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日記里的晚清社會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3-15 14:41|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817| 評論: 0|來自: 學術中國

摘要: 時光畢竟過去了一個多世紀,所以儘管那個叫『那桐』的人曾經是顯赫一時的『高官名人』,但今天的人們還是對他知之甚少。 那桐,字琴軒, 1856 年出生, 1925 年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舉人出身。此人應 ...

時光畢竟過去了一個多世紀,所以儘管那個叫『那桐』的人曾經是顯赫一時的『高官名人』,但今天的人們還是對他知之甚少。

那桐,字琴軒,1856年出生,1925年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舉人出身。此人應該算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先後在清末光緒、宣統年間擔任過戶部、外務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內閣協理大臣等職務,併兼任過京師步軍統領和管理工巡局事務。他出身顯赫,是滿洲鑲黃旗人,姓葉赫那拉氏。

那桐在三十四歲那年,受叔父影響,開始記日記,這一記就是三十六年,直到去世。從壯年到老年,從朝廷高官到隱居家中的中風病人,那桐的日記逐年逐月逐日,從未間斷。九十餘萬字,統一格式的三十五本小冊子,封面素樸,只有『日記本』三個字和日記的起止日期。線訂,脊背上是依照時間先後排列的順序號。

翻看日記可以看出,筆跡還是有些分別的。從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民國二年(1912年)711日,這二十三年的日記,筆跡是草書繁體,這是那桐親自記錄下來的。這一年,五十六歲的那桐不幸患中風,右肢癱瘓。此後的日記就改用那桐口述,他人記錄的方式,筆跡為蠅頭小楷,個別處仍可見到那桐的圈點。

【那桐日記】的內容

【那桐日記】始記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元旦,記述之前有一段說明,道出了記述初衷:『嘗見吾叔父(即清廷高官銘安)逐日書寫筆記,垂三十年不輟,身心功夫與年俱進,歷歷可考;且偶遇往事,隨意批閱,如在目前。吾甚羨之。自今伊始願效所為,既承家法兼可自勵。光緒十六年庚寅元旦琴軒氏自記,時年三十有四。』

先人留下的日記本身就珍貴,況且那桐曾任高官,況且就任期間曾歷經甲午中日戰爭、戊戌政變、庚子八國聯軍犯京、辛亥革命、溥儀退位等重要歷史階段。那桐被稱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曾經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外逃時充任留京辦事大臣;曾經隨奕痢⒗詈枵掠肓軍議和;曾經在【辛丑條約】簽訂後,被派為專使赴日本道歉……如此,日記中自然不乏重要珍貴的史實資料。其中的記載對於了解晚清歷史,研究晚清政局、滿洲貴族生活和官場遊戲規則都有着重要的文獻價值,特別是對了解晚清的外交史非常有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從這以後的日記可以看出,各外國使節當時對那桐這樣的高官造訪非常頻繁。【辛丑條約】簽訂後,那桐曾被派為專使赴日本道歉,這在日記中有詳細記載。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初三日日記:『今日接到五月初一日電旨,奉旨:戶部右侍郎那桐著賞給頭品頂戴,授為專使大臣,前往大日本國。敬謹將命。欽此。跪聆之下,闔家感謝殊恩,同道大喜。申刻板子、宗祠、祠堂、佛堂、母親膝前、叔父座前叩頭賀喜。』

19017月那桐東使日本,目的是賠禮道歉,時間為兩個月。八月初一日的日記,對覲見『大日本國大皇帝』的禮節及東使目的都做了詳細記述和交代:『……巳正二刻許,日皇出居中立,西國軍服,左手扶刀持帽,相貌威嚴,年四十八歲,身體壯偉。桐捧國書行三鞠躬禮,陶參贊隨行頌詞,讀畢譯竣,呈遞國書,日皇諭語大旨云:去歲中國變亂,我國書記生杉山彬被害,今遣汝來,我已皆知,但願此後我兩國交情日密,大皇帝迴鑾後,實力舉行新政,保全東亞,汝回國時將此意代奏。等諭。桐答以:大皇帝聖諭,使臣欽佩之至,使臣回國時,必將此意代達。云云。旋令參隨各員一一覲畢,又行三鞠躬禮退出,在便殿少坐……』

除此之外,日記中對皇上、皇太后的活動亦多有涉獵。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廿九日的日記,記錄了皇上對他的賞賜:『因皇上萬壽聖節,太和殿筵宴,賜桐福字一方,三鑲玉如意一柄,小卷庫緞袍褂料二件(天青二則龍褂料,醬色八吉祥袍料),朝珠一盤,大小荷包各一對,纓緯一匣,紅瓷碗一件,藍瓷小盤一件,共八種。聖恩稠疊,榮幸萬分。當即敬呈母親、叔父閱看,敬謹收存。』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十七日日記,記錄了皇太后的活動:『皇太后乘金輦由宮還西苑,寅刻桐赴靜默寺伺候,辰初駕到,跪迎,午刻歸。先中憲公冥壽,祠堂上供,隨母親恭詣行禮。』

每年春天,皇帝都要上先農壇行耕c禮,一般皇帝都是前一日到中和殿閱視農具,然後再去行禮,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記記載:『丑初赴先農壇,皇上寅正詣壇行禮,卯初二刻行耕c禮,桐偕同部七人在犁亭序立,卯正後禮成。』

這套日記可以說是提供了滿族貴族生活的場景。那桐是內務府人,所以日記里記錄的就不是一般的民俗,而是內務府特定人群的地位、習俗和活動規則。對於研究這部分特定人群的生活,這套日記可謂是豐富、豐滿而又集中的記錄。

日記為流水賬,只是記事,少有議論,甚至有些瑣碎。言簡意賅,少則十幾字,多則百餘字。可能正是因為『瑣碎』,才讓今天的讀者從日記中能夠讀出趣味,看到清朝高官日常起居的諸多生活細節。

比如,那桐作為朝廷要人,既要忙於『進署辦公』,又要周全親朋故友和同僚之間的應酬。每年新年的拜年都是重頭戲,那桐一天要拜四五十家。娶親、拜壽、弔唁、還願是當時主要的社交活動,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廿四日的日記就記錄了拜壽送禮的規格:『午刻到端邸為其福晉拜四十壽辰,送刻絲麻姑一軸、江綢一套、九件荷包一匣、玉如意一柄、宴席一桌、紹酒一壇,均受之,未刻歸。』

日記中有些篇章頗具文采,如民國五年(1916年)十月初三日,『舊疾較前稍愈』後,遠遊泰山觀日出的記載:『卯初起,到浴日養雲室觀日出。是時天氣清朗,約卯正東望,霞光四流,雲現五色,一輪皎日緩緩而出,三起三伏,殆所謂三浴者耶。俄間曉日漸高,萬山畢露,觀日之景大備矣。辰初在山門外沖寒瞻眺,見四面雲山奔來,腳下寺內露泰山極頂巨石數方,登此遠眺,眾山羅列,若拜若伏。巳初飯畢,乘S輿游後石鄔,道路崎嶇,較前尤險。至天空寺,沿路怪石奇松為前山所無。寺中小坐,仰觀後山壁立千仞,使人望之悚然。仍由南天門下山,路過五大夫松至雲步橋、酌泉亭、對紅橋觀瀑布。當此佳景,歡暢舉杯,雖神仙無此樂也。』

日記九十萬字,可謂洋洋大觀,但讀起來並不讓人感到乏味,從字裡行間可略見當時一些大事和社會風土人情面貌之一斑。稱其為研究晚清歷史的『活態文化』、『百科全書』,絲毫不為過。

【那桐日記】的留存和捐贈

那桐生前的起居場所主要集中在京津兩地,位於北京金魚胡同內的『那家花園』一直是京城有名的宅邸,解放後改為和平賓館。民國之初,那桐患病,又在天津英租界內購地建宅,率眷遷入,但春夏期間仍回北京居住。1925年他病逝於北京金魚胡同的寓所,所以那家後代也主要集中在京津兩市。

【那桐日記】傳到第三代時,手稿存於天津的長孫張壽的宅邸。『文革』期間,張壽住宅被抄,日記自然也隨同其他東西被沒收。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落實政策,這套日記才又重新回到主人手中。但主人發現,歸還的日記少了其中的第二十冊,而這一冊記錄的年代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423日至宣統元年(1909年)513日,正是慈禧、光緒去世,辛亥革命前夕的重要歷史鼎革階段,讓人扼腕嘆息。

那桐的第三個孫子叫張壽崇,上世紀四十年代畢業於北大國文系,他對先祖這套日記格外鍾愛,於是從天津的兄長家裡將日記帶回北京,開始逐日抄錄那桐親自記錄的前二十三年的日記,並進行適當點校、注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出版。

雖然是那桐後代,注釋工作卻並不容易,由於張氏兄弟都出生於民國十年前後,對日記中涉及的長親前輩,大多只聞其名未見其面,有的甚至是讀過日記以後才知道的。所以點校過程中,除了參考【光緒朝東華錄】、【宣統政紀】等有關資料外,張壽崇還特意走訪了親屬中熟嫻掌故的前輩長者。

2000年底,日記抄錄完畢,隸屬於北京市檔案館的【北京檔案史料】編輯部與張壽崇先生進行了接觸。老人很高興也很爽快,答應授權【北京檔案史料】編輯部點校整理,待日記出版後,原稿全部捐贈北京市檔案館保存。這雖然只是口頭協議,卻給了編輯們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對於當時平均年齡只有三十一歲的編輯們來說,點校這樣一本晚清留下來的草書繁體又沒有標點的日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桐是清廷高官,日記里涉及了不少當時的高官名人,他們不僅有名,還有字有號有別稱,加上清代官職複雜,單是要分清這些人物都不容易。而那桐又是內務府人,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書寫方式和習慣,比如『鶴』字,他書寫時只寫左半部分。還有一些滿族貴族特殊的禮儀習俗,特別是他出使日本那段時期的日記又涉及了一些日本的人名、地名和職官、禮俗,這都給點校工作帶來了困難。

2001年第一期開始,【北京檔案史料】連續兩年八期連載了日記。編輯們有一次在與張先生的閒聊中意外得知,這套日記還有下半部口述部分,因張先生覺得史料價值較前一部分小得多,故沒打算出版。這些史料既然歷經滄桑留存下來了,何不出版一套完整的【那桐日記】呢?於是編輯們又開始着手日記第二部分的整理。

點校工作基本上納入正軌,意外的事情發生了。20024月,張先生突然病逝。編輯們隨又與張先生的女兒張瑗女士聯繫,張女士當時已經開始對日記的後半部分進行抄錄了。

全部日記終於在2006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張家後代不僅將日記捐贈給了檔案館,而且將家族珍藏的【那桐親書履曆本】、【那桐奏摺存稿】、【呈進物件、召見日期、御賜物件、具奏摺件】和【那桐輓聯】等資料也一併捐贈。美中不足的是,日記的第二十冊至今仍沒有下落。

作者:劉守華

【那桐日記】上下冊,北京市檔案館編,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