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一位在杂志社工作的朋友向我约稿,要我写几篇关于盛唐时期的趣事,原因是杂志正在改版,风格整个变了,改版首期稿源奇缺。说真的,我既不是学历史的又不是研究历史的,当即谢绝,朋友说:“不是研究历史的也没有关系,从网上搜一些关于盛唐时期的故事,加一些自己的注解就是好文章,讲谈嘛,就允许百家争鸣,就当是抛砖引玉!”听了朋友的话我很纳闷,历史可以随便“讲谈”吗? 历史是严肃的,历史又是属于大众的。这让我想起了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一档节目办了一件好事,它让许多深奥的东西,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通俗化、大众化,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一“讲”走红,观众对于丹的评价是: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观之可以忘忧也……将“百家讲坛”推向了收视高峰,讲稿出版后也深受读者追捧。据媒体报道,于丹的《论语》讲稿首印册数就是60万,打破了之前易中天的《品三国》首印55万册,也正是所谓的“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两者互赢。然而随着“百家讲坛”的热,一些出版社和书商也从中看到了商机,讲稿类的著作似乎在一夜之间全“冒”上了书架,现在仅有关《论语》的就有几十种,有些书明显是东拼西凑的,笔者虽未研究过《论语》,但随手翻看就能看出毛病来。 书火了,一些杂志也开始改版,君不见现在报摊上出售的有关《××讲坛》或《××讲谈》之类的杂志就有好多种,有的有正规刊号,没有刊号的书报则更多,内容从讲皇帝到说太监,从皇帝宠妃到皇亲国戚,都不放过,戏说、歪说到秘史、新说,令人疑惑这些史料都是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这些史料的可信度到底有几何?成人还无妨,正在知识积累中的下一代呢?他们看了又有何感想?笔者不得已经常劝说自己的孩子不要去看这类杂志和书籍:“这些都是传闻,也就是所谓的小道消息,不准确。”孩子天真地问:“不准确怎么能出版呢?”笔者无言。 过去的都属于历史的,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历史是受保护的,历史是不能随意去戏说和歪说的,更不是任何人想写就能写得了的,一些单位为了一点利益就去请人写历史,多是些没有考证的“速成品”,名曰:“讲谈”。正确的不论,不正确的呢?这与篡改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郭震海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