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讀向閱的轉型
【從讀時代到閱時代】――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陳海燕的這篇文章,在出版界引起不小反響。他提出,出版的大趨勢是多媒體、多介質。由於植物纖維成本低、可再生,因而紙張和紙書會長期存在。紙質書的大趨勢是圖文並茂,因而出版人要學會以圖表達,並減文增圖。 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5.36億,手機網民總數達到3.56億。從閱讀消費需求看,數字閱讀方式漸成主流。2011年【第九次國民閱讀調查】相關數據顯示,中國18至70周歲國民綜合閱讀率為77.6%,其中數字閱讀方式接觸率為38.6%。 王亞飛說,既然文化創意與未來閱讀的前景要通過科技手段體現,那麼數字出版的重點就在於提供適合多元閱讀的內容,因而要改變傳統的編輯思維、編輯方法,要用現代科技手段把人類經典重新引到人們眼前。 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聶震寧提出,中國人在世界上閱讀率低的事實,不能完全歸咎於數字化出版的到來。因為,一方面是傳統閱讀欠賬較多,書評制度在傳統出版業就沒有很好地建立,行業責任自覺還沒有形成;另一方面,傳統出版要跟上數字出版的軌跡,要防止市場全部讓位給娛樂,要在深度閱讀方面提供內容。 他認為,由於傳統出版單位的優質數字內容開發依然不足,已開發的數字產品,市場契合度較低,應加強對優質內容的深度開發與再利用,加強一種內容的不同門類的開發、多平台應用開發、強化電子書的開發等,使有限內容發揮最大價值。 『一味地抵制數字化出版,並不是解決深度閱讀的好辦法。』聶震寧呼籲,要建設網絡閱讀生態環境,健全閱讀評價機制,建議聘請『閱讀顧問』,實體書店與讀者間的閱讀關係需要全面搭建。 『閱讀越來越快,靈魂需要跟上來,這個靈魂就是人文的靈魂。』他說。 來源:t望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