情都織進了這條被子(被面上『恨恨月老無情錯注闌譜』,『幸書和有意』等字樣仍依稀可辨),這被面是女主人自吟自唱,還是寫給婚外情人的情書?不得而知。如果是自訴,那麼與她同床共寢多年的文盲丈夫,從不知道這上面的內容,也從未窺見自己妻子流血的心;如果是情書,誰是它的讀者,誰夜夜爲它垂淚!儘管這條被子已經非常陳舊了,但主人對它仍是戀戀不捨,最後還是志願者花了30塊錢買了一條緞子被面,才將它換了回來。

美麗與哀愁

她們的動人故事正在講述

中國婦女在遙遙幾千年的華夏歷史上一直是沉默的音符。真的是沉默嗎?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她們的情感、經驗、思想一直通過口耳相傳繼承下來。從博物館那幾本厚厚的留言簿里,你可以發現,人們對於女性以及女性歷史、女性文化的關注,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個人的想像。的確,博物館猶如一粒種子,它希望把人們關注女性、關注社會性別的意識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同時,它也是一根火柴,它願意爲兩性平等,爲照亮中國婦女更加廣闊的明天燃燒自己。

館長屈雅君人到中年,學者的嚴謹並沒有掩蓋她對博物館的『痴情』:『這是我的事業,這是我的命!』對婦女博物館的未來,她的建設者們有一個夢想―――建造一座博物館大樓,讓它成爲集宣傳、展示、教育、科研於一體的婦女文化平台。然而財力卻始終是個問題。陝師大校長房喻也在多個場合爲博物館做著宣傳。期望得到社會更多有識之士的參與和支持,並願意看到更多的普通女性具有紀念意義的文物爲博物館增光添彩。

作者:范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